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引领高考语文内容改革

2019-01-17陆莹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关键能力立德树人

陆莹

【摘 要】本文分析 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 Ⅲ 卷试题特点,认为 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 Ⅲ 卷试题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强化德智体美劳教育引导,贯彻全面发展理念,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持续深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并因此对 2020 年高考语文备考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考语文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150-03

高考语文试题每年在保持基本稳定中,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新增加了“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另外,有关“文化素质”的要求具体明确为“科学文化素质”,把文化的素养侧重在科学性上,重点考查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突出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素养的考查。

在能力考查方面,“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2019 年高考语文更加全面地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彰显语文的应用性,引导考生学以致用。

在试题形式方面,2019 年语文高考与往年相比,题目顺序上做了一点小调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将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相连,较以前的将论述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相连更符合人的思维认知规律,这样的安排更为科学、合理,也更有利于考生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将以 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Ⅲ 试题为例,对高考语文试题特点作具体分析,并就 2020 年高三备考提出建议。

一、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试题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德智体美劳教育引导,贯彻全面发展理念。2019 高考语文全国 Ⅲ 卷命题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通过“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素材选择,科学设计题目,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师道精神,以传统美德感染人。其中作文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品格修行。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题目漫画中老师的一句“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既饱含着老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也暗藏了師生间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日常时光。光阴荏苒,美好的中学时代即将逝去,而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也将作为一种民族智慧代代传承。

2.倡导公民责任担当意识。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奥运志愿者和“单车猎人”的行为都是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有助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试题通过三则素材对志愿服务所做的探讨,展现了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的精神风貌,正面引导考生增强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文学类文本阅读取材自何世光 1979 年 5 月创作的小说《到梨花屯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巨变,透露出命题者关注时代变迁,讲述奋斗故事,引导考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命题意图。小说中无论是两个下乡干部,还是以赶车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他们都在时代的巨变中,认识到了“肩膀要硬”的担责意识。然而这种认识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它是在对错误的纠正和反思,在实践的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勇于担当责任的信念和精神品质,直到今天仍然具备现实意义。

3.关注祖国科技文化生活新风貌。2019 高考语文全国 Ⅲ 卷命题立足于时代特征,着力于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入试题,引导考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社会相结合,激发考生紧跟时代、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这种命题理念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把握立德树人的总体方向上,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论述类阅读文本摘编自李荣启的《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能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观点。文章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表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加深学生对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自觉加入民族文化的保护行动中,培养文化自信,为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而努力。总之,这篇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是阐述传统表演艺术如何保护与传承,是一篇社科类的论述文,没有体现责任意识,所以“我”的意见还是保留在这里。

语言文字应用试题虽然强化了选材的实践应用导向性,但是同时也重视对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尤其是科技、体育等重大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第 17-19 题选择“嫦娥四号”传回月球背面影像图的素材,在命题设计上突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等重要信息;第 20 题选择生物酶与饮酒关系的素材,运用科学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考生正确认识饮酒对身体的影响;第 21 题以第 55 届世乒赛为素材,其重点信息是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取得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等。这些题目选择的命题素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科技前沿发展、感受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关注体育竞赛等社会热点,激扬拼搏奋斗、为国争先的时代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持续深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2019 年高考语文命题遵循顶层设计原则,追求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通。既要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又要引导基础语文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重视信息的检索和整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分析、推理、评价和探究的能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特征之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版)》提出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论述类文本阅读 1-3 题与以往相比,没有变化,主要是直接筛选原文信息,或以原文信息为答案基础,体现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但是自 2017 年以来,全国 Ⅲ 卷第 2 题改为对文章论证逻辑和手法的考查,凸显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加强对论证思维能力考查的特征。

实用类文本阅读延续了 2017 年以来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是对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全方位检测,体现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对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检测。选文前两篇均与奥运志愿者服务有关,第三篇则是对“单车猎人”这一新型志愿者人群的介绍。选文没有了前两年的图表,代之以三篇文字报道,呈现命题者希望通过语言建构来检测考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意图。实用类文本阅读第 4 题和第 5 题是四选一的客观题,第 4 题重点放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上,第 5 题重点放在把握文章内容,解释、推断文章观点上。两道客观题依然是对信息筛选、整合和推断的考查。第 6 题是主观题,要求考生对“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说法进行分析。但“‘新型的志愿者”这一说法并未直接出现在材料中,是命题者在志愿者与“单车猎人”参与社会服务的共性方面设置的特殊情境,考生答题时只有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找出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准确答题。这种命题设置着力于引导考生在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文本之间比较异同,寻找共性,从而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阅读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文学类文本阅读 7-9 题呈现明显的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命题倾向,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文学审美的鉴赏能力。小说第 7 题为客观题,是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这一题要求考生有全局观点,通过整合和解释整篇小说情节和语言中隐含的信息,形成正确的理解。第 8 题和第 9 题均是主观题,第 8 题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第 9 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作用。这三道题均涉及小说艺术表现力的考查,是建立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分析、鉴赏和评价的试题,展示“思维发展与提升”更高层级素养的要求。而品味小说语言丰富内涵,分析景物描写、情节结构的作用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时需要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命题者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特定情境,要求考生运用必备的基础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引导考生将知识与能力、素养融会贯通,形成优秀的语文阅读素养。

2.创设问题情境。连接知识和情景,落实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特征之一——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离不开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只有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2019 年高考语文聚焦语文学科素养,扩大素材选取范围,进行情境化设计,落实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探索和创新。

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作文试题依据《小林漫画》改编,漫画中课堂的情境,老师的话语,将学生带入高考前的真实课堂之中,使考生在感受和体验师生情谊、情感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避免为文言之无物、大而无当。名篇名句默写强调在语言的实践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论语·子罕》题干的情境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個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这样的解读是在充分领悟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原意基础上的更高层级的理解,这不再是诗句僵化记忆的“默写”,而是对语言积累进行合理联想、创造性应用的“默写”。

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古诗文阅读第 15 题,要求考生将刘禹锡原诗与教材背诵篇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语言风格对比,使学生置身于刘禹锡的作品群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审美鉴赏,进而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考生要想解答这道题,首先需要能背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然后才能综合运用识记、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进行解答。这种创设综合探究情境的试题考查考生由此及彼、由试题而教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使其在综合思考中获得新知,较好地体现高考语文的创新性考查要求。

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语言文字应用第 17-19 题,采用“嫦娥四号”飞抵月球背面的语言文字素材,将词语运用、语篇衔接、语病修改三个考点的考查嵌入整段文字素材中,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之中考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其核心定位就是为了实际应用而阅读。第 21 题要求考生从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中提炼关键信息,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意在引导考生要学会在生活中筛选、提炼和表达有效信息,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些题目较好地结合生活现实来创设情境,较好地测评学生对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关注度及体验程度,有效地测评学生发现问题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建构终身学习的能力。

3. 博采古今艺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拓展文化视野,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特征之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萃取名家经典作品,以优秀文化涵养人。文言文阅读一改多年采用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习惯,选择了《史记》名篇《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虽多年不得志而百折不挠,屡建奇功,在军事上成为与孙子齐名的兵家,他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影响。古代诗歌鉴赏选择唐代名家刘禹锡的诗作《插田歌(节选)》,诗歌画面意趣盎然,和谐愉悦,表现了劳动的快乐和美好。名篇名句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喻示青少年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师说》中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启发青少年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告诉学生如果岁月虚掷,那么只能徒增感慨的遗憾。这些名家名作,无论是在语言艺术方面还是在主旨情感方面,都给人以美的感染,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情趣,涵养浩然正气,升华人生境界。

二、2020 年高考语文备考建议

(一)坚持不懈提高薄弱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培养高水平学生的阅读兴趣。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许多学校都是从差生做起的。只有成绩最差学生和最好学生之间的差距减小了,学生的整体成绩才可能得到提高。成绩“拔尖”和“补差”的做法并不互相排斥。一个语文成绩最好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差异也是最小的。可见,在高三备考中,坚持不懈地提高成绩薄弱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

高水平学生往往存在偏科现象,重视数理化而忽视语文学习,更不用谈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然而高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之所以厌恶学习语文,很大程度上在于害怕阅读长篇文章及写作千字文,因此教师要在减轻畏难情绪、提升阅读兴趣方面多做细致工作,例如可以将多篇阅读分割成单篇阅读,将主观题量减少,集中训练客观题型等,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之后再进一步做密集阅读训练。通过一系列条理清晰的教学步骤来引导高水平学生喜爱阅读,提升阅读水平。

(二)培养在复杂文本中检索信息的能力,提升对文本反思和评价性阅读的素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阅读知识,还包括阅读技能和策略。一个有学问的人不但应有知识,还应当具备运用知识的技能。近三年来,高考语文全国Ⅲ卷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两大块上,主要涉及文本信息整合、内容主旨理解、情感态度评价、作品结构分析、艺术形象赏析、艺术特色和手法赏析、语言风格鉴赏、文言文翻译等方面,考点既有检索文本信息等阅读内容,又涉及鉴赏分析等评价性内容,这种测评方式无疑是对阅读素养全面的检测,因此在备考中,关注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在复杂文本中检索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对文本反思和评价性阅读的素养,二者缺一不可。

(三)鼓励学生每天进行趣味性阅读和广泛阅读。阅读参与度和精熟度是相互促进的,阅读参与度高也就是说多读,能提高阅读的精熟度,精熟度高又能提高阅读质量。参与度高的学生把阅读作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高三备考固然是紧张的,因此,教师对学生广泛阅读的鼓励应该更早开始,而不仅仅在高三。此外,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还要考虑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往往也是阅读兴趣较低的学生。特别是看报纸、小说、纪实类书籍等较为复杂的阅读材料,有时候会让学生觉得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难以执行,更加令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这时候,需要通过设计结构化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将阅读教学划分为不同的阅读任务阶段,明确各阶段的界限及任务,及时检查阅读任务,落实阅读目标。比如,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先从内容比較简单的材料读起,例如报纸和杂志上的短文等,由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然后再慢慢引入比较复杂的阅读任务,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成绩和提升阅读素养的目的。

(四)夯实基础,系统掌握考纲规定的必备知识。2019 年全国高考语文命题以阅读素养、表达素养及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为导向,将语文必备知识融入其中进行考查。例如,将词汇、语法、文化常识、标点符号用法,以及文体和修辞、表现手法、论证手法等融会贯通,形成兼具语文素养和能力考查的试题。在备考中,必备基础知识的复习要遵循“注重积累,精耕细作,分类分项,逐个击破”的原则,对于各项专题知识教学要循序渐进,逐项攻克,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扎扎实实推进语文备考工作。

(五)加强练字,提高答卷得分率。文字是记录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字写得端正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在高考语文答卷中,汉字端正美观的卷面,尤其是作文卷面,能为考生赢得不少加分。假如字写得不好,卷面潦草,从而导致失分的话,以阅读部分每道主观题 1 分,作文 2 分来计算,那么语文全卷损失约 8 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写好字,交一份端正整洁的答卷,对于每个考生,尤其是语文短板的考生来讲,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备考中不可忽视练字,练字当持之以恒,务求美观。

【参考书目】

[1]陆 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考试招生和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标准的高中语文阅读试题命制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8ZJY261)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关键能力立德树人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