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度观察及启示

2019-01-16张秀峰李锋王蔚段佳巩倩刘志强

出版与印刷 2018年4期
关键词:载文医药科技期刊

张秀峰 李锋 王蔚 段佳 巩倩 刘志强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报告,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已达5052种,其中医药卫生期刊1196种(含英文刊)[1];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2018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其中收录了1098种医药科技期刊(含英文刊)[2]。医药大学学报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术传播、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高校文化建设等方面[3-5]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主要集中在医学(407种)和综合自然科学(310种)等领域,有7所高校的医药大学学报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6],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

有研究表明,受多种因素影响,医药大学学报的发展相对处于弱势,一些评价指标处于偏低水平[7]。为更全面地了解目前我国医药大学学报的发展现状,我们将2015年至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学科分类代码为D02的医药大学学报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检索,对期刊基本信息、主要引证指标、数据库收录情况及重要获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希望通过信息检索、挖掘和统计分析,梳理出主要信息,了解医药大学学报的整体状况和发展水平,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促进我国医药大学学报健康发展。

一、医药大学学报基本信息

2017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学科分类代码为D02的医药大学学报有89种,我们统计了这些期刊的出版地、出版周期、语种、主管单位、创刊时间、微信公众号,以及与数据库的合作方式等信息。

1.出版地

89种医药大学学报的出版地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期刊数最多的为7种(山东),最少的是1种(福建、甘肃、海南、宁夏、青海、新疆、云南),其余为2~6种不等。图1列出了期刊种数3种及3种以上的出版地分布。

2.出版周期和语种

出版周期方面,以双月刊为主(49种,占55%),其次是月刊(26种,占29%)和季刊(12种,占13%),半月刊只有2种,分别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海南医学院学报》。

语种方面,88种期刊(占98.9%)为中文刊,只有1种期刊是英文刊,即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该刊2018年改刊名为Current Medical Science。

3.主管单位

主管单位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为主(71种,占80%),其次为教育部主管(16种,占18%),其他为2种(占2%,如卫计委等)。

4.创刊时间

我们将医药大学学报创刊时间分为7个时间段(见图2),发现创刊存在3个高峰,分别为1950—1959年(24种)、1970—1979年(21种)和1980—1989年(26种)。1990—1999年创刊7种,2000年以后创刊的只有4种,这可能与国家对中文刊号逐渐实行严格限制有关。

图2 医药大学学报创刊时间分布

5.微信公众号

我们调查了89家医药大学学报设立微信公众号的情况,发现39种(占43.8%)有微信公众号,其中订阅号22种、服务号17种。其余50种(占56.2%)没有微信公众号。可见,大部分医药大学学报对设立微信公众号不太重视。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不应该忽视建立和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学术传播。

6.与数据库合作方式

我们调查了89家医药大学学报与数据库合作的情况,发现共有19种期刊(占21.3%)选择与一家数据库进行独家合作,其中与中国知网独家合作的有17种,与万方数据独家合作的有2种。而大部分医药大学学报没有选择与数据库进行独家合作,可能担心独家合作会对期刊的学术传播和引证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二、医药大学学报主要引证指标总体情况与排名

我们主要统计了扩展影响因子、扩展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等指标,计算出平均数,并与医药科技期刊和全国科技期刊总体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医药大学学报主要引证指标进行了排名。

1.医药大学学报主要引证指标总体情况(2015—2017)

2015—2017年,我国医药大学学报平均扩展影响因子、平均扩展总被引频次、平均基金论文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2017年略有下降,较2015年和2016年分别减少12篇和18篇。

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收录的医药科技期刊和全国科技期刊的均值相比,医药大学学报的扩展影响因子和扩展总被引频次均高于全国科技期刊平均水平,但低于医药科技期刊平均水平;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三年均低于医药科技期刊和全国科技期刊平均水平;在基金论文比方面,2015年和2016年医药大学学报均高于医药科技期刊和全国科技期刊平均水平,2017年高于医药科技期刊均值,略低于全国科技期刊平均水平。反映了医药大学学报在争取发表更多的基金资助论文的同时,相应减少了载文量,可能与其稿源和用稿策略的变化有关。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医药大学学报与医药科技期刊及全国科技期刊主要引证指标平均值比较(2015—2017)

2.医药大学学报引证指标排名

(1)扩展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

表2、表3、表4、表5分别列出2015—2018年扩展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名单。其中既有双一流高校学报,也有普通高校学报。从2015年到2018年,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的扩展影响因子呈增长趋势,这与医药科技期刊和全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趋势保持一致(见表1)。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地方普通高校医药大学学报扩展影响因子进步较快,进入前十名的学报数量逐年增多,且有超过双一流高校的趋势。这4年中保持在前十名的双一流高校的医药大学学报有《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近几年保持在前十名的地方普通高校的医药大学学报有《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海南医学院学报》等。其中,《海南医学院学报》近两年扩展影响因子排名位居第一,究其原因是否与其学科特色(热带医学)和发展策略有关,值得同行深入挖掘和学习。

表2 扩展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2015)

表3 扩展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2016)

表4 扩展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2017)

表5 扩展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2018)

(2)扩展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

我们统计了2017年扩展总被引情况,发现具体数据差异值较大,可能与期刊出版周期、载文量、论文所属学科和论文质量等因素有关。表6列出了扩展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与扩展影响因子排名相比,《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海南医学院学报》扩展影响因子排名和扩展总被引频次排名均位于前十名,提示这些期刊重点关注高影响力的论文,并在用稿政策方面有倾斜。同时,扩展高被引频次也提示期刊可能存在高发文量,如《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海南医学院学报》是89种医药大学学报中仅有的两种半月刊,其年发文量较大,多于双月刊和月刊的发文量。

表6 扩展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2017)

(3)载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

表7列出了2017年载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其中,大部分是月刊。载文量与出版周期、论文篇幅和期刊页数密切相关。可以发现,载文量排在前十名的《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双月)》《海南医学院学报(半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半月)》《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月刊)》《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月刊)》,同时也是扩展高被引频次排名前十名,提示期刊高发文量与高被引频次呈正相关。

表7 载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2017)

(4)基金论文比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

表8列出了2017年基金论文比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排名第一的《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已经接近100%,排名第十的《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也超过70%。这一方面说明国家加大了对医药卫生科研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医药大学学报在争取基金稿件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表8 基金论文比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2017)

三、主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1.国内数据库收录情况

我们统计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简 称CSCD)来源期刊列表(2017—2018)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简称北大核心)的收录情况。89种医药大学学报中,共19种(占21.3%)被CSCD收录,其中14种为核心版,5种为扩刊版;共25种(占28.1%)被北大核心收录;同时被这两家数据库收录的有19种(占21.3%)。(见表9)2017—2018年 CSCD来源刊共收录1229种科技期刊,其中1019种为中文期刊,医药大学学报仅占中文期刊的极小部分,约1.9%;2014版北大核心共收录1983种期刊(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医药大学学报占比还不到1.3%。

表9 医药大学学报被CSCD和北大核心收录情况

2.国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我们主要统计了SCI、Medline、Scopus、EBSCO、Embase(EM) 和 Biosis Previews共计6家国际知名医学相关数据库的收录情况。截至2018年,89种中国医药大学学报中,共有15种(占16.9%)被上述一个或多个国外数据库收录。(见表10)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数据库检索的方法不同,有的可根据期刊的ISSN号、英文刊名或拼音关键词检索,有的则需结合各要素查询。不同数据库记录的信息也不同,有的只是列出了是否收录,有的则详细列出了期刊收录的起讫年份。

表10 国外数据库收录中国医药大学学报概览(n=89)

四、医药大学学报重要获奖情况

我们统计了医药大学学报近两年的重要获奖情况。《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获评2017年百强科技期刊;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获评2017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南方医科大学学报》获评2017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获奖的学报在期刊影响力指标和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出色。遗憾的是,89家医药大学学报中,未有期刊获评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2018中国最美期刊。我国医药大学学报在获国家级奖项方面有待进步。

五、主要引证指标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特征

通过对我国医药大学学报进行调查分析和主要引证指标排名,我们发现近几年影响因子、总被引、载文量、基金论文比等排名前十名的期刊和数据呈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我们按照是否独家、是否核心、是否有微信公众号、出版周期、是否被6家国外数据库收录等进行了分析(见表11),尝试揭示数据背后的信息。

主要引证指标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多数选择非独家数据库合作,属核心期刊,且有微信公众号;影响因子和基金比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基本以双月刊为主,但总被引和载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以单月或半月刊为主;总被引、载文量及2018年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大学学报,多数未被国外数据库收录,且多为地方院校学报。

表11 主要引证指标排名前十的医药大学学报特征分析

对表11的数据作进一步分析,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学术期刊的使命是促进学术交流与传播,与数据库独家合作是否利于学术交流与传播?数据显示主要引证指标排名前十的医药大学学报,多数选择与数据库非独家合作方式。一方面说明很多学报对选择与数据库独家合作有所顾虑,另一方面也印证了选择与数据库非独家合作在客观上可能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第二,学术期刊未被北大核心和CSCD等收录,是否就无法在影响力上有所突破?数据显示总被引和载文量排名前十的医药大学学报,超过一半为非核心期刊,而且近几年影响因子排名前十名的期刊,非核心期刊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种提高到4 种),这有力地说明收入核心并非是影响力的唯一决定因素。

第三,全媒体时代要做好学术传播工作,微信公众号建设是否必要?数据提示,排名前十的学报多数有微信公众号,可见开通微信公众号是大势所趋,学报同仁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第四,出版周期越短,是否期刊影响力就越大?我国医药大学学报多数为双月刊,表11数据提示,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学报也多数为双月刊,但总被引和载文量排名前十的学报则以月刊或半月刊为主。因此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学报可以增加人力物力,缩短出版周期,以提高期刊影响力;暂没有条件的学报,在保证文章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则可以通过增加期刊篇幅,以增加发文量、缩短发表周期来提高影响力。

第五,加入国外数据库是否重要?各主要引证指标排名前十的学报有较大部分未被国外数据库收录,前文数据也提示多数医药大学学报似乎并不重视申请加入国外数据库的工作。我们认为,中文期刊应该尝试“走出去”,通过研究国外数据库对期刊收录的要求,可以提高我们对国际学术期刊办刊理念的认知,即使暂时没有条件加入,也有利于学报开阔办刊视野、更新办刊观念、提升办刊品质,有利于学报的长期发展。此外,“国际化”不一定意味着期刊的英文化,中文刊可以通过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图表等信息,将论文主要内容通过国内数据库和国外数据库平台传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

第六,引证指标是否是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存在争议。我们认为,引证指标是客观结果,反映了重要信息,但不应该是办刊人追求的首要目标,学术质量永远是学术期刊的生命。这些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读者需求和学术研究的方向,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数据,以便对今后工作进行调整,找到努力的方向,更好地提高学报学术水平,并不断促进学术交流。

六、结语

我们根据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近年的数据对中国医药大学学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将主要引证指标均值与全国医药科技期刊和全国科技期刊的均值进行了对比,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医药大学学报与医药科技期刊和全国科技期刊相比,总体上处于中间水平,各项指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学报在近几年的排序变化提示:双一流高校的学报虽然整体上位于前列,但普通高校的学报在各项引证指标上有较大进步和突破,与双一流高校学报之间差距在缩小。

第三,医药大学学报出版周期多数是双月刊,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占少数,已经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今后需要在出版效率和传播效果方面有所突破。

第四,医药大学学报在CSCD和北大核心中占比不大,被国外数据库收录的更少,需要积极学习国际先进出版理念,进一步提高中文刊的办刊品质和“国际化”水平。

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期刊,同质性较强,特色不突出,主动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还不够[8]。我们的研究表明,医药大学学报与全国科技期刊相比有一定优势,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学报发挥创新功能,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9],调整办刊思路,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医药大学学报需向优秀同行学习,继续提高学术质量,加强出版和传播数字化工作,同时应积极争取进入更多的国外数据库,不断提高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

习近平主席提倡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是一个大好的机遇。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托高校优质学术资源,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探索实践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需要医药大学学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转换思路、突破自我,助推科技发展。

猜你喜欢

载文医药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科技期刊的分类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