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评介

2019-01-14许庆红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代派现代主义英美

许庆红



《“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评介

许庆红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

欧荣, 程汇涓, 梁晶. 2018.“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引言

当下的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临着一个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在城镇物质文明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加强对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与对艺术审美品味的需求,从而创建多元化与个性化并存的“智慧城市”。不同于浪漫主义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题材由乡村转向城市,因此,城市书写一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关注点。20世纪初的英美现代诗坛也呈现出破旧立新的景象,由书写自然风光的“风雅派”(the genteel tradition)向书写城市人文景观的新诗转变(Perkins,1976:101;刘海平,2002:14)。拿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研究来说,一方面,既往研究大多关注诗歌当中所揭示的城市化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如混乱的现实、人际关系的异化、道德的沦丧与精神危机等“反都市主义”、“反工业文明”的传统主题,看到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城市日常生活之平庸以及对西方文明的拒斥情感,而忽略了诗人力图呈现的城市日常生活平庸背后的美学兴趣以及现代人对城市文明的矛盾态度和复杂情感。另一方面,既往研究大多重视诗歌作为文字文本的自足性研究,比方,关注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征,如凌乱的诗句、破碎的形象以及对象征和典故的使用等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诗歌与视觉、听觉等非语言形式的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之间的相通互融关系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对英美现代诗歌中城市书写的复杂主题与多元艺术作一番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既有其必要性,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语境下,欧荣教授领衔创作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以下简称《“恶之花”》)得以问世,可谓恰逢其时,值得学界关注。

这一著作30余万字,聚焦于英美现代主义城市诗歌的主题、策略和意义,将这一研究问题置于跨文化、跨艺术诗学的场域中进行考察,试图揭示现代主义诗歌所蕴含的东方文化、跨艺术特点与城市空间问题。全书设前言和四章,首先对英美现代派城市诗学的思想来源——波德莱尔的现代城市诗学、20世纪之交的英国文化艺术批评传统以及东方文化生活美学——进行了梳理,继而由点及面地考察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城市书写的三个策略——“游荡者”、“出位之思”与“艺格符换”,运用英美现代诗坛上12位重量级诗人的13篇关于城市书写的代表性作品予以佐证。作者立足于现代派诗人将日常生活视为“审美客体”的角度,挖掘诗人如何把城市个体的生存体验转化为审美的艺术经验,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艺术化,如作者所言,这一著作“试图远离类似阐释惯性,重视挖掘现代派诗歌的文本肌理,以历史化的眼光还原诗歌在它产生的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场中的艺术独立性”(p.11)。本文将专注于该著对英美现代派诗歌研究的三个方面——城市诗学理论的多维建构、现代诗歌文本的具象解读和研究课题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评介该著的学术价值与学术魅力。

二、城市诗学理论的多维建构

在理论的运用方面,这一著作借助大批中外学者的理论,除了统领全书的波德莱尔“恶之花”欧美现代派城市书写之美学观之外,还有列斐伏尔和本雅明等人的社会学理论,钱钟书、叶维廉、钱兆明等人的跨文化、跨媒介、跨艺术批评理论,以及列斐伏尔、哈维等人的城市空间理论,构建该著作城市诗学的理论框架。作者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诗歌文本的时候,驾轻就熟,让两者充分交融,如同盐水相溶,也如同一块编织技艺臻于成熟的织锦。

《“恶之花”》将城市维度与跨艺术诗学角度引入现代主义诗学谱系,重新审视诗歌对城市的想象和构建,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主线,聚焦“游荡者”、“出位之思”与“艺格符换”三个城市诗学策略,深入诗歌文本,作独到的解读,实现了“再现城市的文本”与“文本呈现的城市”两者的融合。大量核心概念(除了上文提及的三个策略之外,还有“布鲁斯”)和艺术母题(如“天使报喜”)的界定与爬梳反映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而对具体文本在创作视角、意象、语言、修辞等艺术特征以及与不同艺术形式相互交叉的解读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阐释能力。与此同时,结合各位英美现代诗人的生平经历与艺术爱好挖掘诗人的跨艺术诗歌创作理念——诗人在诗歌与其他非语言形式的艺术之间自如的穿梭、迁移与融合。当然,这种“跨研究”需要学术洞见和学术视野,而《“恶之花”》的作者恰恰具备了这两方面的优势,在西方学者(如Malcolm Bradbury,Richard Lehan,Burton Pike,Stephen Spender)对“现代主义的城市”、“文学中的城市”、“现代文学中的城市意象”与“诗歌与现代城市”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推向宽阔与系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超越,诚如欧荣教授在该专著前言中所言,“从跨学科、跨媒介、跨文化的视角对英美现代主义城市诗歌的主题、策略和意义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是对已有现代主义诗歌和城市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有助于丰富我们对现代主义诗歌的再认识,为研究现代主义诗歌提供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我们反思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走向”(p.8)。

三、现代诗歌文本的具象解读

该专著对英美现代派诗歌进行了细致独到的阐释。如我们所知,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受到欧洲现代派艺术的巨大影响,梅布尔·道吉·卢汉(Mabel Dodge Luhan)在其探讨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览会的文章《有影响力的人》中指出,军械库展览会是“真正的现代”艺术,释放了艺术家们“未觉醒的艺术”,“为野兽派、立体派、早期未来派的作品能够得见天日带来了转机”(伯科维奇,2009:75)。对卢汉来说,“格特鲁德·斯泰因正在用文字做着毕加索用绘画做的事情”,都是用艺术“唤醒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同上:73)。作为叙事艺术的现代诗歌也从视觉、听觉艺术中获得灵感,如“艾略特和庞德吸收了詹姆斯·乔伊斯小说的技巧、现代派的绘画和雕塑的技法以及黑人的爵士乐和布鲁斯乐(蓝调)的艺术形式,它从严格的传统诗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刘海平,2002:18)。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英美现代主义诗人如威廉斯(Williams Carlos Williams)、卡明斯(E. E. Cummings)和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等纷纷进行语言实验,改革传统诗歌形式,从依附于抽象叙事的浪漫主义诗歌中脱身,转向具象化的叙事,通过语言呈现场景,抒发情感,获得视觉效果,建构现代诗学。

《“恶之花”》在对国内外城市文学研究和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作了梳理之后,选择从“游荡者”的形象、“出位之思”的理念与“艺格符换”的修辞角度分别探讨现代派城市书写的代言人、城市生活的声色光影与城市诗歌中的“艺术博物馆”,深入系统地探寻了英美现代诗歌所呈现的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独特性。在这一架构下,该专著在对上述三方面概述的基础上,继而在每章以3-5位主要诗人的或长或短的诗篇为个案进行解读,包括意象的叠加、修辞的运用与色线光影效果的营造等,考察现代诗人如何将诗歌元素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实现跨艺术转换。

四、研究课题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恶之花”》这一著作的书写是基于现代派诗歌丰富的国内外研究背景之上的。首先是中国学界的相关宏观研究。根据袁可嘉的《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1993)和盛宁的《现代主义·现代派·现代话语——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2011),中国学界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触始于“五四”运动前后,第一代有成就的作家、翻译家和研究家们为了开创中国新文学,从创作到理论,大力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诗歌方面,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较早地对象征主义思潮作了介绍,20世纪20至30年代,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闻一多的诗论对意象主义作了探讨,鲁迅、郑振铎、茅盾等人对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运用作了评介,抗战开始前,冯至、卞之琳和梁宗岱参与编写的《新诗》,有意识地提倡西方现代主义诗风,郭沫若、卞之琳和赵萝蕤等人对西方现代派诗歌作了译介,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战期间,中国学界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介绍势头减弱。但是,西南联合大学的一批著名文学家和教授,如叶公超、王佐良和杨周翰等仍然在介绍现代派文学和诗歌创作方面发挥先锋作用,“把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袁可嘉,1993:97)。他们对西方现代派诗歌采取了分析、批判和吸收有益养分的态度。新中国建立后的28年间以及文革期间,西方现代派的介绍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的大肆涌入,中国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蓬勃发展。卓越的学者有袁可嘉、柳鸣久、董衡巽、盛宁、李维屏、虞建华等,他们编选、概括、评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与思想渊源,出版了一批具有独立见解和中国特色的论著,诗歌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袁可嘉的《现代派论·英美诗论》。根据李维屏的《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1998),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历经十年动乱之后,中西文化落差悬殊,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化市场的崛起促使中国文学创作踏上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当代作家力求从西方现代主义汲取营养,在创作理念与审美意识方面发生了改变(李维屏,1998:463-464)。诗歌方面,风靡一时的“朦胧诗”无论是艺术思想还是表现手法都受到现代派的深刻影响,如舒婷的诗歌以独特的构思、朦胧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描绘现代都市的紊乱无章、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对现实的不满和疑虑;在艺术上,广泛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叠加、时空蒙太奇等现代派技巧,强调直觉和随意性”(袁可嘉,1993:103)。

微观上的现代派诗歌的跨媒介诗学研究方面,近几十年,一些西方著名学者已经有所关注,比如,法国解构主义领袖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专著《论文字学》(1967)对庞德创作所受到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影响,美国现当代诗歌研究的泰斗玛乔瑞·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的专著《智力的舞蹈》(1984)和《未来主义运动》(1986)均论述了庞德和史蒂文森等诗人作品中的跨艺术性。美国学者史蒂文·特雷西(Steven Tracy)的专著《兰斯顿·休斯与布鲁斯》(1988)较早关注了美国黑人诗人休斯作品中的布鲁斯音乐元素,将布鲁斯的音乐技巧与休斯的诗作《疲倦的布鲁斯》作了比较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罗良功也开始专注于美国诗人惠特曼、休斯等人诗歌中的声音研究。同样,英美现代诗人从东方文化艺术(文字结构、古典诗歌韵味、绘画风格等)、美学与哲学上获得创作灵感,中国学者也对这种东西方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作了大量研究,比方,赵毅衡的专著《远游的诗神》(1985)、顾明栋的论文“视觉诗学:英美现代派诗歌获自中国古诗的美学启示”(2012)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当代新诗产生的影响。钱兆明的专著《“东方主义”与现代主义:庞德与威廉斯诗歌中的华夏遗产》(1995)以及《中国美术与现代主义:庞德、摩尔、史蒂文斯》(2003)从东方艺术的美学角度探讨了东方文化艺术对英美现代诗人的影响,广受国际学界关注。

因此,《“恶之花”》正是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现代主义城市文学研究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既突显了欧美现代诗歌与跨艺术审美的互动和对话,又彰显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也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恶之花”》提出了一些富有前景的研究课题,比方,中国古诗和英美现代诗歌的对话、解构诗学及符号学视角下的英美诗歌研究、现代主义与跨艺术批评、现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审美研究、现代诗歌中的独特城市文化现实研究、现代主义诗歌的城市书写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等。这也体现了该著的学术价值。

五、结语

中国的新时代,也是中国城市的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提升如何达到和谐,是中国未来城镇化走向的新思路与新逻辑。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如同艾伯拉姆斯(M. H. Abrams)在《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精神》()一文中批评浪漫主义诗歌时所言,“诗人希望诗歌可以承担起精神和文化启蒙的责任”(Levenson,1998:109)。英美现代派诗歌无论在意识形态上还是美学方面都有其纷繁复杂性,它在建构自身诗学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多样庞杂的宏观现实世界。中国的西方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如社会历史文化批评、语言学理论、符号学理论、空间理论等视角挖掘城市现实以及栖居于城市的现代人之物质与精神生活面貌,也开始关注当下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诗意与审美趣味的缺失。与此同时,中国现当代诗人的创作也由传统的乡土题材转向繁杂的城市书写,佳作迭出。如前所言,中西方的诗歌创作与研究在题材、主题、结构、语言与美学技巧上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但是,相对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研究而言,国内的中国城市诗歌研究起步较晚,只有30多年的历史,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城市题材的阐释,未能触及城市诗歌的深层主题和多样艺术探讨。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恶之花”》的作者自称是一次“拓荒性的尝试”,但我认为,这一著作是迄今最为深入系统的关于英美现代诗歌城市书写的研究专著,它在理论的运用、文本的解读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等几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全书以其丝丝入扣的架构、游刃有余的阐释以及文采飞扬的语言堪称中国当代语境下英美现代派诗歌研究的又一里程碑。读者倘若细细研读,定能如我一般受益匪浅。

[1] Levenson, M. 1998.[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Perkins, D. 1976.[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3] 萨克文·伯科维奇. 2009. 剑桥美国文学史(第六卷)[M]. 张宏杰, 赵聪敏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4] 顾明栋. 2012. 视觉诗学:英美现代派诗歌获自中国古诗的美学启示[J]. 外国文学, (6): 42-54.

[5] 李维屏. 1998.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刘海平, 王守仁. 2002. 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欧荣, 程汇涓, 梁晶. 2018. “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 盛宁. 2011. 现代主义·现代派·现代话语——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9] 袁可嘉. 1993. 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12-07

许庆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份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派现代主义英美
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探出城市日常生活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评介
主持人语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英美常见表达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