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合肥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15马娣子

关键词:反思传统文化

马娣子

摘 要:城市公共艺术与传统城市文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公共艺术相比,合肥公共艺术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创新能力不足,表达单一,表达效果较弱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修复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的裂痕,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城市公共艺术;传统文脉;反思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112-03

近年来,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人们审美能力和要求的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迅速,城市公共艺术教育、雕塑和壁画等研究也如火如荼。随着人们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城市的公共艺术发展也经历了从观念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从片面到多元、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覆盖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是从原来的对国外公共艺术的复制粘贴走到自主思考、并力图创新的轨道上来。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合肥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追求也在提高。粗放式城市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正如殷双喜所说:中国城市擴张进入了反思阶段,现在我们要重新思考城市和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1]。

一、合肥地域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

傅绍万说:“城市文化,这是一座城市的基础,也是城市的魅力,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2]

安徽为古皖国所在地,故简称皖。安徽文化由四个文化圈组成,分别是庐州文化、徽州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3]。徽州文化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核心的儒教山文化,淮河文化是道教为核心的水文化,皖江文化是包容的山水合一的文化。作为省城的合肥是庐州文化的发源地。皖南的徽文化、徽派建筑、文房四宝,都名扬四海。合肥古称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曾是三国时期战场。桐城派的文学传统,安庆地区的黄梅戏,这些地方文化都为这一地区增色不少。对于合肥这座中小城市来说,可以挖掘的文化传统深邃、博大精深。

二、传统文化在合肥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现状

对公共艺术来说,它承载着空间建设的功能,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精神追求。日本著名公共艺术策展人南条史生曾说:“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或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4]。目前来说,合肥现有的公共艺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传统文化在主题街区、社区类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老城进行旧城改造,在新区兴建了不少大型的主题街区和主题公园。比如以庐州文化和徽州文化为内核重新打造了城隍庙、罍街、黉街,在滨湖新区又正在打造贡街。在建筑外形的塑造上,马头墙、木雕花窗、窗雕等徽派建筑细节构成了新的仿古街道。二季的黉街在合肥新站区,反映的是庐州文化,以庐州书院为主体,展现李鸿章的生平事迹。三季的贡街在包河区,展现庐州的贡院和贡文化。特色街区中隐于市在公共艺术形象处理过程中,采用中西结合的艺术特色,挖掘“新徽派”创意元素的建筑风格。

(二)传统文化在主题雕塑类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合肥目前的公共艺术雕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天鹅湖金街与景区雕塑、罍街、环城公园雕塑、三国遗址公园、传统雕塑等。新区的公共艺术作品很新,符合现代的主题,与传统契合度不高。比如,天鹅湖金街雕塑抽象性、立体性、现代性都具备了,唯独缺少地域性特色。虽然与天鹅湖景区名称相合,但过于直白,缺乏文化支撑。

老城区的公共艺术设计,以固守传统为主,主要反映在三国历史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反映宋代文化的包河公园的包公像等雕塑中。在对待传统雕塑类公共艺术作品方面,除了传统内涵挖掘宣传并提高城市居民对这一雕塑的认识以外,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保护与传承。

(三)传统文化在公共设施类公共艺术小品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设施类承载的是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一些特殊的公共设施比如路灯、座椅、公交站、报亭、宣传栏除了实用功能,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比如西安路灯有仿古宫灯状、灯笼状等外形,承载汉唐文化的厚重。而合肥的老区的路灯无任何特色,仅承载城市夜晚照明的功能,长江路改造之后使用花瓣状路灯,美则美矣,但文化浸润不足。新区的路灯选择更多考虑绿色环保节能,其次考虑到功能性和时代特征,而很少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因素和作用。公园里的休闲座椅从设计到摆放,很少能和公园的主题文化相呼应。

(四)传统文化在合肥地铁类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合肥地铁的发展较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公共艺术,二号线在公共艺术的设计表达上更突出些。合肥地铁站文化采用以点带面,把传统和现代的城市文化与站台文化融合了起来。比如三孝口的三张孝母的故事,就是合肥本地庐州文化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在传扬孝道的同时,唤起市民的文化回忆。在表达形式上,柱子上用剪纸的形式表现三张孝母的故事,天花板利用中国结的抽象变形来表现,这样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既有传承又有发展[5]。

但合肥的地铁站地面部分没有什么艺术上的辨识度,站台墙面的装饰部分文化传统文化挖掘也不足,传统元素的提取相对浅白,表达形式上相对单一,还不足以支撑本土传统文化的厚度。

(五)传统文化在墙绘、壁画中的应用

老城区的墙绘以突出名人文化为主,在包河区桐城路的建筑物外立面的墙面上,有反映安徽本土名人的肖像及诗词。这些墙绘和壁画就是以突出传统文化名人的文化人格、才学及品质,市民徜徉其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品德的感化,提升自身的涵养和水平。

三、传统文化在合肥公共艺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公共艺术相比,中小城市的公共艺术发展总体滞后,不论是政策导向、教育理念、艺术实践均落后于大城市。但是从目前看来,不论中西方,城市的发展都是要走向适合自我发展的精致化、个性化的道路,也都是要与城市的文脉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

(一)传统文化与合肥公共艺术的割裂,使合肥公共艺术呈现出碎片化、非系统性、零散化的特点

作为地方城市,合肥公共艺术大都是以割裂的形式完成的。现存的大学专业设置也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师从规划角度、而较少考虑到艺术,公共艺术设计兼顾不了城市规划的要求,而城市的管理和决策者们采用所谓的“精英专制”和“视觉专制”,从少数人的立场出发,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承继能力不强,导致合肥公共艺术形式模仿有余,创新能力不足

其形式一方面表现在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大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比如合肥政务区的某一展馆就是鸟巢的翻版,胜利广场的中国结雕塑也是抄袭和模仿的结果;另一方面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模仿西方现代抽象艺术,而不考虑传统的承继和文化的传承,孤单地公共艺术表现使得城市“新”则新矣,城市意味不足,很难体现历史的延续和积淀。

(三)传统文化应用的单一化使得合肥公共艺术表达形式单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和壁画外,很少有其他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表达,很难形成地理地标式的作品

从建筑的空間场域表达到城市环境细节的处理,都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契合和完满。比如,合肥公共场所的座椅、路灯、汽车站、公共厕所、小区的停车场,大多都是从功能、空间和效用的角度来设计,很少考虑其中承载的整体公共艺术意象。

(四)传统艺术应用的肤浅化使得合肥公共艺术表达效果较弱,仅能进行可视化表达,很难达到可读性的要求

艺术设计师在公共艺术表达上曲高和寡,城市居民美学素养参差不齐,很难对公共艺术进行欣赏,从而在精神上达到升华,进而对城市产生一种艺术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五)传统地域文化被肢解,合肥公共艺术形象本土化、家国化、地方化、特色化任重而道远

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总是以不同的大城市为模板上,以现代性为追求,地域文化传达不足。即使局部以本土文化为切入点,也很难改变整体格局。故而,统一的新城,统一的摩天大楼,统一的抽象雕塑,统一的文化叙述,千城一面。

四、传统文化在合肥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对策

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思考解决办法。

(一)修复传统文化与合肥公共艺术的裂痕,形成整合性的城市公共艺术氛围

这就要求城市的管理和决策者拥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从广大市民的角度出发,满足大众的需要。公共艺术是个交叉学科,我们要从整体而不是局部出发,全面的而不是孤立地了解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把公共艺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对待。

(二)承继合肥传统文化,加强创新意识

一方面合肥市政府的相关领导或公共艺术项目负责人提高艺术修养、严加审核;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师要完善职业道德修养,保证作品的原创性、文化性和创新性。即使表现现代或后现代的公共艺术作品,艺术设计师也要考虑文化的传承,让文脉表达有根有据有线条有脉络。

(三)挖掘多样的传统文化,丰富合肥公共艺术表达

在公共艺术理论实践中,我们要探索和研究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轨迹和道路,深挖传统文化,特别是庐州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这些多样文化的精髓,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丰富的公共艺术空间。建筑的空间和城市环境的细节,都要从整体出发,从传统文脉的角度出发去构思和设计。

(四)挖掘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加强大众互动,提高合肥公共艺术表达效果

要想做好现阶段和未来的合肥的公共艺术,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成因,与地域传统文化有关的名人文化,并把这些运用到合肥正在进行的和将要进行的公共艺术表达中来。艺术家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市民的交流。法国思想家埃得加·莫兰认为“互动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越大,互动作用中产生的结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越大。”[6]

(五)做好合肥传统地域文化的解析工作,力争创建具有本土化、家国化、地方化、特色化的公共艺术形象

作为安徽文化的四个文化圈,在现有的合肥的公共艺术表达中,以徽州文化表达最为充分,从元素的提取到街区的改造,徽元素琳琅满目;其次是作为本土的庐州文化,在主题街区和传统雕塑等作品的塑造上、在老城区的墙绘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挖掘和应用。在新型街区塑造上,淮河文化和皖江文化元素挖掘不足,表现力较弱。

在合肥公共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借鉴别的城市的发展经验,但最为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发展方向,以个性化和特色化为追求,力争打造一些高质量有观感、有触感、能与公众产生共鸣的公共艺术作品。

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和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市民对其认识也不断深入,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完善。新的城市街区,新的文化街道,从城市的宏观到城市的微观,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表现。从单点式的表达,到交互式应用;从纯粹视觉的维度到城市记忆的维度;从直观感受到沟通交流,从单一到多元;公共艺术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城市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传统文化,城市总是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它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与独特的生活方式[7]。

参考文献:

〔1〕江哲丰.城市公共艺术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启蒙、演变与展望[J].艺术百家,2015,31(04):239-240.

〔2〕傅绍万.城市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73.

〔3〕王平.安庆戏曲文化[B].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阿摩斯拉普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6.

〔5〕余洪,丁博文,赵越.合肥地铁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48-49.

〔6〕陈一壮.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述评[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7〕朱逸凡.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身份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反思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