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风药

2019-01-1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风药羌活荆芥

1.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贵州省苗侗瑶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3.黔东南州中医院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在《中药学》[1]里中药材按药物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此分类方法看上去一目了然,有利于学习。但历代的本草著作里中药的分类最初不是这样,如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它对中药的分类是上品、中品、下品,《神农本草经》的分类依据是:“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它对药物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2-3]。此后,又陆续出现了按自然属性、按主治和按功效等进行分类,由于中药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各种分类方法也不断深化和细化。比如大型志书《中国药用植物志》等按植物自然分类系统分类,将药用植物分为藻类、菌类、地衣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门下按纲、科综述其共同形态、特征,列举药用植物并证述其拉丁学名、形态、分布、生长环境、入药部位、功效等;大型工具书如中药药典、辞典、汇编等按药物名称首字笔顺排列分类;现代中药炮制学按中药炮制方法分类;现代中药化学按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成分分类;现代中药药剂学按中药药剂剂型分类等[4]。但现在众多的分类方法里都没有风药这一类。笔者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阐明风药概念、应用等,以飨同道。

1 风药的概念

中医理论中,把导致人体疾病的外因归结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其中风邪排在“六淫”之首,六气中只有风能全兼其他五气,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火、风燥。《内经》云:“故风者,百病之始也……”[5]。

简单来说风药就是治疗风邪致病的药。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6-7]中有“药类法象”,把药物分五类:“风升生,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湿化成中央”。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风药气温,其性上行,犹如春气之上升,有利于生长发育。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种。《药品化义》[8]一书把中药分为十三类:气、血、心、肝、脾、肺、肾及痰、火、燥、风、湿、寒,并列举出了共十九种风药。

风药源于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其弟子李东垣师承其说,首次在《脾胃论》中明确提出“风药”名称,将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特点的升麻、柴胡、葛根、羌活、防风等药物称为“风药”,并把此类药物广泛运用于脾胃诸病治疗[9-10]。风药理论讲的是药物的“四气”、“五味”,而不是药物的主治范围与临床功效。

现代医家北京赵绍琴[11-14],贵州刘尚义[15],陕西孙曼之、赵红军师徒也善用风药治病,赵红军认为风药是从中医阴阳升降等基本理论出发,注重于中药四气五味理论这种特定的中药的分类方法,它指的是具有辛味的、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对人体能够起到发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类中药的统称[16-18]。从赵红军这个定义来看,《中药学》里的解表药(辛温、辛凉)、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里的大部分药物,以及部分宣肺止咳药、理气活血药物;《方剂学》里的解表剂(辛温、辛凉)、清热剂(泻黄散)、祛暑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甚至痈疡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牛蒡解肌汤)里的部分方剂,都可以归于风药(方)的范畴。常用的风药根据它的性味寒热温凉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个是辛温(热),辛热,一个是辛凉(平)。辛温(热):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白前、前胡、桔梗、紫苏、香薷、藿香、佩兰、藁本、白芷、威灵仙、海风藤、苍耳、辛夷、葱白、川芎、细辛、巴戟天、全蝎、蜈蚣、乌蛇等。辛凉(平):升麻、柴胡、葛根、秦艽、丹皮、桑叶、菊花、蔓荆子、薄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贼、二花、连翘、钩藤、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蒿、白蒺藜、蝉蜕、僵蚕等。

2 风药的应用

风药是传统中医治疗内伤杂病和外感病证的基本用药,提到风药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其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其实风药还可以佐治补药、升清、疏肝解郁等。风药几乎可以适用于头面五官,胸腹部,皮肤与关节,妇科以及儿科,生殖等全身大多数疾病。人以阳气为主,风药是阳药中最轻灵的药物,秉肝木之性,走而不守,轻悍善动。风药不限于治风或解表,还应用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配伍增效等方面,应用范围很广泛。如被誉为“咳门第一神方”的荆防败毒散,方中一派风药并无紫苑、百部等止咳药。方中纯风药,通宣理肺,肺气一畅,咳嗽自去。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收录治疗眼疾方剂24方,其中用到防风、羌活、荆芥等风药就有17剂。

风药的应用,从马王堆医书算起至少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中对于风药都有详细的记载。《金匮要略》中的薯蓣丸可以说是风药治病的祖方[20]。《外台秘要》[21]、《千金方》[22]等著作里风药即常见之品。李东垣的《脾胃论》、《兰室秘藏》[23]等著作中风药使用频率非常高,李东垣用的最多的是升麻、柴胡,其次是羌活、防风。升麻是足阳明胃经之引经药,可升发脾胃之清阳;柴胡为足少阳胆经之引经药,可升发少阳春升之气。

风药常见的方剂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葛根汤、大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真武汤《伤寒论》[24],三黄汤、大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25],三拗汤、香苏散、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银翘散《温病条辨》[26]、大秦艽汤《嵩崖尊生书》校注[27],黄芪桂枝五物汤、薯蓣丸《金匮要略》[20],羌活胜湿汤、白术安胃散、清阳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三子养亲汤《皆效方》,三化汤《杂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解语丹《妇人大全良方》,、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举元煎《景岳全书》,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其中麻黄乃肺经专药,肺主皮毛,毛孔闭郁,用麻黄可以宣散肺气,开发腠理,把闭郁的风寒水湿宣发出去。桂枝温通经脉、横走四肢、散寒通瘀、发汗解肌。风药方剂数不胜数,风药在其中可君可臣、可佐可使。应用广泛而灵活。

纵观历代医家临床经验[28-35],笔者对风药应用小结如下:风药能升清,风药大多辛散,质轻升浮,《古今名医方论》中记载:“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之气轻而味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起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补中益气方中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风药能引药上行,达巅顶,所以风药用于治头痛。汪昂在《医方集解》曰:“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如治疗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即取“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之意。

风药能佐治补药,风药调畅气机、引经报使能配伍增效。补药一般偏滋腻,易阻滞气机,运化补益之方,非风药莫属。组方贵在灵动,补剂之中,稍加风药,则全方灵动。如参苓白术散加减配羌活、白芷,其气味清灵,善于宣通游走,故在滋补方中,鼓舞气化,李东垣指出如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风药能胜湿,李中梓曰:“地上淖泽,风之即干”,取类比像,风药可祛除湿邪,大便稀搪茹腻不爽或泄泻久治不愈,皆可加风药。”“清气在下,则生飨泄”,用风药同时也起到升清阳止泻的作用,脾宜升则健,风药能使脾阳升,湿浊运。如参苓白术散加减配羌活、白芷,肠鸣久泄止。故凡湿热为病,必假风药以胜之为上策。

用治下焦之病,下焦者,肝肾膀胱大小肠属之。李东垣云:“凡下焦肝肾之病非用风药行经不可。邪在下焦,深入阴血,其藏甚深,非用风药不能透邪外出。”故赵氏每用风药治疗肝肾之病,收效甚佳,是其例也。

用于解郁,风药能解郁盖因风药宣肺、疏肝。《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如麻黄解郁,妙在宣肺。肝主疏泄,主情志,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风者散也”,风药具升发之功,能遂肝木上升条达之性,故可用风药疏肝解郁,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用柴胡、薄荷、川芎、生姜等。

用于止瘙痒,痒,是腠理开,邪气入导致的,《灵枢·刺节真邪》中曰:“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若皮肤搔痒,为风湿热邪蕴蓄血分,凉血清热之外,宜加风药疏散,则腠理和调,其痒自止矣。荆芥能入血分以祛风,治疗一切急慢性风团、荨麻疹瘙痒,还有荆翘散。

用于消水肿,利水道,《金匮》云:“腰以上肿者当发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上肿者,其病在上、在表,发汗可使停留于上半身之水,随汗排出。而发汗者疏通腠理之义也,非风药而不能为之。故凡小便不利者,不可忘记用风药宣肺亦能利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则水道利,俗谓提壶揭盖之法也。

用于通行经络,凡因邪气滞经络者,宜用风药行经通络。如补阳还五汤加减和入桂枝、白芥子治气虚血瘀夹痰湿痹阻经络。皆是经络阻滞不通之故,宜借风药行散之力而通之则效。

3 风药治病实用小方

笔者在临床上发现简单的一两味风药对一些疾病有明显疗效,举例如下。

3.1 皮肤骚痒 荆芥等风药,发清阳、宣腠理以止痒。处方:荆芥穗。打成粉末搓于皮肤瘙痒处。

3.2 带下(清冷稀白) 风药升阳,则能胜湿。处方:防风。打成粉末与红糖做成药丸服用。

3.3 过敏性鼻炎 荆芥、白芷、苍耳、辛夷等风药,发清阳、宣腠理、胜湿、祛风散邪,上通头顶,外达皮肤,荆芥穗还散入血分且上述四味皆芳香开窍。处方:荆芥3 g、白芷6 g、苍耳20 g、辛夷20 g共打粉末,内服或外用塞鼻。以上四味共打粉末,内服或外用塞鼻。

4 小结

风药在治疗内伤杂病时有着广泛的应用,合理使用常有明显疗效。但若运用不合理,配伍不适当,或久用过用,亦可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盖因风类药大多辛温,多燥多升,易耗津液,升阳,要熟练掌握风药的秉性、特点,用时一定要分清寒热虚实,辨证应用。比如燥烈的风药如羌活、独活虽可祛湿,但阴虚、阴津不足、口干舌燥、舌红无苔、脉象细数、大便干结的患者要慎用。如荆芥,祛风还能够活血,但它炒炭后就能止血,治疗宫血、痔疮出血、牙龈出血等。荆芥、防风配伍辛温药,则辛温,配伍辛凉的药,则辛凉起来了。白芷也是比较独特的风药,不但能够祛风散寒、升清降浊,还能够消肿排脓,不但能够治疗鼻渊,还能够治疗妇科带证、炎症,另外它有止血的作用。风药是比较复杂的,故临床上使用风药一定要根据病情的轻重、患者的体质、风药的特性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风药。

猜你喜欢

风药羌活荆芥
观察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腰痛临床疗效
羌活治风湿的故事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不同基源羌活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荆芥香里夏日爽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运用风药治疗泄泻理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