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38例

2019-01-17张紫薇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张紫薇,:王 荣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为主要症状[1]。采用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38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病例38例,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收入院的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9岁~69岁,平均(49.1±15.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20 a,平均(4.1±5.8)a。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符合脾胃虚弱证,主症为腹泻、脓血便、食少、腹胀,次症为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2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3],在排除感染性肠炎、真菌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病、克罗恩病等疾病的基础上,按下列要点诊断:①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需进一步检查;②具备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③再具备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确诊;④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予以随访。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保留灌肠

药物组成:黄连30 g,地榆30 g,苦参20 g,黄柏30 g,白芍30 g,白及30 g,甘草20 g。水煎300 mL,每次取 50 mL,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灌肠于每晚睡前1 h~2 h进行,药液的温度在38 ℃左右,缓慢注入药液50 mL,灌肠后可变动体位,可使药液充分接触病位,嘱患者保留至少6 h~8 h。

2.2 口服中药汤剂

药物组成: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扁豆10 g,陈皮15 g,山药15 g,莲子15 g,砂仁10 g,薏苡仁25 g,桔梗15 g,甘草10 g。便血重者加地榆15 g,白及10 g;腹泻重者加石榴皮15 g,白豆蔻10 g;腹痛、腹胀重者加厚朴15 g,败酱草15 g。由辽宁省中医院煎药室代煎,文火、水煎、取汁300 mL,早、中、晚分3次口服。

2.3 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黄芪30 g,白术20 g,白芍30 g,艾叶30 g,吴茱萸10 g,肉桂20 g,黄连20 g,三七10 g。研磨成末,姜汁调至膏状。每次取药膏70 g,取双侧大横、双侧腹结、气海、关元六穴,1 d 1次穴位贴敷,加TDP神灯照射20 min。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3.1.1 观察指标

综合指标:参照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4]。主要为腹泻、黏液便、肛门坠胀、肠镜观察黏膜病变情况。

中医证候指标:观察腹泻、脓血便、食少、腹痛腹胀的症状,按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积0分、2分、4分、6分;肢体倦怠、神疲懒言的症状,按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积0分、1分、2分、3分。

3.1.2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拟定的疗效标准[5]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肠镜复查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检查无改善。

3.1.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计算疗效指数。临床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降低≥95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 %≤证候积分降低<95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30 %≤证候积分降低<70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降低<30 %。

3.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3.3 治疗结果

38例治疗后,治愈3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见表1。

表1 中医证候积分表

治疗前平均证候积分:14.73±4.33,治疗后平均证候积分:4.16±2.2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4 讨 论

本病在中医属于“痢疾”“便血”“腹痛”“泄泻”等范畴。《景岳全书》曰:“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乃至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且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互相影响,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见乏力,不耐体力劳动,少气懒言。《脾胃论》有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虚弱,则水湿不能运化,困于中焦,久则郁而化湿,蕴结于大肠,肠络损伤,故见腹痛、腹胀、便血、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故治疗本病应以益气健脾、祛湿止泻为主。

中医治疗本病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遵循整体观念,内外兼顾,外用中药保留灌肠,直接作用于患处,有效地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及利用,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的。地榆解毒收敛,凉血止血,黄柏清热泻火解毒,二者配伍能燥湿止血,用于治疗便血,共为君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芍养血敛阴止痛,二者配伍使用,可清热燥湿,养血止痛,主治泻痢兼有便血,苦参清热燥湿,与黄连配伍可增强黄连祛湿之功效,三者共为臣药;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可治疗出血证,为佐药;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祛湿止泻止血之功效。内用中药汤剂口服,以益气健脾、调补气血生化之本,中药汤剂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党参、茯苓、白术、扁豆、陈皮、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甘草组成。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地榆收敛止血,解毒敛疮,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二者合用以增强收敛止血之功效,故便血重者加地榆,白及;石榴皮涩肠止泻,止血,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二者合用止泻之功更强,故泄泻重者加石榴皮、肉豆蔻;厚朴下气除满,败酱草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二者合用可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腹痛,故腹痛腹胀重者加厚朴、败酱草。同时配合穴位贴敷,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白芍、黄连缓急止痛;肉桂、吴茱萸温中散寒;三七收敛止血。诸药合用,有温中散寒、止痛止血之功效,加用姜汁调膏可增强发散辛温之功,取腹部穴位,皆有治疗肠道疾病,温中补虚之功效,同时用神灯照射贴敷部位,促进药物吸收。三管齐下,有标本兼治之功。

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氨基水杨酸类、磺胺类药物治疗,药物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甚至不能耐受此类药物,通过临床观察,应用保留灌肠联合中医治疗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疗程较短,症状改善明显,治疗前平均证候积分14.73±4.33,治疗后平均证候积分4.16±2.23,总有效率达94.74 %。且无副作用,安全可靠。综上所述,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是治疗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一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克痢痧胶囊抑制大鼠乙酸性结肠炎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