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交流回归视角下Altmetrics评价的利益相关者识别研究*

2019-01-18沈兰妮刘艳笑丁文姚毕奕侃

图书与情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相关者网络化利益

沈兰妮 刘艳笑 丁文姚 毕奕侃 韩 毅

(1.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大规模拓展,科研产出数量及形式也越来越多,相应的科学交流需求也日益扩展,其交流形态日趋多样化。科学交流的对象不仅包含正式的学术出版物(如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等),还包括大量的非正式出版物(如博客、视频、数据集、软件代码、新技术、演示文稿、原始数据等)。

随着科学交流环境的变迁,相应的科学评价也随之改变。针对数字化网络化交流情境的特殊性,2010年J.Priem提出新概念Altmetrics,其指出“新型科研成果过滤方法将更广、更迅速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影响力”。该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尽管目前学界关于Altmetrics是什么、应如何与以引文为基础的科技评价相互协调与融合还没有形成共识,但Altmetrics为非正式交流渠道科研成果评价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开发合适的工具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非正式交流环境下科学成果评价就成为当前科技评价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当前针对中文环境下的Altmetrics评价研究或者是如何开发适用于评价中文学术成果的工具和方法是目前国内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从科学交流本质来梳理科技评价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厘清科技评价与哪些主体相关,这些主体的需要是什么,在评价指标设计中如何满足相关主体的需求。据此,本研究聚焦于以下问题:在目前数字化网络化的科学交流体系中,科学交流系统是如何建构的?Altmetrics评价涉及哪些主要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期望从Altmetrics评价中获得哪些收益?

2 非正式交流评价的相关研究

自人类有情报交流以来,人际交流一直是人类思想沟通的重要方式,非正式交流满足了人类早期的知识传播与共享需要。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学者门泽尔在分析知识交流过程时发现:交流过程中知识转移的载体各不相同。他据此提出了正式知识交流过程和非正式知识交流过程理论;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广义科学交流系统模式,即科学交流是由正式交流过程与非正式交流过程构成。

2.1 传统的非正式交流评价

米哈依洛夫广义科学交流系统模式中的非正式交流是指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不借助于科技文献而直接进行的交流。传统的非正式交流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如科研人员之间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和出版物预印本的交换、聚会等,有时把这些形式称之为无形学院。这些交流方式虽然具有针对性强、交互性好等性能优势,但它同样也存在性能弊端,如信息传递受时空因素的影响大、传递范围小等。针对这些缺陷,一些学者对非正式的形态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如基于存量知识的个体间非正式交流和基于共同兴趣的无形学院非正式交流。

然而,由于以图书、期刊、会议等为代表的正式交流在交流体系中的压倒性优势,纸质时代的非正式交流仅在有限范围内存在,因而相应科技评价理论与实践也主要是以正式交流为对象,较少涉及非正式交流对象。评价系统中非正式交流内容的缺失,既是科技评价对科学交流系统现状的反映,也表明非正式交流在实践中的作用与效果并不明显。

2.2 数字化网络化语境下的非正式交流评价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普及为非正式交流带来了新气象,尤其是每个个体都是信息生产者的Web2.0时代到来,促使非正式交流得以强劲回归。社交媒体 (如Twitter和Facebook)、在线参考管理工具(如CiteULike、Zotero和Mendeley)、维基百科等协作百科全书、博客(包括学术和通用知识)、学术社交网络(如ResearchGate或Academia.edu)、会议组织网站(如Lanyrd.com)等这些工具已成为重要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方式。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克服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弊端,改变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固有模式,克服了科研人员在信息交流体系中边缘化的问题,使每个想要保持研究前沿并及时了解其研究领域发展的人都可以使用互联网参与非正式交流过程。

基于网络社区的非正式交流研究一方面集中于针对某种特定网络社区 (如综合性论坛、专业性论坛、博客和维基等)的非正式交流特征。如P.Tuire等以芬兰教育研究小组之间社会合作为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探索科学的内部关系,发现非正式交流对科学结构关系形成具有重要支持作用;J.S.Oh等以 ASNS网站中 Mendeley用户参与在线群组模式为考察对象,着重评估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用户在这些群体的聚集程度,发现在线社交网络(尤其是ASNS)可为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平台,表明数字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有利于多学科间合作;徐佳宁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交流是基于用户创造内容、互动、分享理念的新的科学交流方式,发现以 Blog、Wiki、RSS、Tag、Bookmark 等为代表的非正式科学交流具有在线动态、多向交互、成本低、效率高和自组织管理特性。

另一方面,学者们聚焦于数字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结构、交流内容及效果。金洁琴基于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工具与高校教学科研间的关系假设构建了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模式,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师生都是交流的主体,“反馈”环节可充分实现交流主体之间的互动;余厚强和邱均平基于替代计量 学生态体系构建了在线科学交流新模式,揭示了在线科学交流过程的传递机制和过滤机制,以及这种新模式消除在线科学交流障碍的机理;王贤文等通过案例来研究社交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论文传播机制,结果表明论文本身的内容机制和传播过程中的名人效应对促进科学论文的传播非常重要,社交网络环境下新的传播方式要求对论文采用新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即选择性计量学;Gruzd等通过半结构访谈数据发现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将社交工具用于他们的专业工作,之后的大规模调研数据证明自然科学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都大量使用社交软件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与交流思想。

数字化网络化的科学交流是学者深度参与的直接互动交流过程,是一个立体的网状多路径交流体系,其过程不受时空和原有社交结构的限制,突破了传统以文本为主要形式的内容限制,较大程度地拓展了信息交流的边界,有效减少了交流媒介的限制(如电话交流成本之高,书信来往速度之慢等),提供了科技信息依靠非正式交流的现实土壤。应运而生的Altmetrics不仅为以社交媒体为中介的科技信息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也使科技评价测度对象不再仅是研究论文,还包括面向科技生产、传播与利用的全部流程。

数字化网络化语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强劲回归为科技计量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种非正式交流形式及相关过程将为科技评价体系增添新的维度。那么,到底哪些主体关心基于社交媒体的科技评价过程与结果,他们都有哪些评价需求,当前已有的评价体系能否有效满足其现实与未来的发展需要,这些问题是评价工具研究及相应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须解决。

3 非正式交流回归情境下Altmetrics评价的利益相关者

3.1 数字化网络化语境下的信息交流过程

科学交流是科学知识产生过程中按某种约定的符号系统发布成果和交流思想的过程总和,本质上是科研人员依据相关性需求而选择特定信息的过程(当前数字化网络化语境下信息交流过程的模型抽象见图1)。

按照交流过程是否存在第三方审核机制,可将信息交流大致划分为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对于正式交流来说,信息生产者利用数字平台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平台依据相关规则对提交信息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信息首先以数字形式出版,必要时再以纸质形式出版,无论是数字还是纸质最后都将以某种形式存档于信息资源库中;对于非正式交流来说,信息生产者借助数字信息平台不经任何审核以电子邮件、电话、微博、日志等形式发布相关信息;对于信息利用者来说,可通过多种数字传播途径从正式交流渠道和非正式交流渠道获取需要的信息,并通过订阅、评价、链接、转发、回访等多种形式来评价相关资源,而且还可直接面向信息生产者通过面对面方式获得信息和利用查询检索手段,并以此从信息资源库获取信息。

图1 数字化网络化语境下的信息交流

从图1大致可看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交流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是由当前的信息技术背景决定的;二是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边界逐渐模糊,因而在实践中需要提供更长与更完整的数据证据链,为数据的可追踪性提供足够的证据;三是信息资源库建设是整个交流体系的核心,必须提供整体性的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数据的可复用性;四是各个交流环节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如何平衡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是维护和谐数字化网络化生态的基础条件;五是正式交流结果几乎都能合理保存而形成人类的历史记忆,而非正式交流结果几乎是自生自灭状态,较少有建制、有意识地把它们纳入到人类长时记忆系统中,这不啻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挥霍与浪费。从这些特点可以发现,数字化网络化语境没有改变科学交流实质,仅是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工作方式,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渠道与内容,尤其是为非正式交流的强劲回归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土壤。

由于每个个体都可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发布各种信息,未经严格科学性审查的各类信息就泥沙俱下地形成滚滚洪流,为这些洪流设置相关的过滤与选择机制来识别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成为社会信息治理的重要问题,因而有必要厘清构成数字化网络化语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基本要素。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信息生产者,是指从事信息生产的机构与个人,前者典型如高校、科研院所等,后者典型如教师、科研人员等科研工作者和程序员、培训师等非科研工作者;(2)信息利用者,是指具有某种信息需求的机构与个人,既包括以信息再生产为目的的利用者也包括纯粹以信息消费为目标的利用者,一般来说信息生产者也是信息使用者,但信息使用者并非总是信息生产者;(3)信息传递中介,即联结信息生产者与信息利用者的信息机构、载体和个人,典型的机构如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商、文摘索引商、检索服务商等,典型的载体如网络文献数据库、电子期刊、预印本、学术论坛、学术博客、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学术网站等,典型的个人如图书馆员、情报工作者、信息中介人员等。

3.2 Altmetrics评价的利益相关者

科技评价的根本目标是揭示科学信息系统的交流效率并寻求提高科学交流效率的方法、技术与途径。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尤其是Web2.0环境下,学术交流语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因而以传统纸质学术出版物为基础、以出版量和引用数为核心的计量学方法已经完全难以适应科学交流环境的变化,基于此,Altmetrics于2010年应运而生。

Altmetrics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识别出Altmetrics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对于Altmetrics评价的需求有哪些,以及当前研发的指标体系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些评价需求,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目前关于Altmetrics评价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是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化组织(NISO)在斯诺恩基金会(Sloan Foundation)资助下开展的Altmetrics创新项目实践,在其研究报告 《NISO Altmetrics评价指标项目成果》(Outputs of the NISO Alternative Assessment Metrics Project)中指出Altmetrics评价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图书馆员、研究管理人员、雇佣委员会成员、资助机构成员、学者/研究人员、出版商/编者、媒体官员/公共信息官员/期刊经营者、内容平台提供商等。NISO研究小组在识别这些Altmetrics利益相关者时采用的方法是访谈基础上的归纳,可能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当前的数字化网络化语境下,从完整的信息交流过程出发,基于交流的基本构成要素演绎出该语境下的科技评价相关利益者,是与归纳方法齐头并进相向而行的有效路径。

在具体演绎推导Altmetrics利益相关者之前,需要明确Altmetrics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与范畴。尽管科技评价在本质上涉及到信息交流系统中的所有内容及承载内容的载体,但这些内容及载体在客观上归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故而可把这些对象都落实到相关利益者身上,从而体现评价过程及结果的价值导向性。因而将Altmetrics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在科学交流系统中Altmetrics评价活动的构成对象和影响对象,其中构成对象是指Altmetrics评价活动应该包含的利益相关者,而影响对象是指Altmetrics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可能利益相关者。

无论是识别Altmetrics评价的构成对象还是影响对象,都可从数字化网络化语境的科学交流过程构成要素来解析。据此演绎推导出Altmetrics评价的利益相关者(见图2)。

图2 Altmetrics评价的利益相关者

在信息生产环节主要涉及两类对象:一是从事科学知识生产的实质性主体,如科研人员及其所属的科研机构;二是科研活动的资助机构(如国家基金委员会、各类私募基金会等)和管理人员(如国家的科研政策制定委员会、科研机构管理人员等)。

在信息中介环节主要涉及两类对象:一是一次信息发布平台,如各类出版机构、内容提供商和纯粹的平台机构等;二是二次信息转发及存储平台,如各类媒体人员、图书馆、情报机构等。

在信息利用环节主要涉及两类对象:一是各类直接的信息利用者,如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普通民众、媒体人员,他们主要利用各类信息来满足自身需求;二是各类间接的信息利用者,如图书馆、情报机构,他们主要执行社会信息长期的保存职能。

上述演绎推导出的11类Altmetrics评价利益相关者,在很多地方可能存在着交叉重叠,而且同一利益相关者在不同交流环节其价值诉求也各不相同。如信息生产环节的科研管理者,可能受聘于相关机构而成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又如信息生产环节的科研人员主要功能目标是生产出具有最前沿知识性的科研成果以获得科技首创权,而在信息利用环节其主要功能目标是获得与自身研究内容最相关且最有价值的各类信息。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功能目标需求,以及面向这些功能需求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

3.3 Altmetrics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功能需求

科技评价的核心功能是测度与评估科学交流系统的效率,识别出影响科学交流效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少数,在技术方法上就是开发各种测度与评估指标体系并将之应用于测度与评估实践。

早期对以图书、期刊为代表的正式交流为对象、以出版物数量及引用数为核心展开科技评价理论与实践工作,其评价结果对科研人员来说不仅可以用来衡量发文作者的学术水平,也关乎到个人职称、奖项、基金获取等直接利益,同时也间接影响发文期刊、发文机构、发文国家、信息中介等间接利益相关者的声誉归属。

虽然以出版物数量、引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及h指数等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方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难以适应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科技评价需求,Altmetrics的提出正好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些科学基金、人员招聘和技术政策申请指南建议申请者可以提交来自Altmetrics工具的相关报告,他们认为Altmetrics在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很有价值,呼吁科研人员除关注传统科学计量指标的数字外,还应关注数字以外的其他重要信息。与此同时,相关机构也针对评价需求开发了各种评价工具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然而,这些评价指标、工具及数据多数是应时之需,并没有从评价功能整体需求出发展开完整而细致的理论研究,因而有必要针对Altmetrics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功能需求来演绎推导出具体的评价体系。

在科学交流系统中,对信息生产者来说,需要评价系统能够对其学术产出进行区分性水平评价,称之为研究水平评价;对于信息中介者来说,需要评价系统能够对其所出版、提供和搜集的信息进行使用追踪评价,称之为成果展示评价;对于信息利用者来说,需要评价系统能够识别出满足需求的最佳匹配性信息,称之为需求发现评价。据此,可演绎推导出数字网络化语境下Altmetrics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具体需求及表现形态(见图3)。

对于演绎推导识别出的这些要素,有可能还存在诸多遗漏和不完整,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调研来完善;同时这些要素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识别出目前已有指标体系对不同功能的支撑程度和达成程度,以及这些指标还存在的问题(如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可靠性等)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等。

4 结语

图3 Altmetrics评价利益相关者需求及表现形态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下,科研人员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以电子邮件、网络学术社区、个人存档、电子印本文库等为主的非正式交流形式强劲回归,使科研人员的信息来源不再单纯依赖于正式出版物,科研产出也更加多样化。因而,科技评价不仅需要根据正式出版物评价其学术影响力,也需要从非正式交流视角评价其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本文从非正式交流视角讨论了Altmetrics评价的相关利益主体问题,它是后续评价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设计、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相较于NISO关于Altmetrics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归纳式识别,本文是在详细解析数字网络语境下科学交流过程基础上,利用新语境科学交流的新特点,从信息生产、信息中介和信息利用3个环节来演绎推导Altmetrics评价利益相关者并识别出他们的评价需求及其评价指标,是与归纳方法相向而行的识别相关利益者及其需求的有效尝试。

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在综合Altmetrics评价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实证数据来验证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功能需求,梳理与已经存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对应有关系,设计评估指标来证实这些指标体系对评价功能需求的达成程度,对比当前已有评价指标及数据基础设施分析完整有效的Altmetrics评价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尝试解决中文学术成果的Altmetrics评价问题。这不仅涉及Altmetrics评价的理论问题,也有利于改变Altmetrics评价主要服务西方学术环境的价值转换与学术引领问题。

猜你喜欢

相关者网络化利益
网络化时代的“经典重估”:评《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地铁车辆架、大修的管理研究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I Love You, Dear China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分类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