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校文化与师生共同成长
——基于两所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

2019-01-11朱志军江苏东台市头灶镇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2期
关键词:办学校长师生

朱志军 (江苏东台市头灶镇小学)

一、审时度势,因校制宜——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校管理的初级阶段是以人管人,强调“人治”;中级阶段是制度管人,强调“法治”;而学校管理的最高阶段是文化化人,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指校长无所作为,学校管理松散放任,恰恰相反的是,文化化人,即在学校文化的感召下,广大教师自觉提振精气神,形成积极的价值认同,教师个体渐入“不须扬鞭自奋蹄”的佳境,教师群体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态势。

学校文化不但是软实力,而且是核心竞争力。因此,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打造学校的文化特色,丰盈学校的办学内涵,就成为了校长们的重要工作。校长“为官一任”,自然要有所作为,不少校长花心思、花精力,竭其所能地建设学校文化,以此强调和突出具有个人印记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简单行事,要谨防步入一些“雷区”。

1.李校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原学校工作卓有成效,主管部门将其调到另一所学校。李校长来到新单位,不仅“带去”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相关制度等,还“带去”了原学校的校园文化。然而经历较长时间的文化建设,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2.钱校长一走马上任,就着力打造体现自己教育观念的学校文化。他新建了学校文化主题墙,全面更新了学校文化LOGO。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学校有教师举报他“长官意志”“好大喜功”,满腔热情却被“泼了冷水”,陷入了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两难之境。

其实,对于一所有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而言,即使前任校长没有着手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也一定有了自己的隐性文化,这需要我们校长去挖掘和发现,去提炼和总结。对于已有校园文化构建的学校而言,我们校长特别是新任校长,一定要学习好,传承好。上述的李校长在原来学校的文化建设风生水起,带到新的学校却反应平平,这就好比橘生淮南一样,照搬一套学校文化,难免会“水土不服”。而上述的钱校长显然是犯了一个“不认前账”的错误,提出一个文化概念或许不是很难,但学校文化一旦确立,必然带来一系列投入,特别是人员、经费的投入,如果是“政绩观”在作祟的话,难免会遭到教师们的反感与排斥。

我曾听到一位老校长欣慰地说,他感到最高兴的事就是继任校长对学校“三风”“一训”等都做了完整的保留,老校长称赞继任者把“根”留住了。是的,作为一任又一任的校长,我们千万不能做“前任校长挖沟,后任校长填沟”的事。面对“一朝权在手”,要记住有权不可任性。在校长职位上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更要有智慧地作为。比如,一位校长在学校原有“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每日一进,进无止境”的文化主张,丰富了文化内涵,体现了前后校长文化思想的“无缝对接”。再如,一位校长来到了新学校,将学校“红色文化”(德育主题)创生到智育(金色)、体育(蓝色)、美育(橙色)、劳动教育(绿色)的“五色文化”,拓展了文化的外延,既体现了传承,又注重了创新。当然,如果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已经形成特色,我们的新校长完全没必要“乱作为”,积极融入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续写篇章,这是新校长的明智之举。

二、根植实际,传承创新——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应站得高且看得远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先后在两所小学主持工作。其中在东台市曹丿小学(以下简称A校)任校长四年;现在东台市头灶镇小学(以下简称B校)任校长。巧合的是,笔者在这两所学校工作,都组织开展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工作。两所学校,校情不同,笔者坚持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在思考中前行,在务实中发展。

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确立文化主题无疑是关键的第一步。如何设计学校文化主题?不妨学习他校文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适当地借鉴也未尝不可,但简单地“复制”加“粘贴”显然是不可取的,校长一般都会从学校的办学现状出发,基于学校的办学追求、发展愿景等,做出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谋划,力求使学校文化设计具有校本属性。

在A校由于是“空降”调任,因此,笔者首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出现,主动融合,积极适应。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充分研读学校办学思想,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将“成”确定为学校文化主题词。应该看到,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大体都经历了生成、形成、成熟、完成等过程,人也同样经历了成长、养成、成人、成才、成功等过程。“成”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成”是一个会意字,本义:完成、成就。《说文》中定义:成,就也。“成”的义项还包括:答应、许可;有能力;纯的;成全;成功;成果、成就;通“诚”等。结合这些理解,我们提出“成”文化,就是希望广大师生都做单纯的人,做个有能力的人,做诚实的人,做成功的人。为此,我们构架出“把学校办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的办学愿景;“追求成功,体验成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成人,让更多孩子成才”的育人目标;提出教师之“成”在“琢玉成器,助人成才”;提出学生之“成”在“习以惯成,茁壮成长”。

笔者在B校工作二十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沿革。学校地处黄海之滨,俗称“天下第一灶”。“灶”为煮盐之工具。“煮海尽成盐”,辛勤、勤劳是本地先民的文化品格。然而现今,教师可能出现的倦怠有余,学生往往出现的学力不足,正需要呼唤一个“勤”字。有道是“天道酬勤”,由此我们得出“教道酬勤”“学道酬勤”,学校的教与学都离不开一个“勤”字。我们提出以“勤”为命题的学校文化,主张“勤以立身”,倡导做人勤恳,做事勤快,期待教师“业精于勤,业绩勤进”,期待学生“学习勤奋,生活勤俭”。

三、融入师生,浸润生活——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应一人呼而百人应

学校文化建设不应是“贴标签”,也不应是“盆景式”的。如何让学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真正根植于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中,是我们校长必须直面的课题。笔者以为,学校文化建设要综合环境、制度、活动、课程等文化要素,要将文化建设同师生校园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和着学校文化的鼓点一同呼应。以下试举几点谈谈我在两所学校的实践探索。

1.开展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实践。如在A校,我们创建了“一切有成”的环境文化,特别是在教学楼之间设计了“成材林”,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学年,由起始年级各班学生同栽一棵树,做好标牌印记,管树护树,与树苗同成长。在B校,我们新建了“勤耕乐园”,在校园里开辟小农场,按班级划分区域,利用综合实践课及课余时间,种植、管理瓜果蔬菜,师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苦与乐,切身感受勤劳与勤俭的重要意义。

2.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教师文化。在A校,我们开展了教师“成名讲堂”活动,即围绕教育教学的“成功一得”做演讲;我们开展了“三成杯”教学竞赛,即老中青教师的“成就杯”“成功杯”和“成长杯”教学展示。在B校,我们确立“积极能动”的教师观,相信教师、发现教师、成就教师。在“勤以立身”的文化主张下,促进管理“勤为”、教研“勤练”、业绩“勤进”。我们发动全体教师通过海量选稿,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学海酬勤》;定期编印《勤耕与收获》教师文集,并将其作为教师业务考核内容之一。针对教师课堂教学,笔者在A、B两校共同提出:成功课堂=快乐课堂+智慧课堂+有效课堂。快乐课堂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倡导乐学;智慧课堂指向过程和方法,引导会学;有效课堂指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学会。

3.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生文化。在立德树人的文化背景下,我们通过树榜样典型,引领学生向先进看齐,向优秀靠拢。在A校,我们突出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安全、卫生、文明、学习四个方面来逐周设计和安排,每周一个养成教育主题,每月进行总结评比,评选、展示好习惯标兵。我们持之以恒地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B校,我们通过读勤学故事、讲勤学故事、评勤学标兵、做勤学标兵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勤学”的好少年。

4.营造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学工作不能成为“两张皮”,两者要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因此,我们要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开展文化活动“不折腾”,加强文化建设“不增负”,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关心学生的学习表现。比如在A校,我们每年度都要组织“手拉手共同成长”的爱心助学活动;在B校,我们分春秋二季,分别组织师生参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文化人”的游学活动。这不仅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丰富了校园生活,愉悦了师生心灵,更增强了文化建设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学校健康、和谐地发展。

校长作为一校之魂,肩负着新时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要积极作为,以校为本,用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担当,建设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的学校文化,打造具有文化视野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办学校长师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