APP下载

基于四维可视化模型的iSchool师资结构研究*

2019-01-18陈雨晨

图书与情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校年龄结构职称

楼 雯 陈雨晨

(1.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 上海 200241)

(2.华东师范大学学术评价与促进研究中心 上海 200241)

1 引言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 “双一流”的建设时代中,建设一流学科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有关师资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上,有学者从国家政策角度出发,分析了师资结构与 教学、科研总体水平的相关 关系,并提出对高校师资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二是多数的师资结构研究是以数据调查、统计分析为呈现形式,一些学者从专业、性别、科研水平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措施;三是从教师发展层面来探索如何培养教师的个人兴趣、提高教师竞争力、促进教师合作等。

iSchool是全球图书情报学院联盟,能够加入iSchool联盟的图书情报学院都是在其国内具有优势的图书情报学院,如我国的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都先后加入了iSchool,同时他们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都为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说明分析iSchool的师资结构与我国“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师资结构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将从师资结构可视化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一流学科iSchool的师资结构情况。本文将师资结构常用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四个细分结构作为分析数据,构建一个四维可视化模型,用逐个堆积教师的效果来构成某个学院、某个国家、地区的四维可视化图形,从而发现世界一流学科的师资结构的发展情况或发展规律。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 数据处理

2017年8-10月,从全球56个iSchool的502位教授、383位副教授、238位助理教授的个人简历、官网介绍、社交网络个人信息中收集了共1123位教师的年龄、学历、现任学校以及最高学历学校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一是自iConference 2016举办之后,iSchool已细分为四个等级的学校,本文选取前三个级别的77个院系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等级一(Tier 1 iCaucus)的院系更为世界一流图情学科院系;二是因年龄涉及个人隐私难以完全获取、网络语言、国内外网络限制等问题,我们仅得到iSchool56个教师的准确且完整的信息。

确定统计对象时,国外大学教师有较多的职称类型,如纯教学序列的讲师、教学教授等,如纯科研序列的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等,如兼职教授、名誉教师等,本文将除教学科研序列以外的人员均排除在研究对象的统计之外。

确定教师的年龄时,大多数教师都未公布自己年龄,但均公布了自己的大学本科入学时间,这里假设所有教师都在18岁本科入学,所以当出现教师未公布年龄时,我们将他们的入学时间向前推算18年,得到他们的年龄(最终收集的样例见表1)。

2.2 四维可视化模型的提出

师资结构指教师团队中各构成要素比例、数量及其组合关系,通常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等。其中学科结构是指按照教学任务的安排和改革的需求,对学科涉及的师资进行配置的情况,而有关这方面的数据无法完整且准确地获得。因此,我们确定使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这四个变量来描述iSchool师资结构的建设情况,并引入雷达图的思维方式,将四种类型对应到正负XY坐标轴上,按照四种类型的自身特点,将坐标轴分成相应均等的线段。四种类型的各个分类为:年龄结构分为老年(1967年前生)、中年(1967-1977 年生)、青年教师(1977 年后生);学历结构分为本科、硕士、博士学历;职称结构分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学缘结构分为本校留任、毕业自外校。每统计一位教师的四种类型,产生四个坐标点,将这些点按其对应的线段终点相连接,从而形成具有6条边界的封闭无向回路。如一名副教授为1969年生,为本校留任的博士,得到思维可视化效果图(见图1)。

图1 某高校某教师四维信息图

在批量操作过程中,定义每一位教师F存在四维信息年龄 A、学历 D、学缘 G、职称 T,则四维表达式为∈F=(A,D,G,T),每一个四维信息对应于相应的坐标轴位置,得到一个学校所有教师的四维表达结果为∑F={A,D,G,T},并对∑F进行抽象图形的解读。为更突出地显示不同院系的师资结构特点,在处理坐标轴时,我们编写的可视化程序可以使坐标轴随数据移动,即坐标轴上的刻度标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画完所有教师的回路后,根据同类刻度标签的数值大小自动排序,数值越多,越靠近坐标原点,说明该种分类越集中。在分析图形时,可观察线和点两个方面,线段越密集越粗的两个点之间关系越强;某个点经过的线段越多,表示该点在同类点中越突出。

表1 iSchools教师信息数据集样例

3 iSchool师资结构分析

3.1 整体情况

从56个院系1123位教师在师资结构四个方面的统计结果(见表2)来看,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分布方式较为接近,呈较为均匀的阶梯状分布,而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则差异悬殊。年龄方面,iSchool在职教师的年龄呈老、中、青梯队分布,各年龄阶段教师的人数比接近4:3:3,有446位教师出生于1967年以前,他们目前大多是图情学科的领军人物,是各个院系重要研究方向的前辈,中青年教师数量并未显示出断层,说明整体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充足;学历方面,iSchool教师博士比例为96.6%,在高校师资队伍中高学历者所占比重越大,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就越高,世界一流的图情学科是应该具备很高比例的博士学历人才;学缘方面,iSchool师资队伍中非本校毕业生占比近80%,该比重越大说明高校师资来源越多样化和国际化,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学科交叉,同时拥有20%的本校留任比例,该留校率并不高,说明整体教师队伍既保持了人才流动,又保持了科研思想的传承;职称方面,iSchool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讲师人数的比例呈“倒三角形”,与年龄结构相辅相成,说明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可能有相关性,在高校中,教授更多的是年长教师,年青教师多为讲师,这也是与事实相符的,但相比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更大,说明一些中青年教师已经拥有高级职称,iSchool的中坚力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另外,表中给出平均教师数指标,其指代了56个院系平均拥有的师资结构分布,可为后续分析作铺垫,并为其他院系师资结构建设提供参考。

表2 iSchool师资结构整体分布情况

3.2 不同等级的iSchool师资结构分析

利用四维可视化分析结果,我们以分析四种类型的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得到师资结构的总体情况,分析不同级别的院校师资结构的一般规律,认为等级三的院校到等级二院校到等级一院校是递进、发展的关系,分析不同级别的院校师资结构相当于分析该学科成为等级一的院校师资结构的演变过程,从而得到师资结构的发展过程。

3.2.1 等级一iSchool师资结构情况

图2 等级一iSchool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图形

从等级一iSchool的649位教师的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效果图(见图2)中来看,图形呈现出纵向集中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范围在以“青年—博士—本校留任—教授”四个坐标点构成的边界内。根据可视化程序的原理,等级一iSchool师资结构的中老年、博士、毕业自外校、教授这四种类型的数值最多,分类更集中。从线段粗细的层面来看,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之间的关系较为突出,绝大多数的中老年教师毕业自外校,说明等级一iSchool的教育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在广纳高水平人才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传统思想;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突出,特别是学历结构中博士与职称结构三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学历多为博士学历,是因为等级一iSchool教师中博士比例为98.6%,说明博士学位是教师进入世界一流图书情报学院的必备条件。从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来看,学历结构中的“博士”和学缘结构中的“毕业自外校”被线段经过的次数较多,说明等级一iSchool在选聘教师时不仅对学历有硬性要求,还严格控制留校率,注重师资队伍中新鲜血液的注入。

3.2.2 等级二iSchool师资结构情况

从等级二iSchool的327位教师的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效果图(见图3)中来看,图形分布主要集中在由“青年—博士—本校留任—教授”和“老年—硕士—毕业自外校—讲师”八个坐标点构成的两个回路内。从线段粗细来看,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之间的关系较为突出,教授、副教授、讲师中多数人的学历为博士学历,少数为硕士学历,并且无本科学历的教师,这与等级一iSchool不同,原因是等级一iSchool中大部分是老牌图情类学校,一些年长教师并未有机会读取博士学位;学历结构与学缘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突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在职教师中近80%毕业自外校,低留校率表明等级二iSchool乐于接受来自全球的毕业生,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从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来看,年龄结构中“老年”坐标点被线段经过的次数最多,学历结构中“博士”坐标点被线段经过的次数最多,学缘结构中“毕业自外校”被线段经过的次数较多,职称结构中“教授”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最多,说明等级二iSchool师资队伍中毕业自外校且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年教授居多。

图3 等级二iSchool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图形

3.2.3 等级三iSchool师资结构情况

从等级三iSchool的147位教师的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效果图(见图4)中来看,线条集中的主要范围是在由“青年—博士—本校留任”的回路内。从线段的粗细来看,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之间的关系较为突出,近80%的教师毕业自外校,并且来自外校的中老年教师居多,说明学校在吸纳人才时注重平衡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突出,副教授、教授、讲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比例达到95.2%,这与等级三iSchool多数为新晋图情类学校有关,在普遍高学位刺激的今天,博士学位才是进入高校工作的敲门砖。从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来看,年龄结构中“老年”坐标点被线段经过的次数最多,学历结构中“博士”坐标点被线段经过的次数最多,学缘结构中“毕业自外校”被线段经过的次数较多,职称结构中“副教授”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最多,说明等级三iSchool师资队伍中毕业自外校且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年副教授居多。

图4 等级三iSchool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图形

3.3 不同地区的iSchools师资结构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iSchool现已稳步发展,由于成员数量逐年增加,iSchool不仅将各成员按等级划分,而且按地区划分为北美地区、欧洲地区和亚太地区三个区域。我们分析三个地区的师资结构图形,就是分析从最初创建iSchool的老牌学校到新兴学校的发展历程,同样也能分析不同地区iSchool师资结构的特色。由于一些学校 (Bar-Ilan University和Hacettepe University)并未被划分到这三个区域,所以三个区域教师总数为1112人。

3.3.1 北美地区iSchools的师资结构情况

从北美地区iSchool的711位教师的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效果图(见图5)中可以看出,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其中美国有29个院(系),是北美地区以及所有iSchool最大的组成部分。总体来看,线段组成的回路中有两个较为突出,主要范围是在由“青年—博士—本校留任”和“博士—毕业自外校—讲师—老年”的回路内。从线段的粗细来看,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之间的关系较为突出,超过91%的教师是毕业自外校,且这个比例在老中青教师中均匀分布,说明北美作为iSchool的发源地,对世界各地的教师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其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人数比例均匀,不仅拥有一定数量走在世界前沿的老一代专家学者,还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突出,可以看到“博士”至“讲师”的这条边界是由粗逐渐平缓地变细,原因在于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比例约为4:3:2,职称分布均匀,再加上99.3%的博士比例,使得北美地区iSchools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在图情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从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来看,年龄结构中“老年”坐标点被线段经过的次数最多,学历结构中“博士”坐标点被线段经过的次数最多,学缘结构中“毕业自外校”被线段经过的次数较多,职称结构中“教授”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最多,说明北美地区iSchools师资队伍中毕业自外校且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年教授居多。

3.3.2 欧洲地区iSchool的师资结构情况

图5 北美地区iSchools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图形

从欧洲地区iSchool的113位教师的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效果图(见图6)中来看,图形分布较为分散,是由“青年—博士—本校留任—教授”和“博士—毕业自外校—副教授—老年”构成的边界内。从线段粗细来看,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之间的关系较为突出,可以看到“青年”至“本校留任”这条边界的变化过程是由细变粗,再变细,即老、中、青教师中多数毕业自外校。我们注意到“毕业自外校”至“本校留任”的线段平滑变细,是因为欧洲地区iSchool中毕业自外校的教师比例为66.4%,较北美地区低很多;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突出,“博士”至“讲师”的边界上,经过“教授”“副教授”“讲师”这三个坐标点时线段变细幅度明显,是由于其比例为6:3:1导致的,说明欧洲地区的iSchool的职称结构与总体情况不一致。从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来看,与北美地区一样,欧洲地区iSchool师资队伍中毕业自外校且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年教授居多。

图6 欧洲地区iSchool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图形

3.3.3 亚太地区iSchool的师资结构情况

从亚太地区iSchool的288位教师的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效果图(见图7)中来看,图形分布较为分散,主要范围是在由 “青年—博士—本校留任—教授”和“硕士—毕业自外校—讲师—老年”八个坐标点构成的边界内。从线条的粗细来看,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之间的关系较为突出,可以看到“本科”至“讲师”这条边界的特点是中间粗两头细,即所有博士中教授占比最多,所有教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最多,说明亚太地区iSchool师资队伍中骨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胜任科研工作能力的层次较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分别与学缘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突出,可以看到毕业自外校且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略多于本校留任的教师,同时每个年龄阶段的教师与学缘的分布也几乎无变化,这是由于本校和外校毕业的教师比例几乎一样,这与各类等级情况和其他地区iSchool情况不一致,说明其吸纳自我培养教师的包容性很强,国际化水平还有进步空间。但从坐标点被经过的次数来看,与其他地区一致,亚太地区iSchools师资队伍中毕业自外校且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年教授居多。

图7 亚太地区iSchools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图形

3.4 我国iSchool师资结构分析

从我国进入iSchool的四个院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师资结构可视化结果(见图8)来看,我国四个院系的图形分布情况相似,主要都集中在由“青年—博士—本校留任—教授”这四个坐标点构成的范围内。相同的是,学历结构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最多,这与全球iSchool情况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武汉大学由于教师人数较多,显示出四个结构之间两两互动较为突出,其中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较为突出,与所有iSchool情况一样,较为突出的是武汉大学没有硕士学位毕业的教师。南京大学比较突出的是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的关系。中山大学与其他三所学校不同的线段分布较为分散,并无极其粗的线段,最大特点是毕业自外校的教师人数较多于本校留任,同时教授和副教授数量相当。中国人民大学最粗的两条线段为“博士”到“教授”和“博士”到“本校留任”,教授数量较其他职称人数最多,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最大特点。

4 讨论与结论

图8 我国iSchool四院系师资结构四维可视化图形

通过对56个iSchool的1123位教师的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的分析,并从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层面描述了不同类型iSchool的师资结构现状,发现目前iSchool的教师以毕业自外校且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年教授居首、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均为倒梯形分布,博士学位和毕业自外校的教师数占绝对高比例。

通过对等级三 iSchool、等级二iSchool、等级一iSchool师资结构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从等级三到等级一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呈现越来越均匀的梯队分布,学历结构中博士比例越来越高,学缘结构中教师来源越来越多源化,说明等级三的院校发展到等级一的院校是一个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亚太地区、北美地区、欧洲地区iSchool师资结构的分析,发现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更为相似,在学缘结构上并不像北美地区充分的多样化,这可能是由于历史和民族原因导致的;在职称结构上并不像北美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由于北美地区是iSchool最大组成部分,师资结构的整体情况分布由北美地区院系的情况分析影响较大。但北美地区作为iSchool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头羊,其师资结构的合理性是必然的。因此,亚太地区(包括我国的四个iSchool)和欧洲地区的iSchool可考虑在拥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同时,多源化引进或培养更多的优秀年轻教师。

本文抛砖引玉式提出一种观察师资结构的新视角,仅观察了师资结构中较常用的四个维度,今后或将增加其他维度(如性别、专业方向等),同时可以将四维模型应用到其他世界一流学科的师资结构研究和验证中,使其可视化图形和理解更为全面。

猜你喜欢

外校年龄结构职称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基层组织增活力“两学一做”促发展
基于人口红利缩减的我国经济增长对策探讨
谈社外校对的管理
职称
外校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发现同学跟外校同学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