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智库建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2019-01-15

江苏教育 2019年86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唐 岚

一、以智库组织建设推动教学研究

智库团队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推崇“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建设平等、坦诚、分享、共进的研究氛围,定期开展项目研讨、集体分工、修改方案、交流反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智库团队定期组织项目组教师开设研究课,组织“推磨式”听课,推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拓展总结”这一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切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智库团队开设关于课程标准与教学新理念、教学与现代语言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讲座,通过宣传、学习,让教师们了解新理念、新形势,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和实践活动,培养教学骨干,提高全体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编写初、高中总复习资料,锻炼培养了一批骨干,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把先进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智库项目组活动,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切实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水平。

二、以共生合作为契机拓展教学空间

“共生”原指各类生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建立密切而和谐的联系,是两个或多个生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建立密切而和谐的联系,达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一)大学先修课程引领课堂教学

1.我校与苏州大学开展项目合作。一是通过在线通识课程把大学与高中之间衔接贯通培养学生落到了实处;二是通过苏州大学指导建设学校课程基地、学科拓展课程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等方面提升学校课程品质;三是用大学精神引领教育领域的变革,使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教育体现价值的连续性。

苏州大学将面向学校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开设在线通识选修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和特长的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内容每学期动态调整,第一期课程围绕吴地文化开设了七个精品课程。课程教学采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结束后,成绩合格者由苏州大学教务部出具课程修读证书,并在证书上注明课程修读学分及总评成绩。

借力苏州大学教学及科研力量,从学科竞赛辅导切入,逐步建成和完善我校的学科拓展课程,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有先进学科教学思想、有教学及竞赛实绩的教师团队。苏州大学将不定期地派专家学者为我校师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运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升中学教师和中学生思想政治认识水平,这也是两所学校用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在提升学校课程品质,促进教育科研、师资培养和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2.我们发挥学校诗歌教育和科学创新两大省课程基地,加强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省市教科院等教育管理机构,各级教育学会等专业学会的合作,组织教师走进高校,走进研究机构,开展教科研、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等研修活动。聘请高校学者作为导师,带引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延请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走近师生,开设社会发展、互联网等各类专业讲座。举行具有广泛性的读书交流活动,助推教师发展。

近几年来,每年我校都会和中科院合作开展“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求真夏令营活动。每年聆听30 位科学家的“通达致知——科普系列讲座”,20 位人文学者的报告,参加野外实地科学考察,参观顶尖科研院所,进行探究性科学小实验,开展科学实践项目的研究等,通过这些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

(二)极课“校本作业”平台与学科教学融合

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引导学校与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综合分析,创新教学管理方式。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

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2.0 的实施,贯彻落实“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提升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有关要求,推动学习方式变革,为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工作目标服务,我们引进极课大数据的校本作业平台。

为减少教师录题的工作量,在现有的教学资源里,包括纸质教辅资料、已有电子习题库,教师可以精选各类试题交付极课进行试题录入工作。极课充分吸取一线名师教学经验,将教师精选的各类试题电子化且极课化,再经权威教师把关审核,形成学校专属《校本作业》。

精选试题后,极课完成所有制作并配送,从而形成一套基于学校教学情况而编辑精选的试题,为本校学生进行专属定制。极课《校本作业》可归档进入校本资源库,逐年沉淀,丰富学校教学资料积累,便于重复使用。

校本作业的编辑过程,也是备课组进行知识梳理、学情分析定位、形成校本备课资料的过程。在不改变老师原有教学习惯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校本作业状况的整体把握进行个性化教育和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同时,极课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能够确保传统批改习惯不变、试卷留有批改痕迹、提高数据统计效率、免除人工登分统计、校本题库自然形成、诊断让教学更精准、学生错题本自动形成。

我们在2019 级两校区的高一学生中,率先在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学科进行试点,组织教师编辑校本作业资料,精选试题,用好错题本功能,在课堂上即可直接调阅作业批改情况。学生有专属的错题集,学校也可以导出整个年级的错题集。使用一段时间后,经过评估,如确实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工作量,能够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我们再在其他学科和年级推广普及。

通过这次教学改革探索,建立我校自己的教辅资源库、学生自己的错题集,在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方面摸索出了一套崭新的方法。

(三)开展校本研学拓宽教学领域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理解沟通能力和协商合作能力。同时,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局限于课堂教学,鼓励师生在校园内外进行浸润式学习,给学生更多想象、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1. 我校于2018 年始开展“学生发展大课堂”校本研学。通过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运动比赛等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以“学生发展大课堂”的形式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组织领导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学校生活的各环节。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大课堂资源;积极组织“人文艺术”“科学探索”“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学术讲座,拓宽学生视野;积极组织诗词大赛、成语大赛、最强大脑等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挑战赛;积极组织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的竞技对抗赛。这些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拓展了教师的教学领域。

2.作为苏州织造府遗址所在地,我校联合中国丝绸档案馆、苏州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绣娘”丝织集团、苏州市文明办等社会企事业机构,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举办中学师生诗歌讲座、沙龙、文化大讲堂,举行交流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完善“江南织造文化”自主学习资源库。

3.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网师园合作,打造“走园林、探古迹,品古韵今风”夏(冬)令营课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工,探究园林建筑形式、历史发展、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解读能力。组织“网师园文化使者”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游客宣讲园林知识,提供实地导览服务,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长。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