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军事影响论补证

2019-01-10李万营宁稼雨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演义三国志通俗

·李万营 宁稼雨·

内容提要 《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古代军事领域的影响,研究者大多笼统论之,所用材料陈旧乏新。笔者发现明代后期的兵书中已经大量存在引用《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作为战例的情况,这说明,《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明代后期的军事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军事价值在明代后期已经得到认可;通过兵书的传播,《三国志通俗演义》还可能对明代后期的军事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一部长于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军事谋略方面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不但有从文学角度挖掘《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军事战略、军事心理、军事思想渊源的研究,而且出现了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军事谋略应用于人才管理、商业战略、企业经营等经济管理领域的热潮。其中对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古代军事领域的影响,研究者大多统而论之,举出皇太极学习周瑜赚蒋干之计杀袁崇焕、清朝不识汉文的将领学习《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兵法、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学习《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战例等材料,证明《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明清时期被人们广泛学习和借鉴。以上材料虽能说明问题,然已被众多研究者用烂。

笔者读书之时,偶然发现一些新材料,颇能说明《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古代的军事影响。不同的是,笔者所见之材料,出现时间略早于前贤所引,而且影响的对象不是满人或者农民起义军等知识水平低下的人,而是明代末年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文臣武将。这些材料尚未被研究者注意:朱一玄、刘毓忱所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未收录;论述《三国志通俗演义》军事影响的著作,如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下编第五章第三节《军事领域影响论》,熊笃、段庸生《〈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第四章《〈三国演义〉与军事学》,黄晋《〈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第五章第四节《对军事领域的影响》等,也未注意到这些材料;军事研究论著,如《中国军事通史》编委会编写的《中国军事通史·明代军事史》,《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战略》,王兆春的《中国历代兵书》,均未提及这些材料,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许保林《中国兵书通鉴》仅录书名、作者、卷数等基本信息,解文超《明代兵书研究》有《叶梦熊〈运筹决胜纲目〉考论》,但仅论及作者、体例、流传等问题,未论及此书所受《三国志通俗演义》影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挖掘梳理,以享同好。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论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军事影响,前提是默认《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众所周知,《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之前,《三国志平话》及敷演三国故事的元杂剧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之后,仍有大量敷演三国故事的戏剧在社会上流传,有些以民间三国故事为搬演的素材,有些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三国故事为搬演的素材。因此在下文的梳理中,有必要对故事情节的来源进行考辨。而对于三国戏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相同的故事情节,《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吸收了三国戏中的情节,三国戏也可能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改编;而古人获得三国故事的途径可能来自阅读小说文本,也可能来自观看三国戏,因此将之笼统地作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故事。因为笔者无意细析三国戏与小说,而是将关注点置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军事影响上。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壬午刊本,本文所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均以此本为例,以下不再说明。

一、《运筹纲目》引用《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

《运筹纲目》,明代叶梦熊撰。叶梦熊,字男兆,号龙塘,改龙潭,又号华云,广东归善(今惠州市)人。嘉靖四十年(1561)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镇守九边之时数次击退蒙古各部侵犯,功勋卓著。有《华云集》《关西漫稿》《运筹决胜纲目》等著作。《运筹决胜纲目》为其军事理论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此编乃其以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总督三边时所作。《运筹纲目》凡八卷,为纲八,为目八十,纲目之下,俱有统论,各采史事以证之。《决胜纲目》凡十卷,俱以二字标目,不立总纲目,凡百条,亦前缀统论,证以史事。惟《运筹纲目》列史事而评之,《决胜纲目》先立说而以史事证之,为体例小异耳。

《提要》之误有三。一,《决胜纲目》非叶梦熊所作。解文超《明代兵书研究》认为:“这两书(指《运筹纲目》和《决胜纲目》)虽然题为叶梦熊著,但是,此书原文全部抄录《百战奇法》,仅卷八《归战》《逐战》,卷九《饵战》《离战》,卷十《书战》《变战》《畏战》《好战》的顺序稍加变化,实非叶氏原作。”考《百战奇法》,实则《决胜纲目》系抄录《百战奇法》而成,《运筹纲目》乃叶氏原作。《百战奇法》自有体例,《运筹纲目》体例为叶氏原创,无怪乎“体例小异”。二,《运筹纲目》应为十卷,有“纲”十条,“目”一百条。《明史·艺文志》著录《运筹纲目》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运筹纲目》十卷,据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明余泗泉萃庆堂刻本影印;《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五册收《运筹纲目》十卷,亦据明余泗泉萃庆堂刻本影印。解文超认为馆臣所见“当为残本”。三,馆臣言《运筹纲目》:“纲目之下俱有统论,各采史事以证之。”实则所采不全为史事,兼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此为本文所论之重点,以下细析之。

1.卷一“谋诛骄悍”条论孔明诛陈式之事:“愚按机事不密则害成,况将之骄悍恃其握兵,故也,诛之可易易哉?武侯之欲诛陈成,而遣邓芝安其心……”所引战例为:

汉诸葛武侯,命陈成等追司马懿,既而料懿断后,有伏兵,遣邓芝止成勿追。成不听,领本部兵五千,径出其(箕)谷口,行不数里,果遇伏兵,损军五分之四,得魏延救,仅收残卒五百余还。武侯闻之,急遣邓芝往安其心,隄(提)防生变。俟成至入见,始收而斩之。

按:“陈成”应为“陈式”,为蜀国将领。诸葛亮诛陈式之事不见于史,《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于诸葛亮北伐之事敷演极为简略,亦未见孔明诛陈式之事。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见卷二十《诸葛亮四出祁山》。

2.卷二“事宜机密”条引诸葛亮密计破司马懿、曹操密计破周瑜的战例:

三国诸葛亮伐魏,兵屯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孔明拔寨退回。张邰(郃)等请追之,懿曰:“诸葛诡计极多,恐是诱敌。当分兵两队逐之,防有伏兵。”孔明谓王平、张翼曰:“魏兵此来,必是分兵两队。吾伏兵,二公可引伏兵,亦分前后敌之。”又谓姜维、廖化曰:“汝二公伏于前山之上,与汝一锦囊,若见魏兵围王平张翼,折(拆)而观之,自有解围之策。”又令吴懿等预备与魏兵相敌。次日,张邰(郃)等追及,王平、张翼断其后。司马懿大兵亦至,将王平张翼围之,姜维谓廖化曰:“可开锦囊观之。”计曰:“若司马懿既围王平张翼,二公可分作两队,径袭司马懿之营,懿恐长安有矢(失),必回救,可全胜矣。”姜维廖化即如其计。懿闻之,惊曰:“吾料诸葛有计。”乃还兵自救,兵遂大败。

按:此战不见于史,《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人物言语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孔明智败司马懿》《仲达兴兵寇汉中》。

三国曹操自赤壁败回,兵至南郡,谓曹仁曰:“吾回许都,汝可保全南郡,切莫轻出。吴若攻急,吾有一计封付汝,非急勿开。”周瑜率甘宁等攻南郡,曹兵屡败。曹洪曰:“今折夷陵,势已危急,何不开丞相计封。”曹仁如计,令城上虚插旌旗,军士腰下各束缚包裹。瑜料曹仁必走,令韩当攻之。兵甫接战,曹仁曹洪皆向西北奔驰,周瑜入城,前军皆落陷坑。瑜急回身时,城上发弩,中其右臂,瑜坠马,得丁奉救之而还。军遂大败。

3.卷三“三面夹攻”条引邓艾段谷败姜维的战例:

蜀姜维伐魏,攻南安未下。维因先取上邽,留夏侯霸屯武城上(山)下。行至段谷,见其山势险峻,自忖:“倘魏兵如此断绝粮草,如之何?”踌躇间,谍报山后尘起,必有伏兵。维遣兵欲探,司马师纂、邓忠两军齐出,维惊,且战且走。前面喊声大举,邓艾兵至,三路夹攻,蜀兵大败。得夏侯覇至救回。

按:此战史书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经过不详。《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于蜀汉后期姜维邓艾征战之事敷演极少,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见卷二十三《邓艾段谷破姜维》,其中“自忖”以下文字,几乎全部从小说中抄录而来。

“多伏合围”条引诸葛亮设计战司马懿的战例:

汉孔明伐魏,兵出祁山,魏遣司马懿拒之,约日会战。两军初合,魏兵阵后,忽关兴领兵来战,懿分兵迎之。又见姜维一军从西南来战,魏兵遂乱。蜀之伏兵四面夹击,懿兵大败,退回渭南。

按:此战史书无载,《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见卷二十《孔明祁山布八阵》。

4.卷四“诈降设伏”条所引战例有姜维诈降杀费耀、诸葛亮识破诈降破司马懿、姜维识破诈降破邓艾:

汉末武侯伐魏,魏遣曹真御之。姜维乃诈献降书,言思念老母,欲复投魏。真信之,遣费耀领兵五万接应。蜀兵见之,不交锋而走。次日申时,武侯兵到,魏兵听维之言,倒退数里。望见山后火烟大起,喊声不绝。费耀急回,将近火处,关兴张苞伏兵遂起。耀知中计,夺路而奔,忽姜维一军来战,耀乃自刎,余兵败还。

按:此战史书无载。《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见卷二十《诸葛亮二出祁山》。

汉末武侯伐魏,司马懿御之,遣郑文诈降,又遣一人诈作秦朗追之,郑文却斩其首,以安武侯之心。武侯取尸,去衣视之,曰:“我自幼识秦朗,汝敢诈我?司马懿使汝诈降,于中取事,是否?”郑文吐其真情。孔明曰:“吾贷汝死,汝可修书,教司马懿亲来劫营。”郑文乃奉书于懿。懿同诸将来劫,懿在后接应。朗入汉营,不见一人,伏兵大起,秦朗死于乱军中。懿收败兵而回。

按:此战史书无载,《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孔明造木牛流马》。

汉末姜维伐魏,邓艾御之。艾参军王瓘领兵五千,诈降于维。维令瓘领三千人运粮,留下二千人引路。暗拨人于要路伏之,将瓘所遣回报邓艾之人捉住,搜出密书。维将书改作“八月十五日来接粮”。至期,邓艾引兵来墵山谷中接应,忽见两骑马报曰:“王将军粮车过界,汉兵在后追之,望将军早来救应。”艾急领兵前行,转过山后,两下伏兵齐起,曹军大败。艾尽弃铠甲,杂于步军中得脱。

按:此战不见于史著,《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三《姜伯约弃车大战》。

“诈丧诱劫”条所引战例有曹操假死破吕布、孙策假死破薛礼、周瑜假死破曹仁:

汉末曹操吕布相持于濮阳,布诱操入城,大败而出,烧伤肢体。操设伏,令军中发丧,言操火烧伤重而死,使人诈报吕布。布信之,率其军兵直奔操营,伏兵四起,吕布大败,死战得脱。

按:史载曹操与吕布濮阳大战,曹操惨败,坠马烧掌,被救出。“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无令军中发丧诱敌等事。《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多敷演三英战吕布、张飞战吕布、曹操斩吕布之事,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见卷三《陶恭祖三让徐州》。

汉末孙策攻棱(秣)陵,张英暗箭射中左股,策落马,众救还营。策曰:“可诈吾中箭死,军中举哀拔寨,必当来追。暗伏奇兵,必擒薛礼。”众然其计,诈称策死,拔寨而退。礼闻之,尽起城内之兵追之。甫入寨,伏兵涌出,策大叫“孙郎在此”,诸军心胆惊裂,拜于地上。

按:史载孙策战笮融,“为流矢所中……或叛告融曰‘孙郎被箭已死’”,孙策因设伏破敌。战役情形仿佛,然叶梦熊所引,显然非史书所载,因史书所载非战薛礼,无张英射箭情形,且战事细节史无详载。《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三《孙策大战严白虎》记此战经过与叶氏所引同,且人物语言基本相同,显然叶氏所引系自《三国志通俗演义》抄录而来。

汉末周瑜攻南郡,被伏弩射中右臂。曹仁欺周瑜射中,遣使索战。瑜从军中跃出,曰:“见周郎否?”众将合战,瑜大叫一声,口角出血,坠于马下。潘璋等救瑜回寨。瑜曰:“可诈吾金疮碎裂,到寨身死,曹仁必来劫寨。四面埋伏,可擒曹仁,得南郡。”遂遣人诈降入城,报曹仁。仁喜,至夜果来劫寨。瑜伏兵四起,曹仁大败而逃。

5.卷五“囊沙壅水”条引关羽拒水淹曹仁的战例:

汉末昭烈在新野,操使曹仁攻之。武侯空其城,欲诱仁入内,以火烧之。先令云长领兵一千于白河上流,囊土拒水,三更后,听下流人语马嘶,决水淹之。曹仁兵到,知先主逃出,遂入新野止宿。初更后火起,曹仁出东门避火,赵云伏兵夹攻,败走。至白河,人马饮水,水不过尺。云长闻人马声,掣去土囊,水势一冲,人马皆溺。仁仅以身免。

按:此战史书不载,《三国志平话》情节完全不同,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亦有诸葛亮火烧博望城之事,情节类似,然细节不符:曹军将领为夏侯惇,关云长领五百兵于潺陵渡口拒水。《三国志通俗演义》此战情节为曹仁来攻,关羽领一千兵于白河上游拒水,可见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见卷八《诸葛亮火烧新野》。

“灌水冻冰”条引曹操泼沙筑城的战例:

汉末曹操与马超渭南相持,操营寨未立,超攻甚急。钟南隐士娄子伯献计曰:“连日阴云,朔风必起。风起之夜,尽驱兵士,运沙泼水,比及天明,城已完矣。”次夜朔风大作,操令军士依计筑之,随筑随冻,天明城垒完固。超见之大惊,疑有神助。

按:曹操起沙为城,史书有载,献计之人娄圭字子伯,乃曹操旧识,军中谋士。叶氏所记献计之人乃钟南隐士,与史不合。《三国志平话》载娄子伯乃“华山云台观仙长”,然无献计冻城事。元杂剧亦未见娄圭献计冻城事。叶梦熊所引系抄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中献计之人乃“隐居终南山,姓娄,名子伯,道号‘梦梅居士’”。见卷十二《许褚大战马孟起》。

“背水成功”条论诸葛亮背水战曹操、徐晃背水战黄忠赵云:“孔眀(明)法之,操心已疑诈败退走,非示之不能乎?弃衣甲等物,非利而诱之乎?伏兵齐起,非乱而取之乎?所以亦能败操也。至若徐晃则异于是,必无方略,而据欲背水,王平止之是矣,而晃不听,遂为黄赵所败。”所引战例为:

汉昭烈取汉中,曹瞒统兵御之。孔明请玄徳渡汉水结背水营。操见之,心中稍疑。翼日出战,相会于五合山前。交锋良久,玄德诈败,退走归营。操令曰:“擒备者即为西川主。”徐晃等追之,汉兵弃衣甲马匹锦绣之物满地,曹兵争取。孔明以号旗招之,伏兵齐起,黄忠出其左,赵云出其右,曹兵大败,奔回南郑。

汉昭烈取汉中,屯兵汉水西。操令徐晃为先锋,王平副之。晃进兵定军山北,令军渡汉水为阵。平曰:“军若渡水,倘欲急退,如之何?”晃曰:“韩信用兵,背水为阵以掳赵歇,此按《孙子兵法》‘致之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韩信可料陈馀无谋而用此计,公今能料赵云黄忠否?”晃不听,前渡汉水,果为赵黄所败。

按:诸葛亮背水战曹操、徐晃背水战黄赵,史书均无记载。史载刘备战胜夏侯渊后,据险坚守,未与曹操直接交锋。双方相持一个月,曹操因消耗严重退兵。《三国志平话》记曹操两次“收川”,元杂剧有《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曹》亦记曹操攻蜀,未见汉水之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情节细节之处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五《赵子龙汉水大战》《刘玄德智取汉中》。

“据高纵水”条引关羽水淹七军的战例:

汉末云长率众曹仁于樊,仁使于禁庞徳屯楚北滑口川,地势低下,离白河不远。时值八月,大霖雨不止。云长使人堰各处水口,多为木筏。魏部将成何见于禁曰:“军屯地势甚低,远探来荆州军皆移高阜,请将军移营,预防水患。”于禁大喝曰:“匹夫乱言惑我军心,再言必斩。”次日,旱河水泛涨,四面水至,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避水,云长乘筏攻之,禁等窘迫请降。

按:关羽水淹七军,据史书记载,因汉水暴溢而成功。成何史有其人,为庞德督将,但无谏于禁移军高阜事。《三国志平话》记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于禁未降,而是“回长安说与曹操”。元杂剧未见此战详情。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情节细节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五《关云长水淹七军》。

“诱取战具”条所引战例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孙坚借箭攻黄祖:

汉末周瑜与曹操相持,遇于赤壁。瑜令孔眀造箭,孔明用船四十只,上皆装草,施以帷幔。一夜大雾垂江,孔明与鲁肃乘船至操水寨边,鸣鼓呐喊。操谓吴兵至,令弓箭手射之,又将岸上营内弓手调来,一齐发箭。日高雾收,孔眀(明)回船而走,得箭九万余枝。瑜服其髙智,以师礼事之。

按:诸葛亮草船借箭史书无载。《三国志平话》所载为周瑜草船借箭,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元杂剧有《七星坛诸葛祭风》《乌林皓月》,均已佚,不知是否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事。叶梦熊所引系《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诸葛亮计服周瑜》。

汉末孙坚攻刘表,表令黄祖拒之。相遇于樊城,黄祖伏弓弩手在江边,布精兵为后。坚船傍岸,祖令乱箭俱发,坚军伏于船中,来往诱之。如是者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箭皆放尽,坚军得箭十数万枝。一日值顺风,坚令众军一齐放箭,岸上不能支吾。南军登岸,程晋(普)黄盖兵分两路,绕出黄祖营后,韩当于中大进,三面夹攻,祖兵大败,弃樊城而走。

按:孙坚借箭事于史无据,《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系《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二《孙坚跨江战刘表》。

6.卷六“借地用火”论“孔眀(明)用盘蛇谷”地势放火,所引战例为:

汉孔眀(明)六擒孟获,纵之,获投乌戈国,借藤甲军三万来敌孔眀。藤甲皆油浸之物,刀箭不能入,魏延与战败走。孔明观地里(理),至盘蛇谷,令马岱暗下地雷,竹通火线,待藤甲军到烧之。复遣魏延出战,命败十余阵,务诱藤甲军入谷。藤甲军狃于连胜,略不疑虑,信步追之。入谷口,木石已断出路,火起,药线皆灼,地下飞出火炮,三万军皆烧死。

按:诸葛亮南征孟获,史书没有记载征战详情。《三国志平话》载诸葛亮七擒孟获极简略,无此战记载。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八《诸葛亮七擒孟获》。

“因敌反烧”条论孔明举火擒孟获、孔明烧粮破魏兵、邓艾识破姜维伏火计等,“故孔眀(明)邓艾,或诱获放火而伏兵擒焉,或故烧虚粮而诱敌救焉,或不遣追兵而使维计无施焉”。所引战例为:

汉孔明南征孟获,时当五月,命三军依山傍林,阴凉之地下寨。蒋琬曰:“今所造寨栅,正犯先帝败于东吴地势。”孔明曰:“非尔所知也。”擒捉孟获,使观营阵。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只如此,即易定胜耳。”亮笑而纵之。获使弟孟优诈降,期夜以火攻劫营,令优内应。孔明散设伏兵,获夜入营,举火无所得,伏兵四起,仍将获擒之。

按:史载有孟获观蜀军营阵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擒),而亮犹遣获。”然无七纵七擒细节,且史载蒋琬未随诸葛南征。《三国志平话》无此战记载,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此战记载。《三国志通俗演义》记孟获劫营事,见卷十八《诸葛亮二擒孟获》《诸葛亮三擒孟获》,然无孟获观营之言。此战例系叶梦熊综合《三国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成。

汉孔明伐魏,粮饷将尽。魏将孙礼谓曹真曰:“蜀兵无粮,若虚装粮车,内藏薪草,彼必来擒,伏兵应之,可胜。”孔明闻魏兵陇西粮运到,笑曰:“魏人知吾无粮,故以此计诱我烧之,吾可将计就计。”乃令马岱先烧其粮,马忠张翼各引兵策应,内外夹攻,大破魏兵。

按:此战史书无孙礼出征事,仅有“亮粮尽而还”。《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孔明遗计斩王双》。

汉姜维伐魏,使征西将军邓艾拒之。时司马昭亦领大兵将到,维恐昭兵势大,难与相敌,乃退军还汉中。粮草先起,步军相从,马军断后,故缓其行。艾曰:“维必有国事而去,内有谋诈,不可追之。”使人哨探,果然,骆谷道狭之处,堆积柴草,欲烧追兵。魏人皆服邓艾先见之眀(明)。

按:此战史书仅记“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三《孙琳废吴主孙亮》。

7.卷七“增减军灶”条论孔明增灶法“至若孔明之增灶,则又才高于懿,素所畏服,无故退军,心已惑矣,见灶日増,其惑滋甚”。所引战例为:

汉孔明伐魏,后主信流言,乃召还。孔明分军五队而退,每军一万为一千灶,明日倍之,又明日又倍之。魏司马懿追逐,见其灶日增,与诸将曰:“诸葛效孙膑添兵减灶之法,每日添灶,使吾疑也。若尽力追之,必有马陵之祸。”停军不追,孔明全军而还。

按:史书无司马懿流言离间刘禅事,无诸葛亮增灶退军事。《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于诸葛亮北伐之事敷演极为简略,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孔明祁山布八阵》。

“药毒酒食”条引孔明毒翻孟优擒孟获的战例:

汉孔明南征孟获,获使弟孟优诈降,晩来劫营,令为内应。孔明令吕凯具酒殽食之。酒中置药,优饮之,毒发不能动移。获晚来劫营,因无内应,被孔明擒之。

按:史书无载孟优被药酒毒翻事。《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八《诸葛亮三擒孟获》。

8.卷八“赂宠祸将”条论贾诩间庞德:“……贾诩欲间庞徳而赂杨松,虽然,夫差、赵迁、张鲁皆败国之流也,故谗言得入。使其智若周瑜,蒋干间何所施乎?”所引战例为:

三国张鲁据汉中,曹操伐之,鲁以庞徳为将御操。贾诩曰:“鲁谋士杨松贪贿,可以金帛馈之,使踈(疏)庞徳。”操为密书,以金甲赂松,松乃谮庞徳于鲁。徳怒,降操,张鲁寻灭。操以杨松卖主贪贿斩之。

按:史书无贾诩间庞德事,史载“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杨松间庞德事。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四《曹操汉中破张鲁》。

“反间疑心”条论周瑜间蔡瑁、诸葛亮间雍闿:“故周瑜因蒋干而间蔡瑁,孔明因高定之谍而间雍闿。……曹操尝注《孙子》,亦中周瑜之反间,何耶?”将周瑜间蔡瑁之事作为极为高明的军事战例,认为周瑜的反间计谋略之高,连曾注释《孙子》的曹操都要中计。所引战例为:

汉末周瑜与曹操相持于赤壁,蔡瑁为水军都督。周瑜见规模整肃,深患之。瑁本荆州降将,事操未久,可以离间。适操遣蒋干过江说瑜,瑜遂伪为瑁书,置书札内。与干痛饮,佯醉同卧帐幕中,灯烛不灭。瑜诈睡熟,干请(寝)不成寐,因起闲阅瑜书札,内得瑁降书,黙袖以归。操见之,因诛。

按:史书无周瑜间蔡瑁之事,且蔡瑁为文士,非水军都督。《三国志平话》载蒋干过江见黄盖被打,黄盖与蒋干谈及蒯越、蔡瑁投降周瑜,无盗书事。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元杂剧有《七星坛诸葛祭风》《乌林皓月》,均已佚,不知是否有蒋干盗书事。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九《群英会瑜智蒋干》。

按:史书无马谡离间司马懿之事,《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载此事。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及檄文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9.卷十“随机应变”条引郝昭守陈仓的战例:

“诈谋诱敌”条引诸葛亮破南安之战:

按:“夏侯懋”应为“夏侯楙”,史书无夏侯楙被蜀军俘获之事。《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九《诸葛亮智取三郡》。

“乘时进取”条引诸葛亮破三江城之战:

按:此战史书未载,《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无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系《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八《诸葛亮六擒孟获》。

“藏伏乘虚”条所引战例有徐庶取樊城之战、诸葛亮取安定之战:

按:史书无徐庶助刘备打败曹仁取樊城之事,《三国志平话》载徐庶祭风破曹仁,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八《徐庶定计取樊城》。

综上,叶梦熊在撰写《运筹纲目》时,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摘录了许多情节作为战例,分析其成败得失,作为“目”的解释,如上举“谋诛骄悍”条论孔明诛陈式之事、“借地用火”条论孔明借盘蛇谷地势放火等;并将这些战例作为对其军事理论的示范,以“证”其军事理论之实用,为阅读兵书者提供实例。

二、《新编张靖峰家藏火攻急务韬略世法》引用《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

《火攻问答》篇:

该书引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设计的地雷、木牛流马等装备,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在阅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已经体会到这些武器装备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些情节向军事武器制造、实用及军事策略等方面延伸。

三、《新编八十六朝名将韬略世法》引用《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故事

此书选自西周至元末历代名将为之编撰传记,并将之题为“大将、仁将、儒将、良将、勇将、智将、艺将、谋将、忠将、斗将、文将(帅)”等名。其中有诸葛亮、关羽、周瑜、张飞、赵云等人,生平事迹多依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如“蜀国文帅诸葛亮”:

按:文中画线部分,即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激周瑜、赤壁祭风、八阵图惊陆逊、六出祁山等事迹,史书不载。《三国志平话》有赤壁祭风、六出祁山情节,然不详;元杂剧《博望烧屯》敷演诸葛亮诱夏侯惇入博望城,放火烧城,相当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火烧博望与火烧新野的“合体”,《七星坛诸葛祭风》《乌林皓月》《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已佚,应有诸葛亮赤壁祭风、六出祁山事,然元杂剧所敷演诸葛故事一则不全,二则散见于各剧,三则有与画线部分不符者(如《博望烧屯》),因此画线部分非采自元杂剧,而是采自《三国志通俗演义》,见卷八《诸葛亮博望烧屯》《诸葛亮火烧新野》,卷九《诸葛亮智说周瑜》,卷十《七星坛诸葛祭风》,卷十七《八阵图石伏陆逊》,卷二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等回,文中画线部分情节与小说中的情节基本相同。

“后汉忠将关公羽”:

公身长九尺三寸,须长一尺八寸,忠勇节义,万人之敌。结拜桃园,恩同兄弟[与刘玄德张翼德誓为三兄弟],其报曹操也,则直刺颜良[公初守下邳,曹操东征,先主奔投袁绍,曹操袭公以归,礼之甚厚。袁绍使颜良攻东郡,公单刀入刺良,解白马围];其攻曹仁也,而威震华夏[公攻曹仁于樊,操使于禁助仁。公水淃七军,又斩将庞德,梁、郏、陆浑,威震华夏,曹操议迁都以避其锋]……

“吴国大将周瑜”:

……初谋逆曹操,竟成大功[赤壁□□□得□□□□东南风,以步卒五万,破曹兵八十万,老瞒褫魄,遂成鼎足之业]。……年少任气,欲速毙孔明而卒为孔明所毙。呜呼,惜哉!

按:文中画线部分,史书不载。周瑜火烧赤壁,史书有载,然史书无诸葛亮祭风、黄盖苦肉计、庞统连环计之事,亦无周瑜害诸葛亮反被诸葛亮所害事。《三国志平话》有诸葛祭风、黄盖苦肉计事,无庞统连环计事,元杂剧《七星坛诸葛祭风》《乌林皓月》已佚,应有诸葛祭风情节,是否有苦肉计、连环计,则不得而知。《三国志平话》有诸葛亮与周瑜斗智事,周瑜为诸葛亮气死,元杂剧亦有诸葛亮与周瑜斗智事,如《两军事隔江斗智》剧,《走凤雏庞略四郡》则载周瑜为诸葛亮气死。《三国志通俗演义》有苦肉计、连环计、气死周瑜以及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之叹,见卷十《诸葛亮计伏周瑜》《黄盖献计破曹操》《庞统进献连环计》《七星坛诸葛祭风》,卷十一《诸葛亮一气周瑜》《诸葛亮二气周瑜》,卷十二《诸葛亮三气周瑜》等回。

“西蜀勇将张飞”:

飞身长八尺,环眼虎须,声如巨雷。兄事刘关,力救董卓[黄巾则杀败董卓,飞杀退黄巾救出卓,卓不赏飞,弃卓投朱儁]。拒曹操而据水断桥[操追先主一昼夜,及于当阳长阪,□飞将二十骑拒后,据水断桥,众不敢近]……

“西蜀艺将赵云”:

子龙身长八尺,姿容雄伟。当阳之败,出入敌阵,所向披靡。值操大军,且战且却,偃旗息鼓,伏走魏兵。子龙一身皆是胆矣。……

“魏国斗将邓艾”:

综上,尹宾商、李腾芳在编撰、评注三国时期的名将传记时,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应人物的形象性格描写、故事情节描写吸收了进来。可以看出,尹氏、李氏对于《三国志通俗演义》非常熟悉,以致于所编撰、评注的材料,有些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非常细微的情节,如张飞救董卓情节等。

实际上,这种专门记述名将军事生涯的兵书在军事教育上的影响非常重要。这种兵书自宋代开始出现,如宋代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明何乔新的《续百将传》等,具有传记的性质,一般从史书中摘录材料,记录名将的征战之迹,从中可以见出名将的军事修养、作战经验等军事理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显示出名将的人格、品质等精神境界,因此这种兵书对于学习者不但有理论价值、示范意义,也有榜样作用。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内容为素材编写三国名将传记,应当是作者充分意识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军事价值,尤其是塑造军事人物,表现名将的军事素养、作战经验、人格品质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意义。

四、结论

通过以上举证,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军事价值在明代末年已经被发现,而且发现者不是知识水平不高的人群,而是具有一定甚至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和军事理论修养的知识分子(武举士子张皇威的知识水平与军事理论修养的高低不好判断,但如叶梦熊、李腾芳等进士出身并参与军机的人,必然具有相当高的知识水平及军事理论修养)。他们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情节作为战例写进了兵书,或者解释某些战例的军事理论意义,或者将某些战例作为理论的实践示范附于论述之后作“证”,或者阐释小说中的武器装备的军事意义,甚至将小说中的名将形象、性格、情节作为编撰名将传记的材料。这说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独特魅力与广泛影响,使这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此书的军事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挖掘、阐释、利用了此书中的军事成分。

注释:

① [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08页。

②③ 解文超《明代兵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2、84页。

猜你喜欢

演义三国志通俗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称象
大话三国志
小说的通俗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