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019-01-12覃建军

魅力中国 2019年26期
关键词:讲授教学学生

覃建军

(巴东县京信友谊中学,湖北 恩施 445000)

“热爱是最爱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翻译为“兴趣是成功的起点”是较为准确的。通过多年来本人对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对提升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它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助推器,是一种较大的内趋力。而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不能只是埋头教书,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倾向,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牵引学生注意力。本人教学中有以下一些探索,并妄自命名为“艺术”,现斗胆托出,请方家指教,同行点评。

一、见面有“话”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次次课与学生见面时有“话”可说,这里的“话”指的是一种创新的语言和行为。比如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节内容的开场白,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社会发展史中知道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下面我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那类人猿呢?一直追问下去。这下学生可乐了,然后我总结,板书“原始海洋”字样。并提出水,再抛出“水是万物之源”这一理念。学生参与了,热情起来了。然后,我又提问:“最近是谁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答曰:“杨利伟”。又问:“你们知道杨利伟是怎样描述地球的吗?”归结:“地球是一颗蔚蓝的星球,为什么呈蔚蓝色,其实是一颗水球”。

“相声”是我国国粹,教学时见面有话。是可以借鉴相声艺术的。在讲授《分子》一节分子间存在间隔这一理论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以下文字:“1+1≠2”,学生的反应是惊讶,然后我笑着说:“两群山羊合拢后成为了一群山羊,不是1+1=1吗?”我还不忙着点出要点,又旁敲:“同学们的七门功课,如果再减掉一门,不是等于0么?”再接着说:“1升大米和1升玉米混在一起后,总体积一定是2升么?”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学生知道总体积小于2升。在此基础上讲授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再上升为理论——公子间存在着间隔,学生也就不费解了。

二、不吝惜赞美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教师不吝惜赞美,用在他们身上,效果更好。

我任教的两个平行班,彼此间有竞争。两个班的学习成绩成了我的武器。考试结束后,我走进哪一个班都说他们是优秀的,但说得很模糊。学生听来是他们胜利了,结果是两个班都胜利了。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我从不批评指责,常用语是“很好,有勇气”,抑或就是“差一点点”,以资鼓励和避免学生境地尴尬。学生课堂上一些小的毛病,我会视而不见,但此时我一定会去表扬他的同桌或者近邻。我知道赞美是一种认可,是一种兴奋剂,有了它,学生会很听话的,他们的积极性大增,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质量的提高便可期望了。

三、标新立异

老师教学的手段的多种多样,应当力求新意,才能更有效的把握课堂,活跃气氛。我在讲授用分子——原子观点来阐述公演变化实质之前,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名恐怖分子,要去炸掉一个会场,开会这天,他把自己包装成了一名合格的记者,带进了一史摄像机,就是这台机器,帮他实施了爆炸计划。你猜怎么着?原来,恐怖分子进入现场后,拆下了摄像机的零件,然后改装,就变成了一只伤及无辜的炸弹。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整个折半过程,没有增减任何一个零件。有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瞠目结舌,专注了,他们已经理解了零件的作用。接下来去讲授“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是化学中的最小颗粒”这一理念,学生便轻松的接受了。若此时辅之以适量教具,效果不言而喻。

四、贴近生活

在讲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内容时,我说道:“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七天不喝水,但不能三分钟停止呼吸(氧气)”。讲毕,便有学生用手去捂住自己的口鼻,很好,学生进入状态了。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我马上提问:做实验时,酒精灯失火的应急措施是什么?如何解释?油锅起火的最佳应急措施是什么?“火要空心,人要虚心”如何解释?让学生一一作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消防安全知识、环境保护意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诸多议题,无不渗透到化学学科。老师应找准结合点,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培养团队精神

学生客观存在智力差异,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时,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奉献精神,教师应避免让失败者沮丧。

我在元素一节教学中,要求学生记住常用元素名称和符号时,采用了“接力赛”,全班按自然小组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三人接力,一人写名称,一人写元素符号,一人纠错。通过纠竞赛,学生集体作战能力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记忆能力迅速增长。参与者得到了同组同学的信任和支持。

六、让学生动起来

《二氧化碳》的性质在教材中列为第五章第三节,此时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素质。在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师演示的作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去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既不燃烧,又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直接经验,并培养了动手能力。这样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如果接下来精心设计题目让学生讨论,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比如,让学生讨论二氧化碳为什么可用来灭火。

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它?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者如何激励主体的“火药”被点燃,的确是门艺术。一堂好课,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才算成功。而要牢牢拴住那一颗颗少年的心,决非易事。关键之处在于激活学生兴趣,打动学生热情,用艺术的形式将知识抛出去,让学生去“抡”,并让他们谁都有份,让那些库存的“火药”剧烈燃烧。

猜你喜欢

讲授教学学生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