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绘”“本”双翼 追逐阅读新高度
——绘本教学常见误区分析及策略探究

2019-01-12江苏海门市天补小学徐磊磊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绘本儿童教师

江苏海门市天补小学 徐磊磊

绘本不仅可以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学生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被国际公认为“最适合阅读的图书”。绘本教学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补充,还未被排入课程体系,所以从事专门研究的一线教师并不多,导致在绘本阅读指导过程中,往往会在目标定位上产生偏差,陷入指导误区。

一、“绘本教学”的常见误区

(一)变绘本阅读为识字教学

绘本读物,画面丰富,配文意境美、字量少,一些低年级的教师常将它视为识字读物,进行以绘本为载体的专项识字训练,让学生埋头指读绘本文字,这样的绘本阅读指导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抛却了“赏绘”这一过程,绘本的魅力无从谈起。如绘本《小真的长头发》,画面天马行空般的神奇,如果只让学生们念念小真的长头发变成了哪些东西,而不去欣赏充满奇思妙想的通版画面,实在可惜。

(二)变绘本阅读为精读分析

绘本阅读教学往往以“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在班级中开展。一些教师把“阅读指导课”当成普通的语文课,将绘本当成“课文”来教学,带着学生赏析优美句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样的阅读训练,将绘本阅读与课文精读混为一谈,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蒸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读书,如《鼠小弟的红背心》是一本教学生“学会分享”的绘本,我们与其喋喋不休地解析鼠小弟的性格特点,不如在故事结尾处保留悬念,让学生创编多种故事结局,然后再与原故事结局PK,看看哪种结局更新奇有趣、更吻合主旨,充分感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结局的美妙。

(三)变绘本阅读为故事竞猜

很多绘本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与故事主人公休戚与共。可是教师们常常无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随意打断故事,让学生推测故事的发展动向,美其名曰: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于是阅读陷入了教师不断追问、学生不断猜测的无限循环中。如在阅读绘本《笨拙的螃蟹》时,教师不断追问“螃蟹尼尼又会游到哪里和遇到谁呢”“它又会闯下什么祸呢”这样没有明确指向的提问,学生们只能天马行空胡乱推测,意义不大。若是能带着学生将绘本一气儿读完,再让学生用“不但……而且……”的句式说说螃蟹尼尼的大钳子闯了哪些祸?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说说螃蟹尼尼的大钳子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言语训练,对学生概括能力、表达等能力的提升都更为有效。

二、“绘本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绘”与“本”是绘本读物的一体两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绘本阅读的指导过程中,必须两者兼顾,让绘本阅读展开“绘”与“本”这一对翅膀,朝向绘本阅读的更高处。

(一)读图赏“绘”,品言外无穷意

绘本是“画出来的书”,是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中的图画,不是文字的配角,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相较于文字,它更值得研读。

1.“赏人物”

绘本人物形象极具夸张特点,无论是容貌身材、穿着打扮,还是动作表情,都极富个性。如在绘本《我的幸运一天》中,作者绘就了一只有着粉嫩嫩身子、大大耳朵、卷卷尾巴的小肥猪。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它的形象可谓“变化多端”:时而惊恐万状,时而楚楚可怜,时而呆萌可爱……我们在阅读时,就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走进人物。如“小猪看到开门的是狐狸,它吓得怎么样?”我们可以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冷汗都飙出来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吓得嘴都歪了!”“猪毛直竖,耳朵直立!”“腿都打哆嗦了,便便都吓出来了!”这样活泼、灵动的语言,是绘本图画赠送给学生们的。

2.“赏景物”

绘本中的景物,总是与故事背景密切相连,学会品味图景,对于解读绘本,有很大的帮助。如绘本《团圆》中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年味,我们可以让学生找找街景中的“中国元素”:“红灯笼”“中国结”“春联”“福字”“红柿子”,这一切的背景图画无一处不体现着中国新年的喜庆与热闹,在这热闹喜庆中,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团圆的快乐,亲情的可贵。

3.“赏色彩”

色彩是绘本的灵魂,是吸引儿童注意的关键要素,绘本的色彩,也为绘本故事奠定了基调。如绘本《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从封面到内页,火焰般鲜红的背景,真真切切地展示了小女孩愤怒的情绪。图画色彩是一种暗示,会让儿童联想起相关内容,帮助儿童理解故事,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绘本故事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

(二)品文读“本”,引阅读向纵深

在品文读“本”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做儿童绘本阅读之路上“最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带领儿童将阅读引向深处。

1.巧妙迁移,习得语言

每一个绘本作者,都是一个好诗人。他们深谙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优美的词汇,富有节奏感的句式,去创编一个个美妙故事。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喜欢上了动人的故事,也会对那优美的、有韵律感的语言文字产生模仿的欲求。我们在阅读指导时,就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习得言语。如绘本《好神奇的小石头》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儿歌的启蒙读物,绘本作者在小石头每次变身后,都巧妙地配上了一首“两短句、一长句”的小儿歌,朗朗上口,活泼有趣。阅读时,我们可以先带着学生看看石头、读读小诗(小老鼠,上灯台,一直玩到妈妈来;大鸭梨,甜又脆,小朋友们排好队;小汽车,滴滴滴,开到东来开到西),再总结绘本儿歌在韵律、节奏上的特点,进而指导学生自主创编。当儿童吟诵起自己创编的儿歌时,那种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

2.对比阅读,对话作者

要想将阅读引向深处,我们应该摆脱“以了解故事情节为主要阅读任务”的浅阅读,引领着学生走进作者,去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在阅读希腊绘本故事《三只小狼和大坏猪》时,我们可以拿出中国绘本《三只小猪》,让学生们采取对比阅读,去发现两个故事在人物设置、故事结构上的异同,通过探讨学生们找到了两个故事的许多相同点,更有价值的是发现了如下的不同点:盖房子的原材料不同;一个故事中“猪好狼坏”,一个故事中则反之;故事结局,一个置对手“狼”于死地,一个与对手“大坏猪”化敌为友……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学生们领悟到绘本的产生有其年代性,还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关。这样的绘本阅读,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多元,也更具深度。

3.反思感悟,对话自我

绘本阅读,表面上是读故事,实则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滋养,反观自我。因此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汲取正能量,做更好的自己。如在学生们读了绘本《一只有教养的狼》后,我们就在班级读书会中讨论:大野狼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阅读之旅的?我们可以向它学习什么?很多学生明白了,要想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就必须像大野狼一样“坚持不懈”。深度交流后,有些学生甚至领悟到:阅读不仅仅是丰盈自我,还应当去分享,让别人的生命也变得有意义。于是笔者利用社团课的时间,组织班里的学生带着自己喜爱的绘本,走进一二年级,给学弟学妹讲故事,实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阅读共享。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以儿童为本位,把更多更好的绘本带给学生,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本垒打书”;更要成为学生绘本阅读之路上的点灯人,引导学生赏“绘”读“本”,邂逅诗意童年!

猜你喜欢

绘本儿童教师
最美教师
绘本
绘本
绘本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圆我教师梦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