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经·黍离》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及应用

2019-01-13纪正红

魅力中国 2019年41期
关键词:爱国意象育人

纪正红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诗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将思政元素和诗歌教学融会贯通,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目的。《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一篇,“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全诗以物是人非的故国之思贯之,以黍稷之意象映射出诗人对国家的深挚之情。该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又在诗中饱蕴家国之爱,在学习过程中相机引导,对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爱国情怀的教育便水到渠成。

一、导入环节

此环节呈现中国数次在海外成功撤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其身为国人的自豪感。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具有很明显的说服力,教师无须多言,学生已一扫观看视频与新闻前的漫不经心,再佐以动听感人的《国家》之歌,师生顺利进入预期创设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授环节

1.意象赏析。“意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可言志、言情、言心声。据此,教师提问:“此诗为何以黍稷为意象?”学生在充分讨论后给出各种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通过对“黍稷”意象的赏析,旨在让学生明白“黍稷”特殊的文化意蕴及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教师追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蕴?此环节既有温故之新之效,又让学生在寻觅思考中感喟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美典雅,激起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诗人形象分析。先请学生找出诗中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作者的感情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痛苦。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通过质问,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黍离之悲”也体现得更为充分。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诗人形象,明确其忧伤苦闷的情感之下是一颗炽热跳动着的爱国之心。那么,时人能体会并理解诗人深挚而热烈的胸怀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提点,虽然不被大多人理解,但诗人还是遵从内心的选择,一如既往地热爱故国。

3.诗歌诵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含英咀华,领会中国古诗词的内蕴与经久不衰的魅力。

此环节以提问、讨论等形式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在诵读、感悟诗歌之美时,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学生有困惑或疑问。如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无传承的必要,就会有学生质疑。此时,教师及时疏导,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大多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有糟粕,但更多是需要我们汲取的宝贵精神养料,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三、拓展延伸

通过欣赏《九歌·国殇》,感受诗人屈原及其笔下将士的英雄气概与爱国情怀。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我们的优秀文化引以为傲,为国文化软实力的构筑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辩论提升

以“厦门大学开除辱华女生是否合适”为辩题分小组开展辩论,在辩论中升华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其民族自信。此环节中,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明确家国一体,消除崇洋媚外思想,激发起其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

五、课外拓展

课程思政不仅仅局限于课内,也要延伸至课外。课外,让学生学唱爱国歌曲、吟诵爱国诗歌,进一步深切感悟爱国情感。将爱国主义、个体的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些思想政治的内涵融汇于课程教学之中,看似是极难之事。其实不然,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内蕴,是大道之承载,是精神之渊薮,它们饱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深邃的家国情怀。《诗经》更是个中翘楚,历千年而不衰,其独特的诗意语言与丰沛的精神内蕴让其生生不息。《黍离》一诗的精髓,无疑是上述思政内容最生动的天然说服力。寓理于诗,寓教育于诗艺,从而避免了理论的空洞乏味,抽象无趣,相反两者融合得当,水乳相融,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不设防地喜欢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坚定自己的爱国信念。

猜你喜欢

爱国意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意象、形神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