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生活化 生活信息化
——以《网上搜索资料》教学为例探索培智信息课堂

2019-01-12江苏常州市光华学校霍莉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培智苏东坡生活化

江苏常州市光华学校 霍莉萍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的选择性课程,着重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社会学习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笔者执教培智学校高年级时,发现学生受身体因素限制,普遍存在社区生活等领域生活经验不足。这些领域知识、经验的获取,对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有着实际意义的。而网络上提供的声音、图像、虚拟现实环境将有效弥补学生客观世界经验获取不足的缺陷。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借助生活经验去了解、学习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与应用的辅助工具,改进学习方式的作用。下面以《网上搜索资料》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源于生活化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感受身边的信息技术,从大自然、书报、电话、电视中感知信息的存在。”这是最贴近学生生活需求和便于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教师基于学生生活创设的学习情境,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年级的学生较低中年级学生,有更多走进社区的机会,公园作为社区资源,是培智学校高年级学生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来到陌生的环境,了解环境是适应环境的前提。《网上搜索资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现有的“线索”,确定“关键词”,掌握上网查找主题资料的方法。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感受网络的神奇、高效,并快速认识所处环境。学生信息检索、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将获得提高。

课堂伊始,笔者先创设了“游园”的场景,在古朴闲适的音乐声中,画面不断切换,曲终,画面定格在一张公园著名景点图。学生意犹未尽,议论纷纷,这是哪里?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从古典的建筑、雅致的环境猜测是某处公园,但无法确定地点;有一定识字水平的学生从文字信息“舣舟亭”推测出这是常州“东坡公园”的一处景点,从而推测出游览地点;有学习经验的学生甚至想到其中一张图片中有人物塑像,可以直接上网查一查。至此,本课的课题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呼之欲出——“网上搜索资料”。培智学校的学生们以自身特有的经验,主动参与探讨。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游园”大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的任务需求被激起。

二、基于生活化任务,推动探索进程

在教学中,笔者坚持“学生探讨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思路,设置了一些生活化的任务:首先请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检索方法,搜索“苏东坡”其人其事,通过检索图片、文字等介绍,学生发现苏东坡的原名叫苏轼,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随着探讨的深入,一个个问题被挖掘出来:他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竹”在公园里随处可见,这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他是四川眉山人,为什么江苏常州会有苏东坡故居,有东坡公园?而想要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自然必须掌握“关键词”的提取要点方法,而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通过确定关键词、组合关键词,从不同的网页搜索到感兴趣的信息。在探讨获得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科中精准搜索的技巧,又体会到信息技术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与实效。

在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信息技术的结合,适时提醒信息整合的要点,基于生活化任务驱动,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拓展。

三、立足生活化活动,深化知识印象

在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将教学过程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整合起来,使学生感受源于生活的体验,深化知识的印象。

教学中,学生通过搜索,发现苏东坡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有些甚至被现代人编曲广为传唱。在搜索他的诗词时,有些学生留意到还有一些影视资料介绍苏东坡的故事,分析、整合这些资料后了解到:在中国历史上,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物典范,他性格正直、乐观而又豁达超然,一生际遇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无论身居何处,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这样,培智学校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的搜索、整理、分析、整合,对苏东坡的诗词虽做不到完全理解,但对其人其事却有了深刻印象。对“竹”的了解也从苏东坡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中有所体会。

教学过程生活化,从诗人的“食、住”入手,将教学活动的开展转变成生活活动的开展,将生活、学习有机结合,让知识与情感融汇整合。无疑,学以致用,是培智学校学生掌握知识、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

四、注重生活化评价,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展开。”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助于激发培智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生活化”评价,即关注学生实践过程,重点应着眼于过程性评价,强化生活的视角。

整个教学环节中,培智学校学生采用PAD作为联网终端,教师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评价。教师通过课堂巡视、观察,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借助投屏软件将现场抓拍画面投屏显示,评定学生对搜索方法掌握的程度;在小组汇报、互评中,了解不同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实时、可视的评价,同时也是“小步子,多循环”记忆知识点的过程。识字有困难的学生发现搜索到一段文字后,页面上有个“小喇叭”,点一点,“小喇叭”就把文字内容读出来了。在使用搜索引擎搜时,学生发现文字、语音、拍照等方式都能进行信息输入……总之,只要你“想学”,你就“能学”。教学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根据学生差异,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游园”任务单形式呈现,学生分层完成各自的任务单,巩固“网上搜索”的知识要点。课后,教师将学习内容推送到家长群,学生在家长监护下可运用课上习得的上网方法进行信息检索。

这个生活化的教学评价过程,不仅能考核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而且能评价学生语言沟通、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的能力。生活化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体验的乐趣,关注信息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随着培智学校新课标的全面实施,社会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校园和家庭基本实现Wifi全覆盖,在笔者所在学校,每个家庭基本都具有了可上网的移动智能终端。PAD作为其中一种终端,为学生掌握上网方法提供了硬件支持。“生活化”的培智信息课堂,能帮助学生拓展信息技术使用环境,让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生活,引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步入更有质量的生活。

猜你喜欢

培智苏东坡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与佛印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