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非”文本翻译中的副文本元素——基于汉语文博资料英译实践的考察

2019-01-14荆素蓉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词汇表译作文博

荆素蓉



“双非”文本翻译中的副文本元素——基于汉语文博资料英译实践的考察

荆素蓉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国内以翻译为导向的副文本研究目前大都是以正式出版的文学文本(“双是”文本)译作为考察对象,而专门探讨非正式出版的非文学文本(“双非”文本)翻译过程中副文本元素的研究则基本付之阙如。基于汉语文博资料英译实践依次考察了“双非”文本翻译中三种常见的副文本元素——词汇表、文内夹注和排版格式的类别属性、表现形式与效用功能,进而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这些副文本元素的总体特色,即时效性强,形式多样,功能多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国内已有的副文本研究。

“双非”文本;副文本元素;词汇表;文内夹注;排版格式

一、引言

“双非”文本是指非正式出版的非文学作品文本。相对于正式出版的文学作品文本而言,使用这样一个缩略表达主要是因为副文本(paratext)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是针对正式出版的文学作品文本(为了便于讨论,以下简称“双是”文本),即便是后来应用于翻译研究,情况也还是如此。

副文本概念是由法国文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erard Genette,1997:1)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那些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呈现的伴随文本,它们围绕在文本周围,拓展文本,并确保文本以某种形式得以呈现、被接受和被消费(these accompanying productions, which vary in extent and appearance...surround it and extend it, precisely in order to present it... to ensure the text’s presence in the world, its ‘reception’ and ‘consumption’ in the form...of a book)”。广义上而言,文本可以指由书写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如果说副文本是围绕在文本周围的伴随文本,无论是“双非”文本还是“双是”文本,都含有副文本元素。但正如有学者所言:“国内的研究仍然偏重于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内文本,对视听文本以及文学译本中的非语言副文本的关注度较低。”(耿强,2016:108)而对于本文要讨论的“双非”文本译作中的副文本元素关注度则更低,这一点与“双非”文本资料在实际翻译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是极不相称的。

“随着中国与各国日益频繁的政治、商务、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往来,非文学翻译(或称应用翻译、实用文献翻译)取代文学名著、社科经典翻译,已成为翻译活动的主流。”(谢天振,2015:14)而此类“双非”文本译作中的副文本元素尽管由于文本最终呈现方式和使用目的的限制没有文学译作中诸如序跋、献词一类的表现形式,却也自成一体,在保证译文质量,增强译文思想性和可读性,最大程度上服务客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商务、科技、通信等非文学领域的业务逐渐增多,非文学翻译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一个持续增长点。”(王莹、李希希,2017:69)因此,专门研究“双非”文本翻译中的副文本元素不仅顺应了我国社会主流翻译活动的需求,而且也契合了翻译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和理论研究意义。本文将以笔者多年的汉语文博资料英译实践为例,按照翻译过程的自然发展顺序依次探讨“双非”文本英译中主要服务对象分别为译者、读者和客户的三种常见副文本元素(词汇表、文内注释和排版格式)的类别属性、表现形式和效用功能,进而提炼出“双非”文本翻译中这些副文本元素的总体特色,以期对已有以翻译为导向的副文本研究有所拓展,对“双非”文本翻译实践有所助益。

二、“双非”文本翻译中的副文本元素

根据笔者的文博资料英译实践,常见的副文本元素主要有三种:词汇表、文内夹注和排版格式,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类别属性、表现形式和效用功能。

1 词汇表

1.1 语言类非正文内嵌型

按照热奈特的分类,副文本还可进一步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前者包括诸 如作者姓名、书名(标题)、次标题、出版信息、前言、后记、致谢甚至扉页上的献词,后者则包括外在于整书成品的、由作者与出版者为读者提供的关于该书的相关信息(肖丽,2011:17)。从类别属性上而言,“双非”文本译文的词汇表和正文之间是一种密切的互文关系,应该视为语言类内副文本的一种。但由于它一般不随正文提交给翻译任务委托人,外在于译文成品,可以说是属于一种非正文内嵌型副文本,是与正文关系相对独立的成分。因此,我们不妨将“双非”文本翻译中的词汇表视为一种语言类非正文内嵌型副文本。

1.2 汉英双语对照

在正式出版的文学文本译作中一般没有词汇表这种副文本形式,更常见于学术类译作中,多以单语或双语对照的形式作为附录出现在正文后面。而“双非”文本翻译中的词汇表一般是不依附于正文的一个独立文档,不和正文一道提交给委托人,但却是正文以最终形式得以呈现,进而被接受和消费的一种重要的伴随文本。根据笔者的汉语文博资料文本英译实践,词汇表的表现形式均为汉英双语对照,主要分为专业术语表和专有名词表两类,前者主要包括中国特有文物器具术语、中国书画术语、中国古代建筑术语等,后者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称、职务名称、书画文学作品名称等。除了在词语后面给出直接对应的译文之外,还会结合该词在文本中的语境意义适量给出相的关背景信息。简言之,“双非”文本翻译中词汇表的表现形式就是较为单纯的双语对照。

1.3 规范译者行文

理想的词汇表制作时间一般是在译者动笔翻译之前,这样可以为译者所用,免去译后审校统稿时的很多麻烦。但就文博资料翻译任务而言,为了节省时间,词汇表常常是伴随着翻译过程一步步成形,最终集中在审校阶段发挥统一专有名词和规范术语表达的效用。

“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书名、旅游景点名称、机关团体名称等等。”(陈宏薇,2009:57)制作汉英对照专名表可以帮助译者统一行文,确保译文质量,无论是对独立翻译还是团队翻译都很重要。在笔者负责的最近一次文博资料翻译任务中有一个古堡所在地旅游景点的名录,相对于其他古堡介绍文字而言,这份名录实质上就是专有名词表。译者将译稿以汉英对照的形式发布到本次翻译任务微信群里以备参考,很快就有来自相应地区的译者指出“大阳古镇”这一景点名称的音译有问题,“大阳”不是Dayang,而应为Daiyang。经过进一步核实之后名录译者遵循专名翻译名从主人的原则,采纳了修改意见,也就此统一了材料中所有涉及该名称的译法。专名表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专有名词,汉语文博资料中还常常会涉及某一领域的专业术语,尤其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术语和古建筑术语等。专业术语表在独立完成或多人合作完成的翻译任务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副文本,对于后者尤其如此。“术语是词汇符号系统中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特点是简洁、准确,语义相对稳定。术语的英译也应该具备这种特征。”(同上:67)译者应在充分查阅权威平行文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规范的术语表达,并以术语表的形式供译者参考采用。随着同类文本翻译实践的不断开展,术语表在不断地更新扩容中。在技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单独分散的术语表可汇总拓展为一定规模的术语库,为后面的翻译任务提供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翻译效率,有效保证译文质量。

综上所述,“双非”文本翻译中的词汇表是一种语言类非内嵌型副文本,成形于译文之前,或者伴随翻译过程和译文同时产生,在翻译过程中与译后审校阶段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统一专有名词、规范术语表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文内夹注

2.1 语言类正文内嵌型

“译者除了写译序跋以外,另一个很普遍的做法则是通过添加注释的手段对原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直接阐释,所以说译注也是译者在场的明显标志。在译注中译者现身说法,通过译注来表达其对原文的理解,重构文化语境,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作品。”(肖丽,2011:18)如果说在“双是”文本译作中译者还有撰写译文序跋这种选择的话,在“双非”文本的译作中译者就只有添加注释这种手段来表明自己的在场。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脚注和尾注都很少使用,更常用的是文内夹注这种形式,因为“双非”文本译作大多都没有使用脚注或尾注的条件或必要。文内夹注出现在正文中需要进一步阐释的词语表达之后,是译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语言类正文内嵌型副文本。

2.2 括号标注释义

文内夹注通常指在正文中插入圆括号来标注引文的文献来源。笔者借用这个概念来指与不译、音译、仿译等手段配合使用,在圆括号中给出文内注释,以区别于正文中以定语修饰语或同位语形式出现的解释性译文。文内夹注多适用于文化关联程度高的词项或称文化专有项词语。汉语文博资料文本中含有大量的中国文化专有项,以最近一次山西太行古堡群申遗材料翻译任务为例,文内夹注涉及的词语(注主)主要包括牌匾上的汉字,如“门楼建有三层,额书‘砥洎城’(The gatetower has three storeys, with the three characters 砥洎城(Diji Castle)on the forehead of the gate.)”;中国传统度量单位,如“老街五里长(An old street of five(oneis equal to 500 meters)always challenges a walker.)”;历史朝代,如“西汉初年(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202BC-263))”;有显豁意义的专有名词,如“润城古称‘小城’(Runcheng Town, originally called Xiaocheng(Small Town))”等。这些文内夹注都采用了在不译、音译、仿译等手段转换了的注主文化专有项之后加圆括号来给出释义的形式。

2.3 方便读者理解

“翻译终究是件遗憾的事情,损失乃至损伤注定是翻译的一个明显特征。好在历来翻译家在将原属于异文化的一部作品移译进另一文化的过程中,积极采取了许多补救的办法,力图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最大程度上为读者服务。译注正是这些方法之一。……作为副文本之一,文学翻译的译注虽然看似无足轻重,却也在服务读者、方便研究和帮助译者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诸多方面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积极作用。”(姚望、姚君伟,2013:74,76)对于文化关联程度高的“双非”文本翻译,与不译、音译和仿译等手法配合使用的文内夹注这种正文内嵌型副文本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可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度,帮助读者有效理解译文,进而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汉语文博资料英译为考察对象,文内夹注的功能还可以细分为交代背景信息和解释说明含义。

在太行古堡申遗材料中第一次出现某个历史朝代时,译者都会在仿译朝代名之后加括号标出起始年份,如“清朝(the Qing Dynasty(1644-1912))”。某个皇帝统治期间也会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如“明嘉靖年间(in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jing of the Ming Dynasty(1522-1566))”。当材料中出现某个地方的古称时,会在音译名后面以文内夹注的形式给出对应的当代地名,如“上党(Shangdang(now the southeast area of Shanxi))”。这些文内夹注给出的信息不是简明适境的释义,而是关于注主的背景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进而充分地理解原文。

除了补充背景信息,文内夹注的另一种主要功能就是给出简明的释义。在太行古堡申遗材料翻译过程中用来解释说明注主含义的文内夹注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与音译和不译这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前者如“蟠龙寨(Panlong Zhai(stockade))”、“侍郎府(the Shilang(assistant minister)Mansion)”,后者如“阁上所镶青石门匾,上有田驭远楷书大字‘接霄汉’(The plaque on the bluestone of the west watchtower bears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of regular script structure 接霄汉(Connecting The Firmament)written by Tian Yuyuan.)”

根据笔者的翻译实践经验,与“双是”文本译作相比,“双非”文本译作中的文内夹注使用更为频繁,且注主也较集中于源语中各类文化专有项,常与不译、音译、仿译等手段配合使用,在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更多背景信息,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原文含义。

3 排版格式

3.1 非语言类正文随附型

在《副文本:阐释的门槛》()一书中热奈特(Genette,1997:34)专门论及了排版(typesetting)的重要性,认为“排版——字体的选择及其在页面上的排列方式显然是将文本塑造成一本书的行为(The typesetting—the choice of typeface and its arrangement on the page—is obviously the act that shapes a text into a book.)”。在热奈特看来,一本书之所以成形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排版格式。尽管“双非”文本译作基本都不会以图书的形式出版,但排版格式却是同样重要的一种非语言类副文本。我们不妨套用热奈特的话,排版也是将“双非”文本翻译塑造为一篇合格有效译文的行为。排版格式与词汇表和文内夹注这两种副文本类型的不同之处在于既不内嵌也不外在于正文本,而是作为一种意义标记手段随附于正文,可以改变,也可以取消,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我们姑且将其称为非语言类正文随附型副文本。

3.2 语言版式与审阅标记

就汉语文博资料英译而言,排版格式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语言版式和审阅标记,前者指译文提交时是双语对照版还是纯单语版,后者指采用突出显示和插入批注两种手段来标记译文审阅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委托人事先没有明确交代的情况下,译者宜选择双语逐段对照。但由于绝大多数委托人或译稿使用者都不熟悉外语,如果让他们在事后视需要再从双语对照版析出纯单语版会有遗漏文字等风险。因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译者最好在提供双语对照版的同时提供一份纯单语版。这也是译者服务伦理的一种体现。

在文博资料翻译任务中会有委托人专门要求逐行对照,这种文本简称为视频旁白,即视频节目旁白的文字转写,最终会以双语字幕呈现在屏幕上。委托人事先会将汉语原文按意群拆分成长短不一的若干行,译者翻译时要尽量逐行依原文语序来译,当然并不排除个别地方为了照顾英语表达习惯会出现调换译文上下行的情形。此时逐行排版这种形式就变得很重要,直接决定了后期字幕文本的顺利成形。

突出显示指文字处理软件中使用不同颜色突出显示文本的功能,使被选中的文字内容看上去像是用荧光笔作了标记一样。突出显示作为一种非语言副文本元素是动态的,可以改变颜色或取消凸显。译者可以利用这一手段突出显示原文中有待核实的信息或译文中不太确定的表达,具体情况可以通过插入批注加以说明。

3.3 引起客户注意

语言版式与审阅标记都具有引起客户注意的效用。前者的双语逐段对照版可以方便审校者或客户一目了然地参照原文核校译文,也可以方便通晓源语的译文使用者回看原文了解相关术语表达,增长积累专业知识。后者则主要针对客户或翻译委托人,具有核实原文信息和明确翻译策略的效用。

纽马克(2003)将文本分为有效文本(valid text)和缺陷文本(deficient text),前者指逻辑清晰、事实准确、符合伦理、写作雅正的文本(a text that is prima facie logical, factually accurate, ethically sound, and elegantly written),后者指在以上一个或几个方面中存在缺陷的文本。笔者在汉语文博资料翻译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缺陷文本,有不合逻辑的表述,也有不符合事实的信息,都会通过突出显示和批注结合使用来提醒委托人核实原文,同时说明译文暂时按译者查证过的正确理解处理。即使客户没有事先交代,译文也应是双语对照版,以便于对原文信息进行核查,进而对译稿质量进行审查。如太行古堡申遗材料中有对潘家大院的介绍:“经营货物种类日益丰富,有朱红、当铺、油盐酱醋及日用百货等”,译者对“当铺”一词加了批注说明:“当铺不能算经营的货物,也不能远销。译文另句译出。”在翻译“砥洎城——三山一水锁深阁”时,译者发现“三山一水”经查证应为“三面环水”,就将副标题译文an ancient site surrounded by water on three sides in the shape of a peninsula突出显示,同时加批注说明:“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并特意提请委托人进一步核实。译者还可将批注中的文字加粗变色来区别于下一类批注,以引起客户注意。

在“双是”文本译作中译者常常可以借助于序跋或注释来解释说明采取某种策略的原因,而“双非”文本由于大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译者想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就得另觅他途。突出显示和批注的临时性组合就可以为译者提供这样一个发声空间,以获得翻译委托人对译文的认可,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一种直接体现。

在太行古堡申遗材料中,“唐贞元九年(793)”译为In the ninth reigning year(793AD)of Emperor Zhenyuan of the Tang Dynasty,译者将译文突出显示,并在原文处加批注解释了“贞元”的译法:“唐德宗只有这一个年号,可直接译为贞元皇帝,与‘乾隆皇帝’的情形类似。”关于郭峪古城的介绍:“汤帝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The Tangdi Temple was originally built between 1341 and 1368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Huizong of the Yuan Dynasty.)”同样涉及皇帝年号,但没有直接音译为Emperor Zhizheng,译者在批注中解释了原因:“至正是元惠宗第三个年号,不宜音译为Emperor Zhizheng,故采用上义词译为‘元惠宗’。”

从某种意义上说,“双非”文本译作的排版格式作为一种随附型副文本就是译者给客户的留言,客户在看到这类留言之后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表示认同,核实原文,确定最终译文,或者与译者联系,就译文如何修改作进一步沟通。

三、“双非”文本翻译中副文本元素的总体特色

事物的特点要通过比较才能凸显出来。就上文讨论的三种常见的副文本元素而言,“双非”文本与“双是”文本相比总体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时效性强

由于“双非”文本大都重在传递信息,只要满足客户要求,保证读者有效理解即可,一般更强调时效性,不允许有更多的时间去产出很多副文本,也没有必要通过诸如设计精美的封面来增强文本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而加大对译作的宣传力度,因此,“双非”文本译作的副文本元素相对而言更多是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词汇表一般是伴随译文产生,并在审校过程中发挥效用,一旦译文成形提交给客户,它的使命基本也告终结,不会像“双是”文本译作所附的词汇表那样继续发挥效用。排版格式中的审阅标记更是如此,突出显示和批注作为一种意义标记手段是临时附着于译文正文的,不仅形式可以随需改变,而且在客户接收到信息作出反应之后随即就可取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而“双是”文本译作尽管也有可能借助凸显文字和审阅批注等手段,但在翻译实践中“双非”文本使用这些手段的频次更高,是一种显在的随附型副文本元素,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2 形式多样

这三种副文本元素都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在涉及多语种的翻译任务中,词汇表就不再是双语对照了。在文博资料翻译任务中就曾有过同时涉及俄语和英语的情况,相应的词汇表也就成了俄、英、汉三语对照了。尤其是在遇到文内夹注无法解释清楚注主含义时,也可以替换为脚注或尾注的形式。而排版格式则更是灵活多样,语言版式可以是双语逐段对照,也可以是双语逐行对照;审阅标记可以是凸显加批注,也可以不凸显只加批注,而批注文字可加粗变色来表示强调,以吸引客户注意。

译文电子版文档的名称也是一种副文本形式,以汉语文博资料英译实践为例,笔者一般会以接手任务的日期加上文本内容的标题来命名,如“20180422太行古堡群申遗材料”,便于存档或查找。具有解释说明所用翻译策略功能的图片也是一种副文本,如太行古堡群申遗材料中碗子城的图片附在描写该古堡形态的文字上方,摩崖石刻古羊肠坂的图片用来帮助解释“摩刻”一词。尽管在正式提交的译文中这两张图片都被去掉了,但其作为翻译过程中帮助译文成形的副文本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3 功能多元

三种副文本元素可以在规范译者行文,方便读者理解和提醒客户注意等三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每一种元素的功能又都不是单一的,词汇表既可统一专有名词,还可规范术语表达;文内夹注则不仅提供背景信息,还可解释说明含义;排版格式除了提醒客户核实原文信息之外,还是译者阐明翻译原则的重要渠道。实际上,“双非”文本副文本元素的功能远不止这些。

由于注主多为文化专有项,文内夹注可与词汇表形成互文关系,为译后制作的词汇表提供直接的语料来源。文内夹注作为译者显形的途径也是间接展示译者翻译水平的窗口。在太行古堡群申遗材料中不同的古堡介绍有时会出现相同的文化专有项,如“进士”、“秀才”、“举人”等古代科举制度下不同级别考生的称呼,有的译者在翻译这些名称时未能结合具体的语境,将冗长的词典释义放在夹注里,说明该译者的策略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客户在挑选译者时会优先考虑那些能给出简洁适境文内夹注的译者。

除了针对客户,突出显示还可针对译者团队中执行校对任务的审阅者。在审校初稿时可用不同颜色来凸显不同的错误类型,如笔者多用红色表示理解错误,黄色表示介于理解和表达之间的问题,蓝色表示表达问题,而绿色则表示经修改可采用的译文。在将审阅稿反馈给译者时会特别说明四种颜色的不同含义,以便于结合批注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简言之,颜色也可以扮演一定角色的副文本元素,在“双非”文本翻译过程中可以突出显示的方式发挥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双非”文本译者只要能明确这三大总体特色,并将其内化为一种习惯意识,就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利用甚或创造各种副文本元素,发挥其积极效用,确保译文质量。

四、结语

副文本视角的翻译研究在国内首次出现是在2011年,呈现出关注点多、热度高的趋势。殷燕和刘军平(2016:25-26)考察了1986-2016年间国内的副文本研究,典籍翻译标引频次达17次,是该领域研究关注的焦点,翻译策略和深度翻译次之;对译者的研究较为全面,研究视角涉及译者的翻译思想、主体性、翻译观、风格和国别性等;研究主题多样化,涵盖翻译伦理、翻译批评、文学翻译、翻译史、文化翻译、翻译理论、译创过程、译学研究和诗歌翻译等在内的多个研究领域;就研究方法而言,以思辩研究为主流,缺乏基于语料库或大数据之类的实证研究。笔者在梳理文献中发现上述研究基本都是反思式的考察译作,且多集中在正式出版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译作的副文本。这一点应该和副文本理论提出的背景有关,热奈特的理论本来就属于文学理论范畴,但它在翻译研究中所具有的阐释力不应仅限于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也同样有副文本元素。本文基于作者近十年的汉英“双非”文本翻译实践探讨了词汇表、文内夹注与排版格式这三种副文本元素的具体副文本类型、表现形式与效用功能,并归纳出“双非”文本副文本元素的总体特色,即时效性强、形式多样、功能多元,旨在说明非文学文本翻译的副文本元素也是影响译作面貌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已有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

[1] Genette, G. 1997.[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Newmark, P. 2003. No Global Communication Without Translation[A]. In G. Anderman & M. Roger (eds.)[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3] 陈宏薇. 2009. 高级汉英翻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耿强. 2016. 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J]. 外国语, (5): 104-112.

[5] 王莹, 李希希. 2017. 2016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6): 67-73.

[6] 肖丽. 2011. 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 上海翻译, (4): 17-21.

[7] 谢天振. 2015. 现行翻译定义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重新定位和定义翻译的几点反思[J]. 中国翻译, (3): 14-15.

[8] 姚望, 姚君伟. 2013. 译注何为——论译注的多元功能[J]. 外语研究, (3): 73-76.

[9] 殷燕, 刘军平. 2017. 国内副文本研究三十年(1986-2016)——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分析[J]. 上海翻译, (4): 22-26.

On Paratexts in the Translation of Dual-non Texts Based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Materials

JING Su-rong

Most of the translation-oriented research on paratext in China choose officially published literary texts as the object. There is few research on the paratextual components of non-formally-published non-literary texts (dual-non tex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material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ttributes,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he three common types of paratextual components, namely the translator-friendly glossary, reader-friendly in-text notes and client-friendly typesetting format in the translation of dual-non texts, and conclud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atextual components to be strong in timeliness, various in form and multiple in function, so as to enrich the existing paratext-related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dual-non text; paratextual factors; glossary; in-text notes; typesetting format

H315.9

A

1008-665X(2019)3-0109-09

2018-06-04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山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研究”(SSKLZDKT2017013)

荆素蓉,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词汇表译作文博
what用法大搜索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caused by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文博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中国主要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类院校专业列表之二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词汇表
词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