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仪式感”教学策略探究

2019-01-15喻明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仪式感规定动作细节

喻明辉

[摘要]、学数学“仪式感”教学既讲求现实主义——直面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帮助学生改善成绩。从“仪式感”教学“是什么…‘为什么”和“适用点”三个方面,论述小学数学“仪式感”教学的教學策略。

[关键词]“仪式感”;策略;细节;规定动作;方法指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16-03

人类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演进,终于进入了21世纪的电子信息时代,甚至是已经到来的5C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量子时代。但是,随着工作生活方式的愈加便捷,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缺失反而越来越多。因而,国家、社会等力量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与礼仪的回归,“仪式感”一词应运而生。这种“仪式感”可以是清明时节的庄严肃穆,可以是春节时家人团聚的举杯共饮,可以是开学典礼上的“国旗下的讲话”,当然也包括小学数学中的“仪式感”。小学数学“仪式感”的提出主要是想破解当下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大众心理、个体偏离的价值观影响着少年儿童,使他们不能静心学习,不能认真对待学习这件事,不能做对并不复杂的数学题,不能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等等。下面就是我利用小学数学“仪式感”教学策略来破解这个问题的实践和探索。

一、数学“仪式感”是指什么?

1.什么是“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就是指通过程序化地完成一系列某些特定的规定动作,给人以心理暗示,重复操作之后形成的一种刻板印象,抑或是人在遇到特定事物时所条件反射出的思维。

2.什么是小学数学“仪式感”

小学数学教学“仪式感”,就是指让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和要求,完成固定“格式”的书写及思考,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特定类型、特定解法、规范动作的一种记忆深化策略或解题策略。

3.“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逻辑的表象

众所周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难点内容,当然,学生学不好的本质原因固然是一开始就没有理解好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但再好的教师也会遇到“糊涂”的学生。对此,我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完成以下“规定动作”:

(1)圈画单位“1”的量,立即写下单位“1”后紧跟乘号和分数(百分数),完成用关键词表示的等量关系式;(我常和学生说:“等量关系式是一道题的框架和灵魂。”)

(2)根据已知数据(条件)和问题,在等量关系式上“对号入座”,以及在已知数量下方标数字和要求的数量下方标问号;(我常和学生说:“对应是数学的根本思想方法之一。”)

(3)从已知量到问题量,标箭头,明方向,从左到右用乘法(列式),从右到左用除法(列式或列方程)。(我常和学生说:“条件是人口,问题是出口,方向决定结果。”)

学生答题情况如图1所示:

这样做看起来过于机械、流于形式、过程烦琐。但是,这些“规定动作”对于那些上课百无聊赖、听课主动性不够或是理解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或许是剂良药,或许在多次机械模仿之后,他们就能够逐渐找到解题的“钥匙”。

二、数学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1.“仪式感”教学策略产生的必要性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工作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人们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小孩也大都在学校、兴趣班里疲累求学,偶有空闲休息时间,却沉溺在电子产品中无法自拔,于是出现了“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请给他一部手机”的网络名言。虽然这句话略显夸张,但是许多学生的确受此影响。因而,我总在思考: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让他们有事可做,有所收获?终于,在一次偶然的课堂生成中,我获得了“仪式感”这个词。

2.“仪式感”教学策略着眼于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那是一节解方程的练习课,众所周知,这个知识点十分讲究“格式”——解题先要写“解:”,不少习惯差的学生老记不住,总是不写“解:”。我灵机一动,在教学时对学生说:“解方程,首先要写‘解:,意思就是你宣布开始解这个方程了,就像是开工之前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一个‘解:字就是打响了开工的礼炮。这就是一种礼仪,或者说解数学题也要有一种‘仪式感吧。”学生听得饶有兴致,印象深刻。自此解方程作业不写“解:”的学生少之又少,几乎绝迹。这一次,我尝到了仪式感的“甜头”,有一种继续尝试的欲望和冲动,于是开始关注类似的细节,在细节处着眼步骤,在步骤中规定动作,在动作中渗透方法指引,逐步丰富着我的小学数学“仪式感”教学策略。

三、“仪式感”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中适用的知识点

从教学效果来看,对于一些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仪式”之后,掌握情况较之前确实明显好转。实践过的知识点除以上提到的解方程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应用外,还有乘法分配律、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圆锥的体积、单位换算、平均数、图形的周长、图形的运动等。下面就以乘法分配律、确定位置(二)和圆锥的体积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来分析“仪式感”教学策略的具体使用情况。

1.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难点,对于简便计算中简单的固定形式的乘法分配律,学生都没有问题,但稍有变化或变形就无从下手了,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仪式感”。

例如,对于算式“lOlx2019-2019”,不少学生容易将其和“lOlx2019”混淆。因此,我告诉学生要把握好乘法分配律的“仪式感”:

①展开时的对称结构感:乘法在两边,加减在中间。故在不改变算式大小的情况下,可在第二个2019的前面添加“IX”,即变成“lOlx2019-lx2019”;

②数感和位置感:一共四个数,同数两边找。圈出相同数2019作为分配数“收回”到括号外面,不同的数101和1作为被分配的数放在括号里面,即为“2019(101 1)":

③收回时的结构感:乘法在外面,加减在里面。这样原式就变为“2019x(101-1)”,即“2019xl00”,计算一下子变得简单了。

学生在經历了以上三个步骤的“洗礼”之后,对乘法分配律的浅显认识变得深入了。

同样是乘法分配律,要简便计算“333x666+999x778”,需引导学生经历上述三个步骤:一是展开时是否满足对称结构?二是加号两边是否有相同数?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能否想办法变一变,使两边有相同数?此时,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数感了。“333、666和999这三个数明显是有共同点的,都是333的倍数。假如要把999变成333(即缩小到原来的1/3),这样加号两边就有相同数333了。但是其他数有没有意见,同意不同意这样变,还是说人家也要变?”“加号左边的333和666是‘河那边的乘数,它们不关心999怎么变,而和999在‘河同边的778有意见,778为了顾全大局‘保证和999的积不变,决定和999‘对着干——你缩小我就放大,把自己放大到了原来的3倍——2334。此时,原式变为‘333x666+333x2334。”这时,再利用位置感和第三步收回时的结构感,完成这道算式的后续简算就“水到渠成”了。这道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的难点在第二步,数感、相同乘数的构造以及遵守积不变规律可以说是攻克本题的三大法宝。

2.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确定位置(二))

“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新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知识点的时候,学生要注意的细节特别多,稍不留神就会漏掉一些信息没有标注,就像画三角形的高时总不标记直角符号一样。例如,要在一幅比例尺1:10000的图上(已有表示学校的点)表示“图书馆在学校北偏东60度方向400米处”中图书馆的位置。这里蕴含的数学原理并不复杂,重在强调书写的“礼仪”和画图的规范。我的要求是:①写出必要的计算图上距离的过程(即使题目没要求),因为数学讲究“追本溯源”,再生数据一定要臣服于原始数据,向原始数据报告使用情况;②依次完成“三标”,即“标角度、标刻度、标名称”,给阅卷者(教师)最基本的尊重,因为这样标记既可以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还大大降低了阅卷者批改的难度。学生答题情况如图2所示。

3.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之后的内容,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关系是通过实验获得的,但前提是等底面积、等高。学生计算圆柱的体积不会有问题,但遇到圆锥的体积的相关问题时,总忘记“x1/3”,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破解之法?

先分析原因。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都有一个“通病”——粗心大意,换言之就是“抓”信息(信息较多时)的能力欠缺。圆柱的体积是好算的,因为公式不复杂,学生在心理上感觉把握性很大,正确率较高。算圆锥的体积要多“xl/3”,学生在心理上抗拒,害怕困难和复杂的局面,不愿意算不好算的,潜意识里就会选择性忽略“1/3”这个信息。

再说破解方法——“仪式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例如利用公式计算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时候,要规范操作——先写公式(可以是字母的,也可以是文字的),再按公式对号入座,进一步列式或列方程计算。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如果学生连公式都写错了呢?对此,我给出两个规范动作,要求学生从读题开始:①圈出题中圆锥的“锥”字;②旁边标注“1/3”。把这个容易遗忘的信息“放大”,让信息本身发出“声音”,引起那些粗心学生的注意,减少失误。(学生答题情况如图3、图4所示)

四、“仪式感”教学策略实践效果

2017年9月,我接手五年级(共8个班)某班的数学教学,该班当时优等生数量少(20人左右),中等生数量多(35人左右),后进生(7、8人不及格)毫无学习主动性,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统考,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均年级垫底,且距离年级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经历了“仪式感”教学后,该班在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统考中合格率100%,年级并列第一,优秀率年级第三,平均分年级第四,且超出年级平均分。显然,不断付诸实践的“仪式感”教学策略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仪式感”一词应时代而生,时代在不断更迭,而我要“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一颗求真的红心,它是对学生的爱心,是对工作的热心,是对数学教学的恒心。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坚持做下去,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整合优化自己的“仪式感”教学策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理念、有职业追求的优秀教师。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仪式感”不仅要有,还要时常伴以“思想方法”的指引,只有在这样两样东西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学到的才是“既有严谨思维逻辑,又有扎实基本功”的数学。

(责编 金铃)

猜你喜欢

仪式感规定动作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青少年花样游泳运动员规定动作的发展与评价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