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重要文艺思想文化学探讨

2019-01-16张建安

艺海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习近平研究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突出文艺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反面经验,强调书写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重申坚持“为人民而写作”的文艺方针与原则,深刻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功能、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

〔关键词〕习近平;文艺思想;文化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自2012年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伟大梦想。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毛泽东主席之后又一位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浓烈的文学情怀和高尚的文学理想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在2014年10月15日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以及《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等文献,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思想与创作理论。对于习总书记的文艺思想,笔者拟从文化学层面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评析。

一、 文艺的作用:将文艺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文艺从来就是关乎政治、社会、经济与人心,关乎真挚、真诚和真知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艺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特殊意识形态,它总是被人民赋予诸多重大使命和任务。正如学者丁国旗所言,在《尚书·尧典》中,记载舜帝与夔论“乐”的文字,“命与典乐”的直接目的是“教胄子”,也就是使这些身负重任的帝王或贵胄子孙们通过音乐的熏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如此方能塑造出传统的理想人格,才能行使安邦治国的大任①。孔子早在《论语·季氏篇》中就说到,“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从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成了判断古代男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可见,在远古时期,文艺就是个体的人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必不可少的程序,负担着“化人”的重任。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开启了净化或陶冶的先河,让人们首次注意到了文学在育人之外,还可关涉到创作个体的生命情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将文学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到了治理国家、流传不朽的伟大事业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韩愈提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的思想,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这些关于文艺作用的看法,至此已基本成型。近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觉醒与民族解放的呼声高涨,与之相适应,文学的启蒙作用和任务日益显现,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小说界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于1917年提出“文学革命论”,两人的政治理想与思想观念虽然不一样,但在通过文学教育人民、变革社会这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成是我国古代“文道”观在近代的赓续与发展。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凡此诸多论述都无不强调文艺的重要作用。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宗明义提出“两个重要”,这“两个重要”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地位和作用的根本判断。总书记从历史论文化,从世界观中国,他的关于“两个重要”的论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文艺作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在具体论述中,他谈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谈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以及在重大关头所起到的“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的历史作用;谈到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这一强大的凝聚力量。总书记从文化的高度看文艺,透辟地论证了文化和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敏锐地洞察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重要理论阐述。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文艺放到历史、时代、民族的语境中,坚定不移地确认文艺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关系,与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实践的关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文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时代前进的号角,“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因此成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和“重要战线”。

二、实事求是:既恰当地肯定成绩,又准确地指出当下文艺工作的诸多问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著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一次引录了鲁迅的两段话,一段是讲文艺与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就是说,文艺源于国民精神,又反过来影响国民精神,文艺是国民精神中最健旺的战斗精神燃放的火光,又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发展,照亮前途的灯火。这实际上是借喻取义,阐发了文艺学中关于文艺的本源性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的原理,为创作积极的文艺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段是引述鲁迅批评一些现代作家格局太小,“不免咀嚼着身边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这与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吸纳今天中国大地上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全景展现生活”,避免片面性,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发出的“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这实际上触及文艺怎样反映生活、文艺家怎样观照生活才能使创作富有生命力等关乎创作规律的问题。

然而,在当下的文艺创作队伍中,面对现实的苦难,袖手旁观者有之,他們考虑的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不敢真正投入波澜壮阔的社会,躲进封闭的小圈子里自误自乐;抱怨社会而说三道四者有之,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只局限于无底线的暴露,而忘记了文艺引领的使命;文艺作品中严重缺钙者有之,一些人崇尚小清新制作,耽迷于陌上之音的嬉戏狂欢,沉醉于非主流文艺的鼓噪渲染;甚而有的人放弃了基本的道德立场和操守,面对人民币的诱惑,充当了市场的奴隶……这些歪风邪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气质和盛世气象,必须高度警惕并予以坚决抵制。惟其如此,我们的社会才可能崇德向善、天朗气清!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艺术家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能不能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形质兼美的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努力做有理想有操守有能力的人民艺术家,潜心创作,终生学习,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不辜负父老乡亲的好作品。

三、为人民而创作:既要坚持方针和原则,更要注重精品与创新

文学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传播于社会,影响于他人,有益于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不同于物质产品,虽然不能产生实用价值,但却具有相当重要的精神价值。那就是它具有满足人的情感、提升人的审美需求,启迪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陶冶和改造人的思想世界观的作用,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些作用共同构成了文艺的社会作用。文艺是铸造人类心灵的工程,文学艺术家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应该牢记使命,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抵制世俗,不做市场和金钱的奴隶,不断创新,为人民大众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要真心热爱人民,要融入生活,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

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民族文化需要创新的问题。他站在世界文化格局的制高点来审视创造和创新。他说,中国文艺的创造和创新力激活将更有世界意义和价值。他的有关论述是我们充分把握时代节点及方向、迎接中国文化进入创意驱动时代、重塑中国文艺原创力的重要指针,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具体的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向“精”与“新”的高度迈进,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总书记说,“中国不乏生动故事,关键是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们的雄心和力量从哪里来?这是我们文学艺术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文学艺术家要面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等,进行宏观把握,艰苦认知和客观冷静的审视,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今天这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他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②。这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功能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巨大激励和鞭策。

优秀的文艺创作者需要具备从细微处感悟历史的能力,这可能比具备宏大叙事的能力更难,也更具挑战性。文学在这个时代获得的巨大增值,是科技时代到来,以及商业推动着社会发生快速而剧烈的变化,生活形态和社会结构日新月异,新的价值观和冲突不断涌现。文学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如此广阔的观察视野,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文学艺术工作者做出耐心的判断和阐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总书记引用作家路遥墓碑上的这句话论述:“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其中的“牛”与“土地”,既是作家艺术家自觉的比喻,更是以人民的劳动创造和艰苦奉献精神为楷模的自我人生目标。归根结底,牛与土地,是文艺家同人民融为一体的伟大的不朽的化身。艺术家塑造人民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自我。文艺创作的规律,也是一切事业走向成功的普遍规律。有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人民生活的长期滋养,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必然长成为参天大树,必将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四、中国精神:文艺创作要铸造灵魂,生动深刻地表现正大气象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钙,而且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文艺工作者应以艺术载体积极讴歌真善美,以创造性的文艺作品站立在时代的前列,并为社会开风气之先。文艺家应引导民众看清社会的光明方向,能帮助受众捕捉到社会道德的正大气象,能够和人民群众一道反思生活的本质,将人民的需要与命运深度交融在一起。

可以说,切合时代脉搏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无疑给我们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唐朝的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究其原因,就在于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与时代同频共振。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定然是要弘扬爱国主义,弘扬真善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反对亵渎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强化文艺创作的历史感,讲好中国故事,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⑴ 弘扬爱国精神,增强人民骨气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而且长盛不衰,爱国主义是其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它也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因此,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必然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用生动的文学艺术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来丰富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⑵ 追求真善美,创造文艺价值

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文艺需面对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提供有温度的理解和不放弃的挚爱。当代社会,过度娱乐化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现象,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既要扎根生活、体察生活,又要从高处俯瞰生活;做到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我们要善于甄别体味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光与影,镀亮自己的灵魂,铸造博大的胸怀,捕捉人间之美、人性之美,创造出思想具有穿透力、审美具有洞察力、形式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作品,创造出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和艺术的真正伟大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下,仍然有不少艺术家在虔诚地经营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努力打造文艺精品,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他們的创作和作品中所闪现的灵光,常常令我震撼和感动,让我对中国文艺充满信心!记得几年前,有位老学者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作家比到最后就是比人格”,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并在现实中努力践行之。是的,作为作家艺术家,不仅要认真学习、勤奋创作,而且应该永葆纯真、善良和大气,不断清洗自身的灵魂,树立高贵的人格,这样才有可能成就伟大的作品。

⑶ 学习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他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标杆”,“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抓住了当前文艺创作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要害问题,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旗帜鲜明,振聋发聩!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务必深刻领会、贯彻落实,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创作更多振奋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的优秀作品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为当代中国文艺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和视野,在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相信当代文艺一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振奋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尊重历史,重视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强调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强调要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倡导不同艺术流派的争鸣、讨论和切磋。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带有自身个性特质的具体性、时代性、典型性特征,充分而有力地表达了他的文艺思想和观点,弥漫着浓郁的文学和艺术的气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艺术感染力,给文艺工作者以重要的指导和深刻的启迪,为处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的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细心揣摩,认真研读;并结合自身实际,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在我们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管理工作中,切实贯彻,并落实执行。

(责任编辑:周新娟)

参考文献:

①丁国旗:《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人民论坛》2016.11.

②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③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④李敬泽:《“两个重要”,文艺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人民日报》2015年3月20日.

⑤张建安:《文艺工作者时代使命的文化学阐释》,《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7期。

注:本文为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项目“习近平文艺思想文化学阐释”(XSP18ZDI034)成果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习近平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标题党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