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入人心”还是“地球最后的夜晚”?

2019-01-09

歌唱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明高雅古典音乐

张 燚

2019年1月18日晚10点,我长舒一口气,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节目终于播完。

因为有稿约在身,这档节目我每期必看,《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的读者指责我“蹭热点”实在冤枉。如果不是为了写稿,我可能会断断续续看几个段落,而不会像追《即刻电音》那样每期必看且迫不及待。《声入人心》未入我心,这是我的基本感受。当然,我不懂“声乐”,即使有声乐专业的硕士学位,但还是不懂。我这里只敢打着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的“幌子”,勉强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汇报这种感受。

这个感受不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我在写某个作品或某档节目的评论时,都会习惯性地先询问家人、朋友和学生的看法,因为害怕自己陷入“信息茧房”或专业偏见而浑然不知。不说其他人,同为音乐院校教师的妻子和音乐专业的学生看过《声入人心》后也是满脑子“问号”。

一、什么样的“声”?

《声入人心》主打“美声”牌,市面上虽然有很多歌唱竞演类电视综艺节目,但是皆为流行音乐,《声入人心》此乃错位竞争。这一手刚开始确实有效,但是很快就遭遇关注度下滑的危机,CSM52城市网收视数据一度跌破0.3%。这个成绩单对于久居高处的湖南卫视来说,不免惨淡。

很多评论说这是因为节目的艺术性比较高,曲高和寡。当然,“和寡”现在看来是一个事实,但是否“艺术性高”呢?艺术,是通过感性形式来探索、拓展和丰富人类的心灵空间,因此,艺术都表现出显著的创意特点。然而,在《声入人心》的“声”中,并不能看到这一点。

换一种说法。当看到“艺术家”这个词语时,我们会联想到哪些词?不外乎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制作力、鲜明的个性……但《声入人心》中的艺术家们的“声”显现出“学院派”千人一面的特点,在声音造型和腔调的丰富性方面并不突出。身边朋友说,除了那个男唱女声的歌手外,对其他人都是“声盲”,傻傻分不清。再往下深究,高天鹤的假声男高音与其他男声依然同属一种技术规范,并且中国传统戏曲中不仅这样的男唱女声(乾旦)大量存在,更有女唱男声(坤生)。也就是说,在这些“声乐艺术家”中,我们只看到了制作力,而没有发现大开的“脑洞”和鲜明的个性。在信息时代,想象力和辨识度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接下来不得不涉及“美声危机”。《声入人心》的选手们也不止一次在节目中感叹国内“美声”领域的困境:剧院每年只招一个人,甚至不招,而毕业生差不多有十万,许多“美声”专业的学生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剧场里台上、台下都是“自己人”;进了院团收入也很微薄……其实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学院派声乐技术规范有余,但创意性不足、延展性不足,社会无法提供每年高达十万专门的“美声”职位。目前,社会已经能达到共识,“美声”属于小众艺术。但我们是不是忘记了,小众艺术本就不应该批量化、大规模生产?

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的当下,学院派声乐不再是遗世独立的经院文化,而需要融入社会,进而引领社会,而非自我封闭,甚至人为建立起沟通壁垒并自命不凡。这是在丢弃其应有的“艺术引领人心”的使命。

二、“人心”在哪里?

每种歌唱形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不是每种歌唱形式都能成为主流,哪怕它在学院中居于绝对主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面过剩时代:人口过剩、生产过剩、信息过剩、营销过剩、垃圾遍野……在艺术领域,我们也已进入买方市场:市场不再由卖方说了算,而是由买方说了算。

此情此景,如果我们还抱着“我高雅,你不接受是你低级”的傲娇姿态,其境遇也就可想而知;如果高等教育拿着公帑却不考虑文化传播、不和社会互动,还反过来抱怨观众水平低,情何以堪?

声乐要探索人类先声、寻求时代共鸣、进而感染人们回观并体味人生,但《声入人心》节目从歌词上就失败了。意大利语已经随着意大利国际地位的衰落而衰落,用意大利语演唱不再是彰显洋气,而是沟通不畅;其他音乐剧唱段的歌词也脱离时代感受,很难让受众产生代入感。同时,无论歌剧还是音乐剧,通过《声入人心》来展现的都只是片段,没有剧场感,受众入不了戏。何况这些剧目无一例外都是几十、数百年前的剧目,放在今天也无从体现创意和想象力。

人是建构起来的,并非自古如此。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可以看到飞机、高铁是脚步的延伸,互联网是人耳、目的延伸,人心也随着新的交通、信息手段得到延伸,扩大了“人心感物”的可达范围。但不得不说,“美声”是西方机械工业时代的产物,适应的是电子扩声技术诞生前的大厅堂。就像机械工业时代剧院戏剧的主流地位必然会被电影、电视剧、网络剧代替一样,“美声”的主流地位会被利用电声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多种新的声音艺术代替。这是我看《即刻电音》时的一个感受。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查尔斯·克拉克的“克拉克定律”说:“任何先进的技术最初都与魔法无异样。”这是我看《即刻电音》时的另一个感受。现在的“小剧场”戏剧在探索各种各样的表演方式,但美声唱法有没有探索自己在新时期的展现方式呢?高等教育普及时代的“学院派声乐”有没有探索自己在新时期的展现方式?这是我看《声入人心》时的疑问。

我自己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人心了,但这不重要,《声入人心》跟不上这个时代的人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高等音乐教育必须跟得上时代的人心。

面对下滑的收视率,《声入人心》展开了营救行动。一番操作之后,节目保持了较高的话题性,收视率也有起色,但是很想弱弱问一句:这些做法和其宣称的“高雅”有什么关系?

三、《声入人心》高雅吗?

《声入人心》虽然在苛刻的“豆瓣”上评分高达9.2,但在我看来,这个节目并不及格。还不是说它收视率不高,而是因为其运作并不高明。

第一,创意不高明。《声入人心》节目是韩国综艺节目《幻影歌手》和《Produce101》的复制,无论是竞演形式和声音形式都没有创意。就这一点,节目就要扣掉3分。

第二,落实不高明。节目打出的旗号是“声”,但宣发文稿却是“平均身高1米83”“唱‘美声’的小哥哥也可以很好看”“神仙打架”等,节目落脚点不是“美声”而是“美颜”。

第三,定位不高明。节目全程不解释为什么只有男生,既没有明确“男团”的定位也完全没有按照“男声六重唱”的配置选“首席”。莫非这是“‘美声’让女生走开”还是“女生不需成仙”?

第四,贯彻不高明。节目开始一直强调“声”是“美声”,但往下走因为追求收视率,“美声”越来越少,歌剧被音乐剧和流行歌曲“吊打”。

第五,手法不高明。为了引发节目的话题性,后来又打出“CP”(角色配对)牌来救驾:郑云龙和阿云嘎的“两朵云”,王晰和周深的“深呼晰”,阿云嘎和蔡程昱的“嘎达菜”,王晰和郑云龙的“王炸”……还有,用陆宇鹏和贾凡的“羽凡”组合来蹭上热搜的同名歌手算不算高雅?

第六,看点不高明。“出品人”的评选全无镜头,不仅丢失节目流程看点,而且让观众怀疑评选的公信力。

第七,设计不高明。比如节目缺少贯穿线索,首尾并没有明显的呼应关系,更像收视为王原则下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比如本应推至高潮的总决赛却草草收场。

第八,操作不高明。虽然节目宣称“靠实力说话”,操作中却明显在制造话题。石凯拿到“男版杨超越”的人设所以才要“鼓励年轻人”,第五期全部“首席”被替补战败来制造戏剧性……这已经是冒犯观众的智商,即使是不懂“声乐”的观众。

第九,竞赛不高明。本来竞赛是屡试不爽的收视法宝,但是《声入人心》缺少淘汰环节,一直是36人对“首席”的争夺,在观众这里就丢了悬念和紧张感。节目组也缺少对竞赛形式丰富性的挖掘。

第十,音乐不“高雅”。节目组中没有深谙古典音乐精髓又富有生活情趣的人,音乐总监钟兴民是流行音乐届的编曲高手,演唱总监黄韵玲是流行演唱和创作的专家,和节目宣称的高雅古典音乐并不配套。当然,我并不同意按音乐类别区分高雅与否的做法,高雅存在于具体作品为人类探索感性形式的高度和精神浸染的广度。《最后的晚餐》如果是临摹之作也和高雅无关,杜尚的《泉》也可以很高雅。

再追加一条:《声入人心》和《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节目一样不使用主持人,但不使用主持人更适合那些浅显易懂的大众娱乐节目。而对靠小众的美声唱法或音乐剧来体现差异化的《声入人心》明显不适合,它需要增加主持人来串联现场,以更多样的可能来展现和揭示“美声”音乐的魅力。

四、莫成“地球最后的夜晚”

2019年元旦,电影界有一个现象级的营销操作,那就是小众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日票房达到惊人的2.62亿,但接下来剧情的反转则更加令人咋舌:电影的最终票房定格在2.80亿,首日票房几乎等于全部票房。当然,你可以说电影还是盈利了,不然票房连上5千万都难。但真相确实如此吗?《地球最后的夜晚》出品方华策影视次日股票跌停,一天蒸发16亿。这不仅失了人心,也失了名声和利益。

反过来看“美声”,在信息时代它无可避免地成为小众艺术。小众艺术也有存在的价值,这没什么可讨论的。而需要讨论的是,“美声”适不适合贴着“高雅”的标签,却以大成本、大制作和大众娱乐的方式来消费?在我看来,“美声”适合小成本、精制作的垂直玩法,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妨使用有趣活泼的大众娱乐方式,但需要有创意、有品质、有戏剧张力,如果用到“卖腐”“颜值”等招式则要辅以幽默、自嘲来淡化。“美声”综艺也可以使用“跨界”玩法,哪怕“美声”并非作为主打,如此或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推广效果。

无论哪种玩法都需要精耕细作,小众艺术经不起大呼隆式的折腾。如果像《声入人心》这样大处跟风、小处打着收视率的算盘,却可能让大众丢掉对古典艺术的尊重:所谓高级、高雅的古典音乐,原来不过如此。古典音乐的品质、魅力点到底在哪里?难道是屏幕上特意标出来的高音、长音和转调?面对加了“高雅”滤镜的“美声”,大家或许不敢不敬;敬过了,也就远之了。

“美声”和古典音乐可以有娱乐的玩法,但不一定是这届《声入人心》的玩法。《声入人心》如此用力,愚钝如我却并没有发现大的格局,也没有发现它对古典音乐的高妙理解及展示,而是满目东拼西凑,工业流程还自欠缺,创意则更是奢望。在表层上,它也并没有推出深入人心的作品,更没有推出深入人心的新作品,连“首席”的产生都莫名其妙。竞演的最终成果是唱片,这在信息时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巡演,对于中国音乐市场来说,也可能激不起几朵浪花。

或者换一种说法,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声入人心》,都还有很大的媒体露出空间和露出可能。我不想“美声”节目首届即成终局,这不应是它“最后的夜晚”。但对《声入人心》,我想说的是:费力费钱挺大,收成挺小,节目恐怕难以为继。更令我恐慌的是,目前的高等院校专业音乐教育整体上或亦可作如是观。

猜你喜欢

高明高雅古典音乐
明明家族历险记
——辨析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carbon cloth by synergetic effect of plasma and acid treatment
《实数》典型易错题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爸爸的“高明”之处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