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分析

2019-01-09李莹莹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4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入院急性

李莹莹

(阜新市中心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脑卒中是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急,进展快,危险性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急性脑卒中对急救的时效性要求很高,恰当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对其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类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护理模式,现就其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和转运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在2016年1~6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中选取35例设置为对照组,再选取2016年7~12月入院的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7.01±3.3)岁;出血性脑卒中10例,缺血性脑卒中25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70.6±3.6)岁;出血性脑卒中13例,缺血性脑卒中22例。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按照急救流程评估患者病情,打开静脉通路,给予呼吸道护理等。研究组患者在院前急救和转运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其具体采取的措施有:①出诊途中应急措施:由科室制定快速反应急救方案,建立快速机动体系,确保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在1 min内能发车赶赴现场,医护人员在赶赴现场的途中通过电话与患者家属沟通,初步了解患者病情,在判定为脑卒中后指导患者家属采取简单的急救措施。②现场应急方案。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貌和瞳孔,采用GAS评分标准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以选取恰当的急救与转运方式。如患者GCS评分低于8分,但处于昏迷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状态时,护理人员需将患者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地清除干净,同时给予吸痰、吸氧护理,舌后坠者留置口咽通道处理。通过滴注甘露醇来降低颅内压,给予冰敷处理,对血压过高的患者需降压,在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才可转运。如患者GCS评分大于或等于8分,则需立即转运到医院急救处置。③转运护理:转运过程中要适当抬高患者头部,并偏向一侧,防止有异物误吸,对考虑为脑出血的患者则需抬高头部30°左右,以减轻脑水肿,在转运时患者头部宜朝车尾方向,以避免紧急刹车时血液再灌注损伤,由专人负责保护患者头部。④通知医院做好接收准备。通过电话提前通知院方做好相应的接收准备,准备好抢救药品和仪器,并连同神经外科医师一起会诊,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救治方案。

1.3 评价标准

1.3.1 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呼救至院前急救间隔时间、呼救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

1.3.2 对比两组患者投诉、医疗纠纷、致残、致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对应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统计对比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显著水平为95%,当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研究组患者呼救至院前急救间隔时间、呼救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均、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研究组患者投诉率、医疗纠纷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呼救至院前急救间隔时间(min) 呼救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min) 住院时间(d) 医疗费用(元)研究组 35 17.38±7.39 31.05±14.01 11.28±3.84 4803.5±910.7对照组 35 23.95±8.87 41.62±16.83 18.76±5.24 6021.5±920.8 t 3.367 2.856 6.812 5.564 P 0.001 0.006 0.000 0.000

3 讨 论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和脑血管意外,临床上可分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两类,以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2]。急性脑卒中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与性别、年龄、血管性危险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患者在发病时可表现出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视物困难、昏厥、眩晕、口眼歪斜等症状,威胁其生命安全,影响其正常生活。脑卒中一般发病突然,其抢救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的3~5 h,如错过这一时间可引起不可逆的全身器质性病理损伤,因此,做好院前急救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降低致残率的关键[3]。诸多研究显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时对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4]。临床护理路径是一套具有规范性、时间性、程序性的新型护理方式,能通过诸多措施提升抢救效果,减少护理差错,避免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利于减轻医师的医疗负担,提升护理质量[5]。本次研究显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和转运时对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其院前急救间隔时间、呼救到入院治疗话费的时间、住院时间都更短,医疗费用减少,患者经济压力减轻,同时投诉、医疗纠纷、致残、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以上指标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糜庆[6]的研究结果一致。

由上可见,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中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有利于抢救成功,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建议对这一护理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入院急性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急性心包炎1例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课程建设研究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