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读共写共研:教研组品质提升的校本实践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54期
关键词:共研教研组教研

教研组,是推动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素养的专业社群。教研组对于学校品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起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教研组既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又有学术团体的性质。教研组建设,行政思维与学术思维并存,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但要明确,行政职能为学术研究服务。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以共读共写共研的方式高品质建设教研组。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教研组建设中的典型问题。

一、教研组建设的典型问题——共读共写共研的必要性

一些学校教研组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教研任务,不讲究质量,使教研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1.主题随意化。

一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可能就是一张教研活动安排表。表格中,有的甚至只有上课者的姓名和大致月份,没有上课内容,更没有教研主题。有的学科,虽然有教研主题,但大多是上课教师自己上报的,上课者本身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是随意填写而成的。教研组长汇总后的教研活动安排表,没有一个统领意义的主题,致使教研主题与教研活动随意化。

2.过程形式化。

教研活动计划的随意性,往往导致教研过程的形式化。上课者将教研课上成家常课,教学设计没有突出研究主题,有的根本就没有主题;听课者,只是为了完成听课笔记的记载任务,评课是贴标签式,有的甚至不集中组织评课,听课者将自己的三言两语发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负责誊写在相应的记载表上,以应付检查。

3.研究浅表化。

教师年年上教研课,但自己的专业成长缓慢,甚至停步不前或倒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研活动总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上课者对教研主题没有研究,听课者听课前没有阅读相关文献,对研究主题没有思考,评课时抛开主题不着边际地漫谈,教研组长只顾收集相应资料,这种为完成任务的简单的行政思维方式,导致研究浅表化、低效化。教研活动名存实亡,但检查时资料齐全,这种应付检查式的教研,耽误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研组建设的校本实践——共读共写共研的有效性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理应成为教师期盼参加的学术性组织。教研组建设,正在不断降低其行政功能,放大其学术功能。共读共写共研,力求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突出的是“读、写、研”一体化。

1.配好带头人。

有专业水准,有组织能力,有奉献精神,是教研组负责人必备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专业水准”,包括有厚实的学科知识,有前瞻的教育理念,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专业的研究方法;“组织能力”,包括教研活动的策划能力、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活动现场的掌控能力、对外交流的沟通能力等;“奉献精神”,包括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甘为人梯。以这三个条件为标准,优先考虑中层干部,中层干部中无合适人选的,暂由校级干部兼任。

2.握好方向盘。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如果脱离了课程与课堂支撑,就是空中楼阁,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学校以“教育是美的历程”为追求,以“向美而生”为校训,申报立项了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审美的人生态度启蒙教育研究”,以此统领学校的课程建设与课堂变革。

语文教研组以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审美视域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来策应“向美而生”这一办学理念,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则开展了“审美阅读视域下语文深度学习研究”(此课题已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低年级语文教研组则开展了“基于审美体验的阅读教学研究”。教研组实行“读、写、研”一体化的活动方式。

读。这几年来,语文教研组教师共同阅读了王一川的《美学与美育》、宗白华的《美学与艺术》、朱光潜的《谈美》、傅国涌的《美的相遇》、曾繁仁的《美育十五讲》以及凌继尧的《美学十五讲》等著作。除了共读普适性美学著作外,语文教研组还突出学科属性,组织教师共读了杨进红的《审美体验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朱光潜的《谈文学》以及王尚文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语文品质谈》等。教研组每学期集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8次,遇到较深的内容,就一篇一篇地组织学习。

写。就是写读书心得,写研究论文。语文教研组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介教师的读书心得文章。其中《探寻课堂之美》《教育,成人之美》《从〈歌德谈话录〉悟教育之道》《让学对话审美》等读书心得文章已发表在省级刊物。在教研活动之后,教师围绕主题认真撰写听课心得或教学论文。

研。强调系统化设计。2018—2019学年度,中高年级语文组围绕课题,先后开展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基于审美体验的阅读教学”“语言表达训练与审美体验相融合的阅读教学”“指向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审美阅读教学”“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相融合的阅读教学”等专题教研。

3.选好实践场。

教研组建设重在实践,力避纸上谈兵。为了开阔教师教学视野,在更大平台上推动“共读共写共研”一体化建设,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与大师同台执教。语文教研组每学期都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来校上公开课,每次活动都安排年轻教师与特级教师同课异构或上同类型的课。通过与大师同台上课,让年轻教师看到与特级教师的距离,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组团对外互动。学校每学期安排3次这样的活动。每次活动明确主题,参与互动教研的学校教师共读共写共研。比如,与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开展“语文深度学习”研究,与苏州市姑苏区城东中心小学开展“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每次教研互动,都将上课、讲座、研讨结合起来,多元呈现研究成果。

读,不仅读纸质书,还包括考察实践。在共读《泰州学派》后,我们带领教师走进王氏宗祠,请馆长讲解王艮《乐学歌》的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在共读《胡瑗》时,我们带领教师走进安定书院,请文化名人陆镇余讲解“明体达用”教育思想。我们还先后走进施耐庵纪念馆等。在研学实践中,深刻领悟教育家、文学家的思想,厚实教师的文化底蕴。

4.种好责任田。

共读共写共研,是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课程实施,改革课堂教学,提升学科育人质量。这里的责任,就是学科育人质量。我们学校反对教研与教学脱节,反对成果只服从于教师自身各种头衔的获取。我们也反对教师只教学,不研究,不读书,不写作。因为这样,教师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育教学的方式就会老化。教师种好责任田,就是用符合时代的科学方法来提高学科育人质量。

三、教研组建设的深度思考——共读共写共研的科学性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教科研的中间环节,往上联结的是学校文化建设,往下联结的是教研活动。教研组是教研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共读共写共研,使教研组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1.立足学校实际。

共读共写共研,内容选择非常重要。要立足校情,立足师情,着眼发展。当前,教师阅读、写作、教研,已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在实践过程中,读什么、写什么、研什么,缺少通盘考虑,系统化程度不够。我们之所以为教师们选择读美学与美育方面的书籍,是因为学校以“向美而生”为校训。起初,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教师们对“美”“美育”知之甚少,思考不多。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支撑,学校的校训就会成为口头上的空话,无法落地,也不会成为推动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动力源。“共读共写共研”一体化,指向的正是基于校情的学校文化建构。

2.突出教研重点。

教育活动主要在课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研组建设,最直接、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就学科教学来说,值得研究的内容是很多的,不同年级段、不同时间段研究重点也不一样。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则是很重要的研究话题。一个阶段,学科研究的切入口要小。这样,教研组建设才实在,才能让教师们喜欢,也才能取得实效。

3.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在学科领域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教研组责任重大。教研组要发挥好引领、帮扶作用,要善于培植典型,适时推介课程改革成果。我们学校各个学科教研组,都有校本课程项目。比如,体艺组的武龙、衍纸、国画、器乐演奏、足球、篮球等课程;数学组的“数学与生活”“数艺融合”等课程;语文组的“课内外对比导读”、绘本阅读、智慧阅读等课程;英语组的情景剧表演课程……这既是策应近几年学校提出的“高品质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又是将课程、课堂、科研结合起来的具体表现。教师们共读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等专业理论书籍,开展了校本课程研讨活动,撰写了课程建设方面的论文,提升了课程实施水平。

4.惠及师生成长。

共读共写共研,是教研组建设十分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诗意栖居的高品质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组建设也是影响教师过上诗意生活方式的引导者。教师的生活方式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群喜爱阅读的教师,就会使学校形成浓浓的阅读氛围;一群喜爱写作的教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生活;一群喜爱研究的教师,也在培养着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生活的能力。这样的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5.擦亮学校品牌。

学校品牌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形成的。学校品牌是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生存方式的弥漫结果。共读共写共研,有助于师生的生活方式变得更美好。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来校参加读书节。校长、教师、中高年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读完了他的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蜻蜓眼》,不少学生、教师和家长还写了读书心得,探讨了共同的话题:作家为什么以“蜻蜓眼”为题目?曹文轩来到学校,听阅读欣赏课,看师生的读书心得,与大家现场交流,谈了自己为什么以“蜻蜓眼”为题。他的答案,与我们想的都不一样,这给大家的阅读带来了很多启示。他的到来,推动了学校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擦亮了学校阅读欣赏教学的品牌。第二个例子是,今年我们学校举行“教育是美的历程”第一届主题学术研讨会,各教研组围绕共读的美学专著展开深度交流,并汇报与此相关的校本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语文教研组介绍了“审美视域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所走过的历程及成果。邀请的专家对大家的讲述进行了点评。这样的主题学术活动,使大家对“向美而生”的认识更深刻了,对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更明确了。学校“审美教育”品牌,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越擦越亮。

猜你喜欢

共研教研组教研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陪安徽阜阳市诗词学会同仁来黄访问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治胃寒痛
治胃寒痛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