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中国古代经典文本探究性学习浅析

2019-01-13徐卫妮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探究性建构文本

徐卫妮

(西工大启迪中学,陕西 咸阳 712000)

传统教育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过渡到三维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这是教育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的明证。时代在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同,随之要有适合社会新形势的教育目标也应与之配套。当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国教育从聚焦基本技能和知识到聚焦人的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聚焦表面自主到强调深度自主,从聚焦“教会”到聚焦“会学”,这个过程中,更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古代经典文学占据重要地位,“经典文学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和创造的”“具有权威性、研究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1],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古代经典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这些古代经典文本的同时,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圣贤们的思想哲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在中国古代经典学习中,常规教学更多强调的是诵读,从孔子的“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到《吕氏春秋 博志》中的“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经典学习中重诵读的传统。诵读是学生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对话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有效学习方法。但是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诵读的基础上,可能更多时候会将学习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内涵和情韵。这就需要另外一些学习方式的配合了。这里我谈一下核心素养下古代经典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语文核心素养明确中提出:“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应该是建立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的。“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因此,在古代经典学习中,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以《陈情表》这篇经典古文为例。课前,学生通过预习,解决文言字词问题,对内容有一定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布置探究任务,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提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筛选后确定2--3个探究话题。其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探究话题、课后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形成观点,最后,在课堂上交流表达。学生在以充分肯定李密至纯至真的“孝情”的同时,拓开思路,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提出:1、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只是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所以自己“区区不能废远”吗?2、晋武帝真的只是因为李密的一片拳拳孝心而答应他“愿乞终养”的陈请吗?

传统教学中更多从“孝道”出发,可能编者的意图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孝道”精神。这无可厚非。但是仅仅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孝道”上,怕是不妥,我们引导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以及形成全面看问题的科学态度。这是语文应该肩负的使命。学生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在课堂上积极表达交流,将自己的看法和搜集的资料用语言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两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这个探究的过程才是重点,因为这些结论和观点不是老师讲授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建构而形成的。

再如对《项羽之死》这篇文本的学习。学生初读更多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出身名门,胆识过人,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他失败了。所以,我们应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甚至更多的古籍资料和现在研究论文等材料中寻找、解读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正如项羽所言“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吗?值得思索。学生可就此问题广泛查阅,深入探究,得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形成文字结果。

中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对古代经典的阅读不深,因而对其了解很有局限。除了从文本总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之外,还可以从指导学生课前从古代典籍当中,查阅背景资料,一来,能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原始面目;二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作家的某些作品中往往包含有涉及其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的重要信息。学生读这样的作品,犹如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常常会有和作者走得很近、甚至走进对方心灵深处的感觉。这种感情上相通的感觉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阅读作家的作品。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湘夫人》等作品,要在充分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性格、心态、所处时代等,追本溯源,深入解读。除此之外,还需引导学生在学习古代经典的时候有关照古今的态度和品质,用现代视野重新解读经典,审视和理解其内在价值,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运用。如学习孔子的儒家经典著作,要从中剔除不符合现代社会理念的糟粕思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果,那些经典之籍记载了先民们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明中宝贵的财富。而“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3],我们要指导学生对古代经典文章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肩负起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在探究中学会用审视的目光去重新解读,学会关照古今,主动、积极投入到古代经典的学习探索之中,发现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内在价值。

猜你喜欢

探究性建构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