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主体发展,构建爱的校园

2019-01-11苏向级福建安溪县第六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2期
关键词:细化课题校园文化

苏向级 (福建安溪县第六小学)

2009年,我校从乡村一所基层小学升格为县直小学,学生从500多人增到2000多人,80%来自各省市区镇进城务工的子女,迫于生计,大多数家长忙于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大部分教师由乡下通过进城考试调入的,据调查有一半以上教师没上过乡镇级别的公开课,教研意识淡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师生两大客观存在的问题成为学校发展中必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于是,我们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打破传统,主要从学生单体发展的观念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的发展,需要师生同时发展,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更受益,才能更好发展;只有师生都发展了,学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即双主体发展的整体构想,当然,这与“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意。只不过,我们是放在整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格局中,去思考与构建,算是一种办学策略吧!

要如何统率全军,保障师生双主体的发展呢?这是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与探索的。我们师生双主体发展得以实现有三大抓手。

一、以爱为核心,细化内涵达成师生共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已成共识,以爱为核心,即抓住教育的根本,从整所学校发展的全过程而言,即有了良好的开端。而细化内涵,达成师生共识则是学校能顺利发展,甚至朝预期设想发展的关键。其当中起作用的还是人,因此我们又分别围绕学校发展中的三类人,即学生、教师、家长,分别细化了爱的内涵。

如对学生提出六爱,即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其六爱由小到大,有近及远有序排列,并规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如爱自己,要爱自己的身体,多运动,做好两操,注意安全,还要爱自己的名声,自尊,自立,自强,做最好的自我等。有规定,还有评比,每月六星,即学习小明星,运动小健将,文明小使者,环保小卫士等。期末再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评出六小之星,给予奖励。

对于教师,也细化了爱的内涵,主要包括敬岗爱业,关心并爱护每一名儿童,多些爱心,多些耐心,多些细心,同事间相互关心,互帮互助,有缘同事,珍惜缘分,携手共进。期末也综合考评,根据规定进行量化与考核,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与表扬,给予物质与精神上双重的肯定。在晋升职务,评优评先方面,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权。当然,这一切规定我们是先组织教师代表起草撰写,充分讨论并在一致性通过的前提下产生的,虽属校性文件,但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如此,一切的细化与管理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对于家长,我们一样细化其爱的内涵,专门组织学校教师及部分家长共同撰写《让爱生长:家长版》,其中有学校简介,以爱为核心办学理念的指导,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介绍,育儿经验的分享及校长教师寄语等,旨在让家长更深入了解我们,了解我们学校,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各项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的平台,了解我们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与我们达成共识,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让每一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我成为可能。

尽管,我们在细化爱的内涵过程中,方式、方法、策略及评价体系不尽相同,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细化爱的内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并由这一个个事件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促进师生双主体的发展,即学校的发展。

二、以爱为核心,项目推动促进师生发展

爱若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上,那只能是一种设想。而要使其化为现实,需要一把杠杆,去撬动它。这把杠杆就是项目,一件件具体的事件,一个个具体的动作,让爱由设想转变为现实,并最终为师生的发展服务,为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在我们学校其杠杆主要有三把:各科教研团队、云鹰体艺社及各课题团队。

“以研兴教”是我们的共识。各科教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加强教师间了解与沟通,形成团结协作,相互赏惜的平台,亦是了解发现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更是传播教学新理念,诠释教学新动向,及时把握教学新形态的窗口。当然,教研的氛围与成效,主要看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强,则胜上加胜;弱,则疲软无力。因此,我们在组建团队时,也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挑选出一批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甘于为学校教研做贡献的骨干教师,组成各教研团队的核心成员,组织开展日常的教研活动,年终进行考核,优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给予劝退。对于优者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给予优先。并提供外出学习、上公开课、开讲座的机会(在职务晋升加一定分值)。真正打破“平分”主义,让能者上,不作为者退,既有团结协作,也有公平竞争,从而促进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云鹰体艺社是我们学校的品牌,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广阔舞台。社下分为凤凰花开文学社、辩论社、诗联社、葫芦丝社、大鼓社、书法社、美术社、钢琴社、朗诵社等18个分社,曾获我市社团最高奖项——泉州市百佳社团奖。我们主要充分利用学校老师特长优势,由其组建,在每周下午抽出一节课,或放学后30分钟开展活动,学校提供场地及一定活动经费,近几年来,我校社团参加省、市、县各项比赛,屡屡获奖,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各种能力得到培养。省检查组领导来检查时说,到这里读书有福了!各媒体更称赞我校是一所外来工子女的乐园。

课题是教师成长最快的方式。首先一个课题的提出,申请,实验,结题,其过程并非体力,花些时间,出些力气去做一做就可以的。它既需要精力,还需要智慧。这里的智慧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做事的智慧,如一个课题的提出,不但需要较前沿的教育理念作支撑,还需要敏锐的眼光,能迅速捕捉到做课题的契机,即做出一个与众不同、确实值得做的课题;二是做人的智慧,先不说如何用你的课题申请书去打动评审专家们,进入他们的法眼,让课题顺利立项,即便立项了,你如何带领你的团队沉着有序地开展课堂实验与研究,也是一件颇令人费脑的事。因此,每做完一个课题,无论对负责人,还是对组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成长,无论是专业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会有所收益。

三、以爱为核心,创建校园文化促学校发展

若爱只有发芽,长叶,开花,而没有结果,这样的爱也不值得一提。最多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而只能当爱经历了生长全过程,把根更深地扎入土壤里时,我们才能松一口气说,成了!这里的根就是校园文化,窦桂梅在《人民教育》中曾提出:要培养一所学校的精气神。而这精气神从微观来说,是师生的精神面貌;从中观来说,是学校的发展格局;从大观来说,则应是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我们也常赞叹百年老校好,好在哪里?破旧教学楼,老教师,几棵大榕树,还是过去的辉煌?都不是,好在传统,好在校园的氛围,好在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才是令人留恋,至老不能忘却的情愫。而校园文化如冰非一日之寒,似厦非一时之功。需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磨合,融合,并如大浪淘沙般慢慢沉淀下来,又几经风吹雨打,几经发酵,才如美酒般发出诱人的芬芳,让人乐不思蜀,沉醉其间。而我们或许是酒糟,也可能是水,将来的成功是非,都会有我们一份“功劳”。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短短几年的磨合与沉淀,我校已初步形成“自爱爱人,择善而行”的校园文化,并犹如园内那株凤凰木般绿叶招展,红花满枝,绽放出缕缕芳香。这似乎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

双主体发展,构建爱的校园,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更是我们对自己一个庄严的承诺,我们深信林茂鸟自归,花开蝶自来,只要我们学校的师生感到幸福,不断发展,我们学校的发展还会远吗?

猜你喜欢

细化课题校园文化
在融入乡村振兴中细化文明实践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中小企业重在责任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