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9-01-15

江苏教育 2019年86期
关键词:内容设计课堂

费 洁

成长,是教师专业生命的存在方式,是教师对自身完整性的不断追求,是教师对内心积极向上之欲求的忠实。

和绝大多数教师一样,我努力成长:1989年从无锡师范学校毕业,工作第一年在农村完小教五年级数学,第二年开始在镇中心小学教语文,第三年获得江阴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四年被评为江阴市首批教学能手……2007年,我成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名教师。

我愿意默默成长。成长,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课,是最有效的成长

上课,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上课锻炼的是教师的综合能力。要上好一堂课,得有把握教材的能力,有教学设计的能力,还要有课堂表现力等等。课堂,又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时,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需要不同的设计和应对。所以,对教师个体而言,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锻炼,都是一次成长。因此,上出好课,需要练就几门功夫:解读教材的功夫、教学设计的功夫、师生对话的功夫等等。

1999 年,我入选江阴市首期小学语文名师班,导师符银芬校长指导我们上了很多不同课型和不同文体的课。在与“名师班”的师姐们多次同课异构之后,我逐渐明白,课堂要吸引学生,除了教学目标精准、过程设计精当外,教学语言也特别重要。譬如《珍珠鸟》一文,字里行间洋溢温情、温暖、温馨,教学语言就应柔柔的、暖暖的,特别是在“让鸟儿开口说话”这个环节,我模仿小鸟的语言,教学幽默风趣,轻快活泼,学生在这样的语境中兴致勃发,他们想说、敢说、会说。《孔繁森》一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但人物距离学生较远,所以我尽量用生动、深情的语言来描述和再现画面,让学生走近孔繁森。我即兴演绎什么叫“再三恳求”,什么叫“勉强同意”,学生入情入境,在我动情的描述中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上好一堂课的过程,就是教师诸多能力在提升的过程。从普通一线教师到成为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我一直积极主动上课,在课堂中摸爬滚打,在上课中成熟成长。

第二,上课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课前的教材研读、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案撰写,其实都只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教案设计得再好,没在课堂上付诸实施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记得成为语文教师的第二年,我代表镇参加片级比赛。备赛过程中,在教学上刚刚摸到门道的我常常备课到深夜甚至凌晨,第二天再像打了鸡血一样站上讲台,上午上一遍,有了改动后下午再上一遍。我知道,师傅可以提点你,同事可以帮助你,领导可以关心你,但没有谁能真正代替你,教学中的很多东西必须靠自己去一点点体悟。那一次次的磨课让我深深体会到:课真是能越磨越好的,前提是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充分预设到学生可能的表现;上出好课和教龄没有直接关系,即便教师很年轻也缺乏经验,但辛勤付出就会有收获。对于刚入职的教师而言,一次磨课就是一次洗礼,就是一次经验的提升和方法的积累。

很多名师在课堂教学成熟、成名之前,也是经过了“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过程。在反复上课的过程中,很多问题才会出现,才会促发我们思考,才会引领我们不断去调整。在课堂教学问题的渐次解决中,我们自己不知不觉脱胎换骨。

第三,上课是最好的淬炼和检验,通过上课才能知道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学生有没有收获。课堂教学中的很多东西是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悟出来的。如果能把日常的每堂课都当作公开课一样去认真对待,那教师成长的速度会更快。

初为人师那几年,在上了几次像样的公开课以后,我摸到了一些上课的门道,变得越来越喜欢上课,所以很多时候家常课我都会比较认真地去准备。其实,对学生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段生命的历程,我们教师有什么理由敷衍了事?而对教师本人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每一堂课都是自己成长路上的台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粗制滥造?

离开教学一线之后,我仍旧喜欢给学生上课,因为教研工作需要我走进课堂,这样能促使我有更多的思考,评课的时候也才能与学员感同身受。给二年级的学生上《孔繁森》,学生动情之下眼眶湿润,这一课让我明白,如果教师自己被人物感动,精心设计教案,就可以使学生也深深感动,哪怕学生年龄很小,哪怕课文描述的时代和人物距离学生很远。执教《鸟鸣涧》《学用象声词》《老虎来了》《国宝大熊猫》《带刺的朋友》《鸟的天堂》等课,我懂得了要基于儿童来设计,如果“目中有人”,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课堂就会变得轻舞飞扬。

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会上课的。会上课的教师,一定是在不断成长的。

阅读,是最潜在的成长

经常阅读着,不知不觉中,很多东西会种在我们的心里,融进我们的血液,外显出来的将会是一道绚丽的风景。正如宋代黄山谷所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阅读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和尊严。教师的才气、大气、灵气离不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天都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教师,应该走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

阅读能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博览群书能让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变得开阔起来。站得高就看得远,你会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在别的专业书籍中竟然找到了思路,寻到了源头,甚至觅到了答案。有了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会让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实施更丰富多元,更具有前瞻性。

阅读能让我们的心灵更柔软。《林清玄散文》让我懂得,拥有一颗柔软的心才能智慧聪明、圆融达观,于是便对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深情。毕淑敏的美文是那样耐人寻味,在优雅和智慧的行文中,蕴含着哲理和真情。陶继新的教育讲演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没有故作高深,没有故弄玄虚,就像在跟你聊天,妥帖而自然,文字如清泉一般潺潺地流淌到我们心底,掏心窝的文字是最打动人的。阅读,让我们被感动,被沉醉,心灵柔软,精神明亮。

阅读能让我们的专业更精深。看专业的书,那更是在修炼自己,我们往往会从别人的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从心灵深处产生与自己浑然一体的教学主张和理念。阅读《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薛法根教育文丛》《于永正语文教育文集》等,都能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沉浸、融合,豁然开朗,最后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阅读能让我们的立场更坚定。专业成长之路上的行走难免磕磕碰碰,但心中有了方向,就会柳暗花明,春暖花开。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字字入心,句句励志。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只要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和行动,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是教育的名家、专家。

愉悦恬畅、自在宁静的阅读,让我们变得真诚、坦荡、温情和丰盈。阅读,能让我们积蓄力量,默默成长,幸福绵长。

写作,是最“经济”的成长

写作是教师成长的捷径。写作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记录和反思,也是教师获得教学话语权的最佳路径。

那么,教师有哪些内容可以写呢?

第一,“上”的内容就是写的内容。每天我们都在上课,这是丰富的写作素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意外事件……都是写作的内容。特别是公开课,毕竟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甚至试上了多遍。试上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思考,一遍又一遍地改进。为什么要改进,效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是写的内容。

我执教的公开课,很多是会变成文章的。上完《珍珠鸟》这一课,感受特别多,我写了好几篇,一篇是磨课纪实《走进语言,点亮课堂》,一篇整理成实录与评析《让小鸟开口说话吧》,第三篇是教学设计,还有一篇是重点片段的赏析类文章,这四篇都公开发表了。

第二,听的内容就是写的内容。听到的课、讲座,课堂中学生那些有意思的事情,这些都是写的内容。我帮学员磨《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执教者说了设计,其他学员谈了建议,我讲了我的设计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后来,那位学员上得非常好。于是我把这些内容整合、提炼,写成一篇磨课手记,发表了。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特别有感触,我边听边琢磨,为什么这么设计?我可以怎么设计?两种设计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薛老师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教学理念?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又是什么?这样听课,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而整理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听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评讲课,也非常有感触,于是选取一个值得写的点,《这样讲评是最好的指导》就发表了。在参加各种学习的时候,也能听到一些触动心灵的东西。譬如,听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故事,发现它和教育教学有着密切关系,于是写成小文《关注什么,就得到什么》,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卷首语。听到培训班学员跟我讲他上课时的小插曲,也把它化成了文字……

第三,读的内容就是写的内容。阅读是短暂的,思考是瞬间的,而写作则能把短暂与瞬间物化成永恒。很多时候,读着读着,就会灵光一闪,这些想法就是写的内容。

不管阅读的是大师们的专著,还是教育期刊,只要你细细地用心读,总能从中找到焦点或者热点问题。譬如孙双金老师、张学伟老师、张康桥老师都执教过《林冲棒打洪教头》,把他们的实录结合在一起研究,辨析异同,就能形成一篇文章。读了某位名家的专著,很有感觉,那就写一篇读后感。当然,你对书中的观点有不同的想法,那更是写作的好材料。

第四,做的内容就是写的内容。教师每天做的事情,也是写作的好材料。文章是“做”出来的,的确很有道理。譬如,认真做自己的课题,然后从中选择内容来写文章。我在平常的教学调研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是我自己看到的,有的是教师向我反映的,这些是研究的材料,其实也是写作的内容。譬如,我发现有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本没有考虑年段特点、学生特点和课时特点后,就进行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写成了《教学目标,从“每一个”到“这一个”》。当我看到所谓的读写结合不过是教师在课上让学生形式主义地动动笔,就汇总大量资料,然后深入分析和实践,最后写成《随文练笔不忘“本”》,即不忘根本、不忘文本、不忘生本。了解到教师对教材习作安排颇有微词但又缺少实际行动时,我和工作室成员一起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写成《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了教师们一些具体的策略。

很多时候,教师觉得自己没有内容写,觉得自己不会写。即使偶尔写一篇,也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写,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少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对写作的强烈憧憬。

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想说,真正的写作不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也不是为了每年的考核。内心的认同和自觉的追求,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对于大多数教师不爱的写作,尤其如此。

成长,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全部内涵就是成长,而教育于我,就是一生的修行。

猜你喜欢

内容设计课堂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主要内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