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的副文本研究”专栏

2019-01-14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林语堂译本话语



“翻译的副文本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冯智强):

副文本(paratext)这一概念最初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érard Genette)于20世纪70年代在《广义文本导论》一书中提出,而后在《隐迹文本》和《副文本:阐释的门槛》等作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用来指“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Genette,1997:1),其中主要包括以标题、序、跋、题辞、图片、注释、附录等随书一同出现的内副文本(peritext)和以访谈、对话、书信、日记、书评、书刊广告等为代表的外副文本(epitext)。副文本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影响不断扩大,已延伸至文学、语言及翻译等诸多领域。

翻译领域的副文本研究主要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特别是文化转向之后。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研究者更加关注文本周边和文本之外的元素,特别是译本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副文本因其可以为翻译活动提供各种线索,为正文本提供必要的补充,从而揭示译者的翻译思想,发现翻译动机,解读译本的生成机制,还原翻译现场等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副文本可以带领读者重返当时译本的生成语境,见证译者的心路历程,体会每个字、每句话的重量和温度,而这一切恰恰都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翻译与副文本结缘拓宽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丰富了翻译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加深了对翻译研究本身的理解,从而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解读和诠释了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的互动关系。冯智强和庞秀成的《副文本生存状态下的林语堂译论话语》一文从林语堂著译作品中丰富的副文本出发,解读了存在于其中关涉翻译本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原则、翻译心理以及翻译伦理等独到的译论话语,并进一步探讨了中西译论话语在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推进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全面把握和副文本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促进中西译论话语的沟通与交流。荆素蓉的《“双非”文本翻译中的副文本因素——基于汉语文博资料英译实践的考察》一文则以作者多年从事汉语文博资料的英译实践为基础,全面考察了“双非”文本,即非正式出版的、非文学文本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三种副文本元素——词汇表、文内夹注和排版格式的类别属性、表现形式与效用功能,并高度提炼出时效性强、形式多样、功能多元这一“双非”文本翻译中副文本的典型特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国内以翻译为导向的副文本研究中仅以正式出版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的不足。耿强的《副文本与中国翻译话语的再考察(1949-1966)》一文则通过考察建国十七年(1949-1966)这个重要历史时期内英国文学汉译本中大量的序、跋等副文本,对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翻译理论“神化”说提出了质疑,指出这一时期复杂多样的翻译话语远非只是“神似”论和“化境”说可以概括,重新审视了译著的副文本对重构中国翻译话语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社会主流或公共话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翻译话语深受特定时期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影响,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自主性。理想中的翻译标准围绕着忠实、畅达、朴素、精简等话语展开,主要承担着揭露敌人、教育群众、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为我们认识副文本的特殊作用打开了新的思路。希望本栏目的文章能够引起各位方家的关注,将翻译领域的副文本研究推向深入。

猜你喜欢

林语堂译本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文《无边庄严会·清净陀罗尼品》初、校译本对勘札记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