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龚廷贤《万病回春》脐疗法浅析

2019-01-17曹洪福马玉侠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脐部麝香艾灸

曹洪福,颜 晓,孙 萌,马玉侠

(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脐疗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脐疗以安全、绿色、疗效确切等优势,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明代医家龚廷贤(1522年~1619年),字子才,号云林,早年习举子业,屡试不第,乃转而继承祖业,随父学医,因医术超群,声名大振,诊务之余笔耕不辍,著书立说,遵前贤要旨,集历代精华,于1587年写成,以“凡疾者疗之,沉疴顿起,如草木之逢春”,故名《万病回春》[2]。全书记载186种病症,是一部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将龚氏在本书中记载的外治法归纳如下。

1 脐疗方法

1.1 贴脐法

贴脐法是一种将药物制作成膏药贴于脐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是脐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书记载了“五倍子为细末,陈醋调稀,熬成膏,贴脐上,即止”治小儿水泻不止;“生姜四两、真香油四两、黄丹二两,熬成膏药,贴脐,立效”,治疗水泻痢疾;狗皮膏、泻痢膏贴脐治疗痢疾、蜗牛膏治疗大小便闭等。

龚氏应用贴脐法治疗疾病,药物选择丰富而又灵活,既有植物药、动物药,也有药食两用之品。植物药有五倍子、白附子、枯矾等。动物药多为田螺、麝香、蜗牛、鱼鳔和蟾蜍等,如“若穿臀漏极痛者,鱼鳔捣为泥贴之,其痛即止”治疗痔漏。药食两用之品为绿豆、赤小豆、盐、大蒜、生姜等,如“大蒜去壳捣如泥,左鼻出,敷左脚心,右鼻出,敷右脚心,两鼻出,左右俱敷”治疗失血。

1.2 敷脐法

敷脐法是一种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粉用醋、蜜、唾液等调和成膏状敷于脐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龚氏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时,无论是植物药、动物药和药食两用药物,多为鲜嫩多汁之品,借助药物的湿润之性,增加药物的渗透作用。如“白矾、黄丹各五钱,用葱白捣烂,贴脐上,(小儿吐泻)即止”;“田螺三个,入麝香少许,捣烂搭脐上,须臾,再易,肿痛立消,治脐风肿硬如盘”。

1.3 覆脐法

覆脐法是将用量较多的药物捣烂、粉碎或调和成膏状,覆盖在脐部及其周围,用药部位较大,已经不再局限于神阙穴。龚氏应用该法,多将动物药、植物药和药食两用药物混合使用,充分发挥三者的协同治疗作用,增强疗效。“五通膏(生地黄、生姜、葱白、萝卜子、田螺肉各等份)上件共捣烂,搭脐四围一指厚,抱住一时,有屁下泄而愈”治小儿脐风;“麝香三钱、潮脑三钱、莴苣子一茶钟,用莴苣叶捣为膏,贴脐上下”治疗外肾着惊缩上者;“麝香、半夏末填脐中,上用葱白、螺蛳二味捣成饼封脐上,用布帛缚定”治疗小便不通。

龚氏灵活地将该疗法应用到小儿泄泻、痢疾、脐风等小儿病种的治疗中,免除患儿服药之苦,取材简单、方便快捷,充分体现出中医外治法简便廉验的特色,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扩大中医外治法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价值。

1.4 填脐法

填脐法是一种将散、丸、丹等剂型填于脐内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枯矾、龙骨煨各五分,共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脐上”治小儿因剪脐外伤于风邪,以致脐疮不干。“或黄柏末敷之。又蚕茧空烧灰存性,掺之,亦可。”

1.5 涂脐法

涂脐法是将药汁、药膏等涂擦于脐部。“溺水者,放大凳子上卧着,将脚后凳站起二砖,却蘸盐水擦脐中,待其水自流出,切不可倒流水出,此数等但心头微热者,皆可救治。”

2 灸疗脐部法

2.1 悬起灸

手持点燃的艾条,在脐部上方悬起灸之,距离以自觉脐部温热而能耐受为度。龚氏应用此法,多用于救急,发挥艾灸温阳之性,扶阳固脱,挽救生命。“艾灸脐中百壮”治疗中风,“急解死人衣带,艾灸脐中,即活,救溺死”。

2.2 隔物灸

先将脐内或脐部放置药物,再放艾炷灸之。用盐纳脐中,灸七壮,治疗泄泻;“治阴证腹痛,用大艾柱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其脐上下左右各开八分、四分,用小艾炷灸至五壮为度”治疗痼冷。

2.3 蒸脐法

将药物粉碎成细末填满脐部,上置艾炷灸的方法。“用麝香、半夏、皂荚各一字为末填脐中,用生姜切薄片贴脐上,放大艾火灸姜片上,蒸灸二七壮,灸关元、气海二七壮。热通于内,寒气逼于外,阴自退而阳自复矣”治疗中寒;彭祖小接命熏脐秘方、益寿比天膏用以补益。

2.4 熨灸法

将艾绒平铺于脐部,再盖几层布,用熨斗在上面熨之,可发挥热熨及艾德双重治疗作用,常应用于虚寒、痿、痹等证。

2.4.1 熨脐法

“用葱头缚一把,切去叶,留白根,切饼二寸许,连缚四五饼,先将麝香、硫黄二字填于脐中,放葱饼于脐上,以熨斗盛火于葱饼上熨之。如饼烂,再换饼再熨,热气入腹,以通阳气。如大小便不通,以利即止”“吴茱萸二三合,麸皮一升、食盐一合,拌匀热炒,以绢包之,于腹上下热揉熨之,自然有效也”。

2.4.2 掩脐法

“连须葱一根、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粒、盐二匙。同研烂,捏饼,烘热掩脐,以帛扎定,良久透气自通。不然,再易,治大小便不通;取连须葱白一茎、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粒、盐一小匙。同研烂,捏作饼子,贴脐中。烘热贴之,以绵帛扎定,良久,气透自通。不通,再易一饼”治小儿大、小便不通;“皮硝一合、连须葱一根,捣为一处,用青布摊在上,似膏药样,用热瓦熨之,即出”疗小便不通。

龚氏运用灸脐法,多选用间接灸的方法,主要治疗痼冷、中寒、癃闭等虚寒性疾病,充分将艾灸、温熨等方法与药物的治疗作用结合起来,配伍考究,麝香味辛性温,走窜之性强,能自外而内引诸药入五脏六腑,周彻百节,是通经开络的急先锋,葱、生姜、吴茱萸、附子等温通之品,配合艾灸的温热之性,能够回阳救逆,通络散寒,对于虚寒性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3 脐疗主治疾病

在龚氏《万病回春》一书中,共记载脐疗相关的条文31条,治疗病症17种,在该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万病回春》中涉及脐疗的病种及频数统计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脐疗治疗的病症比较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诸科,龚氏应用脐疗治疗疾病,病种较多。疟疾、霍乱、吐泻等胃肠性疾病或伴有胃肠症状的疾病,脐疗应用较多,体现出脐疗对于治疗该病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可以看出脐疗对服药困难或虚不受药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拓宽脐疗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脐疗在小儿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体现出脐疗无痛、简便、有效的特点,适合在小儿疾病中广泛应用。

4 讨 论

脐疗可以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其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点:一、从经络学角度看,通过脐(神阙穴),既与十二经脉相联系,又与奇经八脉相通,也与脏腑相联络,继而联系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调节全身气血,实现阴阳平衡,治疗全身疾病。二、外治宗师吴师机《理瀹骈文》[3]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脐疗变化的只是用药途径,治疗作用与内服中药无本质区别,通过脐部将药物渗透到体内,发挥治疗。三、从解剖学的角度看,脐部表皮角质层薄,渗透性强,脐下区血管神经丰富,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四、从药物吸收的角度看,脐部用药可减少肝脏首过效应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也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无论从中医传统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理论的角度看,脐疗治疗疾病拥有显著的优势。

吐泻、霍乱、泄泻等胃肠性疾病,主要与脾、胃、大肠、小肠有关,脐与上述脏腑距离相近,脐疗方法可以激活神阙穴的近治作用,发挥治疗作用。刺激神阙穴,通过经络的联系,亦可以调节上述脏腑,发挥治疗作用。《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灵枢·肠胃》:“迥肠当脐。”《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迥周迭积,其注于迥肠者,外附于脐上。”故通过脐,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胃肠性疾病的恢复。现代研究证明脐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4]通过各种刺激,使脐部的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激发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从而实现治疗目的。

猜你喜欢

脐部麝香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脐带暴露疗法的效果观察
麝香保心丸
麝香保心丸
圈养林麝产麝香中麝香酮含量测定分析△
脐部清洁暴露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麝香牛的悲剧
婆婆迷上了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