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动树的树,推动云的云

2019-01-10主持人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师道师者粉笔

○主持人 韦 江

千年前,韩愈曾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为耻于相师的世态而忧心。如今,透过“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亿人,专任教师1626.89 万人”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尊师重道”乃大势所趋。何为师?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同的老师应该都怀有这样一个相同的理念,而实现这样一个相同理念的方式可能因人而异。前段时间,四川省广元中学的一位老师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走红。这位名叫向波的化学老师,以他“万物皆化学”的教学理念,将化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哪位老师的教学方式令你印象深刻?你理想中“传道”的师者又是一副怎样的面孔?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或经历,谈谈你对师道的看法,或者讲讲与之相关的故事。

近处的守望者

层层山峦中,在蜿蜒的小路上行走着一群怀揣梦想、逐梦远方的山区小孩,而在山脚的窄窄田埂上伫立着一位饱经风霜、静静守望的乡村教师。四时轮转,物是人非,学生一拨拨离开,你却依然在那儿。遥想当年,其道大光,你却甘愿留在大山,守望这片播种希望的土地。你,不求功名,不要回报,于无声处守初心。鲁迅曾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你是快活的,你用心血照亮孩子成长的路。萤火虽小,也足以照亮一方夜空。

(江西省临川二中实验学校 李岚奇)

把爱刻下

沐浴着晨光,倚靠着书桌,一位神情专注的中年人正手握刻刀,细心地在印石上篆刻。他是西华师范大学的班主任高然老师,因毕业季临近,他准备为200多名学生篆刻印章。早晨、午休、夜间,他几乎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来篆刻。手起刀落间,刻下的是于茫茫人海中相遇的缘分;深浅纹路里,埋藏的是几年相伴、永世不忘的师生情。这一枚枚充满温情的印章便承载着这位高校老师所保有的师道精神,而其中饱含的师生情谊也将逾越时间的鸿沟,永远印刻在学生心中。

(江西省南康中学 肖雅文)

温暖的光

“所以师者,因材授业,鼓之励之,以至成业,是为授业。”然而在“生多师少”的现代化教育大背景之下,在填鸭式教育的激流之中,有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仅是书本知识,情感趋于淡漠。我渴望接受一种有“温度”的教育,期待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他眼里那束光帮我驱除阴霾,让我不再浮躁,让我坚定信念,更让我振奋精神。理想中的老师便应当散发这样一束光芒,这光芒里不仅融入了丰富的学识,还应当包含温情与责任,可以治愈伤口,解开心结,使带刺的甲壳得以柔软,使沉寂的热血再次澎湃。

(江西省南康中学 王 越)

春风化雨,师者化人

春风化雨,师者化人。老师将桃李春风送进我们的精神家园,用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我们的心田。学者必有师,在任重道远的求学路上,老师对我们的意义不言而喻。讲堂里,老师用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帮我们答疑解惑。讲堂外,老师循循善诱地教我们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教我们背负起成长的重量。书中说道:“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师道的传扬不仅需要“传道”的师者以热忱的心修己安人,更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程门立雪的劲头求学。只有这样,从师好学的美好社会风尚才能延续。

(江西省鄱阳中学 计苏芳)

从游之路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正是这种“从游”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美妙的引导和互动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汲取更多的知识,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调整状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的循环过程中,教育不仅传递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能润泽我们的生命与精神。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江西省鄱阳中学 胡钰萍)

粉笔下的执着

我想我终于读懂了你。印象中,你不常用电子白板,经常拿起粉笔写着详细的解题过程,列出一串串数学公式。粉笔不断地敲打着黑板,有节奏地跳动,射入教室的阳光中浮动着扬尘。我不解,明明可以用投影仪呈现解题步骤,为什么你还要写出来呢?后来,我才懂你的苦心。你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记住复杂的公式,也试图在渐进的解题过程中拓展我们的思维。坚持用粉笔书写是你的执着,执着的背后是你教书育人的担当。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吕必辰)

猜你喜欢

师道师者粉笔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小粉笔出游记
回归粉笔书写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尊重学生维护师道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粉笔怎么来的
浅议“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