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损害分析

2019-01-12张彦坤

人人健康 2019年13期
关键词:色盲乙胺丁醇

关 艳 张彦坤

(河北省胸科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乙胺丁醇是由化学成分组成的白色、能溶于水且耐热的一种晶体,其能够有效抑制结核杆菌核酸的合成,是一种抗菌抗结核的药物。据相关报告显示,服用该药物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眼部疼痛、色盲及视疲劳的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失明[1]。大部分正常停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及营养神经药物,局部激素治疗,多数患者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中2014 年10 月至2017 年6 月间收治的50 例服用乙胺丁醇后出现视神经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损害展开分析,现总结情况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中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50例服用乙胺丁醇后出现视神经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5.4±4.2)岁。所有患者中肺结核32例,骨关节结核15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主诉时间:5天以内的患者有21例,介于5-10天之间的患者有19例,介于12-20天之间的患者有6例,超过20天以上的有4例。所有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视力降低,而视力疲劳并眼部干燥、痒等症状共23例,9例出现色盲色弱等症状,视野缺损的患者包含8例,5例出现中心暗点,2例视乳头发生病变,2例对光反射能力降低。根据患者症状并结合以往眼部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确诊为乙胺丁醇相关视神经损伤。

1.2 方法

确诊后所有患者均停止使用乙胺丁醇,并使用营养神经扩张血管剂、维生素A、维生素B1、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其主诉的症状时间给予不同的药物和剂量,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于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保持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刺激等食物,同时禁止吸烟、饮酒,避免病情恶化。

1.3 评价标准

根据所有患者的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治疗后,视力均有所改善,但由于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及发病时间较长,只有26例患者恢复至发病前。在9例色盲和色弱的患者中,完全恢复的有6例,其中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色弱。8例视野缺损的患者中仅有2例治疗无效,其余患者恢复正常。对于患者出现的中心暗点、视乳头充血、眼部疼痛、眼部模糊等情况完全消失。

3.讨论

乙胺丁醇对于治疗结核效果显著,但其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针对长期发育和繁殖的分枝杆菌有效,通过口服后能吸收的可能有75-80%,能够有效抑制结核杆菌及其他分支杆菌的合成,服药后血液浓度到达顶峰需要2~4小时左右,有40%以上会和蛋白相结合,而成为非活性物的药物仅占10%,药物吸收后通常由肾将其排除[2]。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该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针对结核初治的成人的用量应根据体重来算,平均每15mg/kg,每日服用一次即可。结合复治的成人患者,应按体重25mg/kg 计算,待服用两个月后方可恢复至15mg/kg。由于该药物使用时细菌能够立刻产生耐药性,所以需要和其他物品联合使用[3]。

该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其中包含视力模糊、重影、眼部疼痛、色盲色弱、视力衰退、视神经炎,其中早期症状为视力下降,而出现此类反应的患者,通常服用剂量为25mg/kg。说明乙胺丁醇对视神经的损害和其使用的剂量和使用时间相关,所以一旦发现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停药,且使用的剂量越少,视神经的损伤程度就随之减少,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也就越好,但由于个体的感受不同,出现的症状和服药的时间也不同,个别患者出现眼部疼痛就诊时,就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的情况。虽然大部分患者停药后通过治疗能够恢复至发病前,且使用剂量低于25mg/kg 的发病几率较小,但相关报告显示,长时间吸烟、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视神经损伤的几率高于正常患者。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通过治疗后,视力均有所改善,但由于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及发病时间较长,完全恢复的患者仅占一半,而对于其余色盲色弱、视野缺损和中心暗点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基本已恢复至正常状态,未治愈的患者极少。说明越早发现和治疗对视神经的恢复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建议使用该药物的患者,可在家中检测自身的视力情况,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乙胺丁醇对视神经的损伤不容小觑,所以在开具该药物时需告知患者若出现此类情况,应及时告知并处理,能够避免乙胺丁醇的继续伤害,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猜你喜欢

色盲乙胺丁醇
泛硫乙胺的合成
你我皆色盲
Strange but True信不信由你
色盲
结核分枝杆菌耐乙胺丁醇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低温浓醪发酵生产丙酮丁醇新工艺研究
纤维素发酵制丁醇获专利
乙胺碘呋酮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日本开发生物丁醇节能的膜分离新技术
泮托拉唑钠与酚磺乙胺混合后变色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