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裂”与“生长”的文化纽结
——对五四运动造成传统文化断裂观的审视与反思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断裂中华文化孔子

邹 健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反传统、反封建、反孔教,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强烈的文化革新之风。受这股风潮的影响,“五四”作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也自然而然的对部分传统进行否定性批判,尤其是以“孔家”为代表的传统礼教。有学者正是抓住了这一史实,提出了所谓的“文化断裂说”。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真正全盘否定了传承千年的文化?新时代文化建设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对五四运动造成传统文化断裂说的驳斥

按照持“断裂说”学者的逻辑,“文化断裂”具有文化的错位与缺位的意蕴。“错位”本意为离开原有的位置,“文化的错位”即文化离开了本应存在的位置;“缺位”原指职位的缺失,“文化的缺位”即文化本应在其位谋其职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这一“职位”被消失。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批孔教的史实,被持“断裂说”的学者认作是其学说的事实基础。在其思维中“传统文化的错位”亦指“五四”对传统的批判和抛弃,各种新文化、新思潮的不断涌入抢占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使得主客颠倒、本末倒置;也正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使得传统文化本应存在的位置被取消,造成“传统文化的缺位”。传统文化的错位与缺位,使得本该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被截流,被异质文化所取代,形成了特定时期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但“五四”是否真正造成传统文化的截断?

(一)五四运动造成传统文化断裂的表象分析

传统文化的断裂从表象上看确有其事,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影响这一外部条件以外,还有民族内部传统文化演变所提供的内部因子。

1.西方文明起到断裂作用

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而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中逐渐生成,并在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周期中走向成熟的。从本质上看,传统文化是以自然生产方式为基础,传统宗法等级制度为纽带的农业文明。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传统的自然家庭生产方式逐渐被西方工场大机器生产方式所取代。经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迁势必造成文化结构的改变,并由此产生质变的结果。

文人的政治诉求促使传统文化的“断裂”。五四时期这股批判传统的极左思潮的动机之一便是文人阶层想模仿西方国家的成功道路,借用西方成功的经验来挽救民族于水火。此时的文人已经将文化的革新作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基础,在他们的思维中唯有打破并重建国人的思想文化结构,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如缺失这一前提条件,任何的革命运动都是徒劳的,这毫无疑问促使了对传统文化的背弃。

西方意识形态的霸道冲击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不断的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了传统文化整体的发展道路,传统文化逐渐被分离肢解。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明不断膨胀,形成了所谓的“普世价值体系”,在西方眼中只有走其道路才能步入文明社会,这种霸道的思想体系促使其认定自己的成功经验不容置疑,因而,只要与之不同的传统文化都被当作是落后、腐朽的存在,必须彻底清除。而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思潮的剧烈碰撞,即受到西方霸道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孔教大权旁落,封建礼教宗法受到致命打击,彻底撼动了传统文化在思想界统治千年的地位。

2.否定自身传统

近代中国随着改革变法运动的相继失败,国家凋敝、国事衰微,面临着列强瓜分和亡国灭种的危险。寻其原因,国人便将根源归咎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的弱势迂腐,不能为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这一社会思想背景下,一批受西方教育的学者对一些传统价值观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更有一些激进主义者将传统文化当作封建社会的遗毒,提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以新思想新文化取而代之。

鲁迅曾提到我们保护“国粹”的前提是“国粹”能够保护民族和国家,也就是说保护民族和国家的存在才是必要的,只要能够保护民族和国家,无论是否是国粹都是可以被利用的。按照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既然传统文化不能起到相应的“保存我们”的作用,那只能“取从前的文明,一举沦丧之”①,只有抛弃传统,才能为有能力保存国人的新思想、新文化腾出空位,中国才能涅槃重生。这种将传统文化当作“敝履”,必须将之抛弃的激烈言行,这种中国传统的旧文化与西方输入的新文化水火不能相容的坚决态度,虽然未曾直接表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思想,从表面来看却已有此种倾向和意味。在那个思想激荡,各种文化思潮争相涌流的年代,背负着千年传统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重担,背负着七十年文化革新的失败教训的知识分子痛知唯有将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必须放弃“中体西用”这一调和之说,彻底更新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上重新站起来。

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

(二)五四运动造成传统文化断裂的本质批判

《费尔巴哈论》中提到,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日渐衰微的旧秩序的叛逆。五四运动时期的批判传统的价值取向是可以确定的,但这种文化断裂并非是将传统文化一棒打死。五四时期盛行的“批孔思潮”也并不是对孔学的全盘否定,其否定的是为封建政治代言的孔子,断裂的是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反观五四反传统确有其事,但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不曾断裂,且一直在延续。正如有学者提出的五四运动的批孔思潮实质上是“尊重历史的孔子,评判哲学的孔子,抨击政治的孔子,反省文化的孔子。”②

对于孔学的历史性,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人仍是尤为尊重的。李大钊高呼当今时代孔子的产生,声明他掊击孔子,不是掊击孔子本身而是抨击孔子被赋予的专制灵魂;陈独秀在《新青年》中反对孔子也并不是反对孔子本身及其历史价值,反对的是孔子不符合时代的需要,更反对一些人想要建立并且强化儒家的意识形态,以孔教统治国家的行径。

对于儒学的哲学性,五四时期对于哲学方面的儒学采取既不推崇,也不刻意的批判,而是采取辩证评判的方式,并以现实生活为标准。“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③五四新人们正是持着这种“思想随时代而变”的观点来看待孔子之道。因此,从原则上看,所谓五四反传统,实质上是反对文化的因循守旧,虽然在评孔过程中当时的文人言辞激烈,但全盘否定传统并不是其初衷。

五四反传统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对代表封建阶级利益、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政治性孔子进行批判。民国初年,封建帝制被打破,但是旧传统、旧礼制、旧思想的存在使得各种势力争相复辟,而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扛起了孔学的大旗。因此,五四新人反对的是被封建阶级用作“挡箭牌”的孔子,即反对假的、傀儡化的孔子。

评孔的重头戏还是要回归到反省文化层面的孔学,儒学并非完美,就其诞生的政治基础来看是封建王权,就其经济基础来看是小农经济,就其目的来看是为了维护封建君王的绝对统治地位。因而其学说容易被利用,借以为复古复辟服务,使儒学不可避免的成为“百世傀儡”。儒学既有尊王权的特性,因而就需要在新时代“布新”的同时进行“除旧”,反省埋在国人思想深处的文化孔子,保留精粹,破除陋习。

如此看来,五四评孔、反传统,并未有其实,其破除的是虚假的为封建王权服务的孔家,而延续在国人血脉中的传统文化的精粹内核是未曾断裂,并不断生长的。五四运动虽然刮起了剧烈的反传统的风暴,但也迎来了众多新思潮。因此,当下学者所认为的“五四”造成传统文化断裂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即只见“断裂”不见“生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五四运动使得传统产生“断裂”的同时也使之在新的更丰厚的基础上茁壮生长。错误的思想需要被批判,得出的经验教训需要被吸取,新时代我们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用更为全面的思想来指导文化事业的开展。

二、文化建设该何去何从

近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国内文化领域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学、西学、马学在思想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如何处理“中、西、马”三者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开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在吸取先前学者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文化发展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④的新概括,这一观点的创新之处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路径。

(一)“马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指向

“马魂”,即根据我国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理论魂魄。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灵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武装头脑,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更为强调和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路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诞生、成熟、发展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志,是鼓舞中华民族砥砺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的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党性,把握工作规律,坚决依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争夺战。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文化领域的建设工作同样也是一项极为紧迫重要的任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紧抓落实,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⑤

魂魄代表了性质,旗帜代表了方向。新时代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旗帜,保持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性质,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二)“中学”——文化建设的血脉根基

“中体”即把具有传承性的优秀中华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基和主体。

从纵向看,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即中华文化具有千年积淀的精神血脉,这一血脉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境地都不会更改;从横向看,中华文化具有融合性,在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都会在保持本体的前提下融会八方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自身。无论纵或横,优秀中华文化都是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的根基,是应对意识形态冲击的坚固堡垒。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⑥优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人民最为鲜明的精神基因。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重大任务完成需要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比翼同飞。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思想文化的全球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兴”必须建立在优秀中华文化的根基上,建设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切不可“断裂”传统,舍本逐末,“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⑦中华民族历来坚持“和为贵”的思想,面对意识形态攻击,我国更应该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建设好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展示中华大国气概。

(三)“西学”——文化建设的积极补充

“西用”即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吸收和借鉴来自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

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理论界百舸争流,除了传统文化之外,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尤为活跃,只因当时西方崛起与中国衰微产生的鲜明对比,因此否定传统,高扬西方成功经验的思潮此起彼伏。这就犯了一个错误,即没有正确处理好“体用”之间的主客关系。高度决定视野,当前的中国已经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国情,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来重新审视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任务。因此,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吸取经验,扬弃西方异质文化为我所“用”。

当前中国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来保全自身文化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发展自身文化。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新理念的产生必定造成旧思想的淘汰,为了适应世界历史的潮流,中华文化更应与世界接轨,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思考文化建设问题,努力将“中国智慧”推向世界。

面对我国文化多元的现况,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即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良莠并存,并在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既然良莠并存,就决定了我们需要有取舍的对待。首先我们要承认西方是现代文明的起点,其文化体系中必定蕴藏着丰富的优秀理论成果,也必定含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成果。从我国文化本身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就具有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因而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必定会吸取其积极成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结构体系。但西方与我国毕竟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对立,而且双方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基础相异,因此,就注定存在文化对抗。而此时,中华文化应展现出自身强大的自信,立足本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自身文化的稳定性“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⑧文化软实力的地位水涨船高,需加快文化建设的脚步,以马为魂,固守中华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以中为体,坚守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鲜明的民族特色;以西为用,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融会并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中国经验。

基于对“五四”批孔,反传统思潮的分析,“文化断裂说”割裂了文化发展“破与立”的历史规律,造成了我国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断层的误区。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错误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条件下,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被摒弃。反观新时代全面科学的理论文化建设理论,充分摸清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精神根基。

[ 注 释 ]

①高飏.兰台说史·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的断裂[EB/OL].2014-10-22,http: // news. ifeng. com/ a/ 20141022/ 42269834_0.shtm.

②何卓恩.五四评孔的精神本质——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解读[J].江汉论坛,2005(03):142-143.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

④方克立.关于文化体用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6(04):16-23.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4.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4.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0.

猜你喜欢

断裂中华文化孔子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
马蹄环断裂故障的分析与探讨
青海省门源县红沟铜矿矿体特征及成矿控矿因素探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