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2019-01-15张玲娥陈丽梅曹海霞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白细胞红细胞血浆

张玲娥,陈丽梅,曹海霞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输血科,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对挽救病人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人们的血液成分都比较复杂,存在明显的多态性,在给予输血救治病人的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疾病的传播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临床上给予治疗,输血的时候常常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在本文中,对5,144例输血患者进行分析,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具体的报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这些患者主要来自于各个科室。

1.2 输血前试验 在输血前期,所有患者都需要基于常规的强生AUTOVUE Innova微柱凝集技术进行血型分析,凝聚胺配血试验。

1.3 方法 基于临床上对输血技术规范要求的分析,需要对存在的不良反应予以分析,护理人员要加强和输血科的联系,保证医生能够促使汇报单的完善化,也能在科室内给予有效保存和统计。

表1 基于输注各类血液品种输血,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2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分布对比分析[n(%)]

2 结果

2.1 基于输注各类血液品种输血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所有患者分析中,发现存在的输血不良反应为3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见表1。

2.2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分布对比分析 基于对各个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发现过敏人数为18人,不良发生率为60%。输注血浆带来的发热人数为10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见表2。

3 讨论

在进行输血期间和输血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将带来严重的输血反应。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其表现为多个条件下,比如:输血期间存在的抗原性和非抗原性,会带来明显的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尤其是在输血后24 h内的急性免疫学反应:患者会表现为明显的急性溶血性输血、非溶血性发热以及麻疹、过敏等现象;输血后24 h内急性非免疫学反应:细菌感染、低血压、循环超负荷、非免疫性溶血、空气栓塞、低血钙(枸橼酸中毒)、体温降低。输血24 h后迟发性免疫学反应:红细胞同种免疫、HLA抗原同种免疫、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输血后紫癜;输血24 h后迟发性非免疫学反应:铁超负荷。

2017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低于有关输血不良反应报道的0.94%[1],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液品种。输注的去白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去白)、新鲜冰冻血浆(去白)和洗涤红细胞的输血人次占总输血人次的68.7%,这些去白细胞的血液品种进一步去除白细胞去除率达到99%以上,大大降低了输血时白细胞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去白)输血不良反应0.76%较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反应1.15%显著减低。去白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0.27%较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0.45%明显减低。(2)医院制度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程度:①我院输血信息反馈意见单一般在24 h内能够积极完成,如果未加强24 h后的一些反应,将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②临床医护人员在识别输血不良反应期间,整体上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③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存在的输血不良反应轻微,护理人员和自身都未给予重视,缺乏有效的记录,也未给予临床上的积极检查,无法查找其中的原因和处理措施[2]。(3)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为了减少输血引起的发热、过敏、荨麻疹,我院临床医生大多数在输血前使用了预防措施,尤其是药物的使用,比如:输注地米和氯化钙等,能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提升。所以,尽早对发热情况、皮疹情况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如果未给予重视,则带来严重不利,危害患者的后期进步和发展[3]。(4)医院领导对输血工作的重视及相关科室对输血知识的整体水平提高,大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5)中心血站提供的血液制品大多是病毒灭活和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6)我科室的输血技术知识日益提高,输注血液时,尽可能提供ABO血型RHD血型相合的血液输注,血小板尽可能输注单采血小板,近期中心血站开始提供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

为了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基于我院的实际发展情况,需要给予人员输血不良反应标准的培训,促使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的执行,减少瞒报的发生。其次,加强输血科和临床医务人员的输血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输血全过程制度和核对制度、评价制度、标本采集制度的执行。输血科工作人员要认真严格遵守输血技术及操作规程,按照本科室的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认真执行输血前的核查核对制度。临床医护人员应认真做好患者输血前各项免疫血清学检查,釆血血液标本做到正确无误。第三,确保血液在采集、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冷链”。在输血科后,如果血液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应确保血液“冷链”的完整性。最后,积极开展自体输血,在术前给予自体输血工作,这样不仅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促使输血工作的整体安全。

猜你喜欢

白细胞红细胞血浆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白细胞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