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秦皇岛市第十中学管理探秘

2019-01-11杨思博朱子丛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秦皇岛市师德管理制度

■本刊记者 杨思博 朱子丛

秦皇岛市第十中学坐落在秦皇岛市道南老城区,2017 年,当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将第十八中学整体并入第十中学。正值两校并一校的磨合时期,第十中学也迎来了建校90年来的第十位校长——石万年。

在秦皇岛教育系统,石万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因为许多人都知道,他曾任过校长的几所学校都产生过奇妙的“化学反应”——只要他去当校长,学校都会迸发出活力,扭转薄弱的办学局面,成为当地的热门学校。也因此,有校长同行调侃他为“救火校长”。这不,就在两所学校合并的关键时刻,一纸调令将这位“救火校长”调任第十中学。

从1987 年滦县师范学校毕业至今,石万年在校长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4年。对于“救火校长”的说法,石万年不置可否。但是,说起诸多薄弱学校“起死回生”的秘诀,他将其总结为:“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先人后事”

“学校要发展,核心要素是人,这个道理不难懂。”走马上任前,石万年就在思考如何闯过合并初期这个难关。凭着多年的办学经验,他认为,关键是要尽快将两所学校的教师凝聚到一起,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团队。

“把教师当做自己的亲人对待,先人后事”是石万年总结的管理“黄金法则”。因此,建立紧密的感情联系,让教师在新的工作环境找到归属感成为石万年上任初期的核心工作。怎么建感情?石万年的办法非常朴素:要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为教师多办实事。

比如,学校原来的打印室设置在四楼,教师们复印试卷得跑好几层楼,挤到一个小屋子里工作,费时费力。后来,学校出资给每个楼层配备了复印机。又比如,在走廊的公共区域添置了造型别致的桌椅,开设了教师书吧,闲暇时教师们可以在这里看书。如今,走廊已成为老师们课间休息、教学研讨、放松休闲的必选之所。就是一件件的小事儿,让老师们感觉到“学校越来越有家的感觉”。

在努力改善教师办公环境的同时,十中还积极制定“暖心制度”。比如,设立校长特别奖,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征求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挑选学科带头人建立名师工作室,鼓励学科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工会组织活动发放的奖品要具有选择性,能够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评选榜样教师,发现教师发光点;建立工作流程,校务公开,等等。

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教师们感受到管理者“满满的诚意”,他们的神情不再小心翼翼,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没有了合并初期的茫然无措。

给教师办实事,与教师建立家人般的感情联系,提升了教师归属感和幸福感。如此,合并之初原本泾渭分明的两所学校很快就变成了“咱学校”。

关键词:“谁说的算”

“职称评定是让很多校长都挠头的问题。”它不但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到任没多久,一位老教师就找到石万年,要求在职称评定时得到“照顾”。“面对这些私下找我的教师,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教师会认定‘校长说了算’?我想问题不在教师身上,而在于学校是否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石万年明白,关键的问题是制度由谁来制定。

学校制度作为学校的基本运行规则,大家共同制定,大家共同遵守,而让全体教职员工都遵守的前提是“契约精神”。十中利用教代会的民主决策机制,对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科学、严谨地讨论和审议。2018 年4 月,合并后的秦皇岛第十中学第一次教师代表大会召开。经过对两所学校原有制度的思考和修改,最终审议并通过了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运行中的各个关键改革在机制的保障下安全落地。比如,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管理高效;双向聘任制,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教师培养梯队制,使老、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其中,《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教师职称评选办法》更是彻底将校长从职称评定中解放出来,将评选权利交给全体教师。

“制度推出后,再也没有人和校长讨说法,大家都去和文件中的评选条件比劲儿。”石万年解释,由于制定的评选条件与学校发展方向以及对各个阶段教师的成长要求是一致的,无形中,教师们自我要求进步的内驱力就会被大大激发。

关键词:“服务指南”

在十中,记者看到了一整套重新完善修订的学校管理制度。不过,令记者惊讶的却是《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教师服务指南》。如果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就会发现,虽说是管理制度,但在描述时大都是采用指导性语言。比如,关于“教师请假”的规定,用示意图的形式展示了办理请假手续的流程图,并将每一环节具体负责人标示出来,写清楚了这些相关责任人的具体职责——主管校长应该如何批复请假条,教务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排课,门卫应该如何登记等。

石万年解释说,合并之前,两所学校也都制定了十分详尽的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必须牢记并严格遵守制度。然而,石万年了解到,教师们虽然行动上遵守了制度,但在内心对处处是约束的制度极为反感,认为这些“条条框框”让他们有一种被限制、被约束的感觉,认为这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教师对制度产生抵触心理,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怎样让教师从内心里认同制度?

深谙教师心理的石万年在一次出差中获得了“灵感”。“出差住宾馆时总能看到房间内放着的《服务指南》,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不能把管理制度变成服务指南呢?”学校既然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那么,学校的管理制度就不应该是用来“管”教师的,而是设身处地为教师服务的。

从“管理制度”到“服务指南”两者之间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差别,更是管理理念的天壤之别。

“它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团结就是力量”

石万年说自己虽然50 多岁了,但却是有“互联网头脑”的现代校长,他认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仅仅靠内部机制还不够,需要不断打开通往外界的通道,让教师看到更大的世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共享、开放的时代,学校应为教师打开共享、交流的通道,赢得更多的资源支撑,进而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每到暑期,教师培训都是十中的“固定节目”,学校邀请来自教学一线的专家就教师所关心的一些共性问题与教师进行座谈式的辅导。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反馈自己教学中的经历、困惑,请专家进行分析、评述,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体会。让教师培训发挥实效的关键是让教师能听进去,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先进的理念与教师已有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教师更容易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有深刻的理解。

石万年办学思想的第一条就是:团结就是力量。在石校长看来团结不仅是一个人的美德,更是一个单位的形象,是一所学校进步的基础,团结是双赢,是多赢,乃至是共赢。他意识到许多学校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在于教师之间没有建立起团结、合作关系,教师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导致学校发展每况愈下。

因此,将专家请进来的同时,学校建立公开课的体制,让更多的老师勇敢地走上演讲台,分享优秀教育实践。“听课教师现场反思,现场提炼观点,在知识碰撞的过程中,全体教师凝聚力和团结意识得到了极大提升。”石万年认为,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合作的大门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关系,才能提高一所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在公开课中,教师总结经验、提炼观点的能力大幅提升,对于教育和课程的认识更为深刻和清晰,因此十中收获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王桂君,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秦皇岛市初中语文学科名师;乔亚玲,中学高级教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班主任,秦皇岛市骨干教师;张敬梅,中学高级教师,秦皇岛市级骨干教师和海港区学科名师,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区级优质课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落地无痕”

许多来十中参观交流的校长都会问:“学校老师这么有干劲,不会是有额外奖金吧?”当得知工资水平与其他学校没啥差别时,不仅感慨:“师德建设是每个学校工作的难点,你们是怎么要求的?”面对这样的问题,石万年回答:“在十中,学校从不刻意进行师德的造势宣传,作为校长,从教师的全面成长中要求教师要师德高尚,总觉得苍白无力,也令老师反感。当然,十中非常重视师德建设,只是我们注意方式和方法,尽量做到落地无痕。”

学校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教师们可以将自己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真实的教育案例、教育反思与所有老师分享。“参加过交流会的教师都会被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教育案例所感动。”石万年说,在师德建设中,教师自身的体验至关重要。师德的形成不是靠知识灌输,不是靠行为训练,应该是以教师自主发展为其主要途径。关键是要将师德建设融入平常的校园生活中,与每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在一起。

“让教师觉得做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包容学生的气量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翻开石万年的个人简历:历任乐亭县大相各庄中学校长、海港区迎秋里实验学校校长、海港区青云里小学校长,现任秦皇岛第十中学校长,先后被评为河北省骨干校长、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班学员、全国百名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

53 岁的石万年,拥有太多令人羡慕的光环。但光环之下,他却始终不忘初心,他说:“24 年的校长经历,我的体会是做校长就是做人,人做好了,校长就当好了,学校也就办好了。生活在教师群体里的每一天每一刻,几乎被教师的奉献感动着,正是这群默默无闻、无求功利的教师,扎根家乡教育事业,奉献着无悔青春。做校长很简单,就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

猜你喜欢

秦皇岛市师德管理制度
秦皇岛市人大系统 创新方式方法 做实联动监督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小七星瓢虫学飞行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奉献一生捐资助学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城市公共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