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新闻人如何实现“好师傅带好徒弟”

2019-01-09张宇强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师徒徒弟师傅

□ 文/张宇强

内容提要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今天的媒体行业,“好师傅带好徒弟”是一种稳固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但需要从个人层面,制度层面,创新层面加以完善和支撑,这样才能让优秀的师徒文化“老树开新花,新花结新果”。

很多带过徒弟的媒体人都有同感,师傅带徒弟一直是一种稳固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可是融媒体时代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师带徒”怎样才能“老树开新花”?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问题导向,因材施教

为什么“师带徒”一定要首先讲“问题导向”呢?今天媒体行业面临的新问题,是面向所有人的,师傅也不例外。我们常常感到新闻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传播技巧瞬息万变,很多师傅尚且应接不暇,又如何带徒弟呢?只有先解决师傅的本领问题,“传帮带”的矛盾才能够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师傅“解惑”,继而“传道授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今天的媒体行业,笔者深深地感到,师傅要先为自己“解惑”,成为媒体融合的行家里手,才能为徒弟解决传道授业的问题。比如报道一则“石嘴山市妇女手工制品展”的新闻:一般师傅都会这样教徒弟:新闻六要素写全,“远全中近”特拍好,基本就结了。但现在的受众对文字、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等都有新需求,如果还是走传统报道的老路,就落伍了。说实话,现在确实有很多师傅没有紧跟时代,更新知识,面对新媒体报道的日新月异,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而作为徒弟的新人,尚处于和形形色色的新闻接触、辨析之中,还没有培养出很好的新闻敏感,找不到恰当的新闻眼和切入点。这样,“师带徒”就不能形成很好的黏合。

还以“妇女手工制品展”新闻为例,不能就展会报道展会,要跳出展会做报道,才能找到“新闻富矿”:我联系展会上的创业者,带着徒弟到创业基地去深入采访,以3.5万名妇女巧手织造“掌心商城”为线,用新媒体的报道方式进行分工:文字部分由计算机专业的小廉做成树状分类图表,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片部分由传媒专业的小郝展示30个有代表性的创业基地;短视频部分拍摄8位巾帼创业典范人物的拿手技能。这样一条结合文字图表、图片、视频、动画等于一体的H5新闻作品一经发出,一天之内的阅读量居然达到了8.5万,让我始料未及。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没有把传统报道惯性解决掉,新媒体报道就又成了传统媒体的移植版,徒弟们的思路也会被我带偏。因此,“师带徒”要先解决师傅自身与时俱进的问题,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样才能给徒弟“传正道、授正业”。

徒弟有别,贵在“因材施教”。这些年我也带了不少徒弟,有文笔好善于写作的;有镜头感强善于摄影的;有美感好善于制作特技的;有新闻敏感好善于捕捉线索的;还有爱鼓捣航拍机等新器械的……有的时候我也希望能够让徒弟们融会贯通,培养几个业务技能全面的。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比较看好的通才型徒弟,后来在业务方面都浅尝辄止;而几个“偏科”的徒弟,现在却在各自的领域成了师傅,成长为青年拔尖人才,也开始带徒弟了,有的甚至去了省台和央 视。

□ 本文作者张宇强(上图左三)与徒弟们走出单一的教室教学,在现场边实践边讲授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

必须承认,人的能力是有指向性的,这和一个人长期的学习、成长环境等息息相关。徒弟各有差别,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试验我发现,可以像大禹治水一样,顺势引导,让徒弟们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出最大功效。徒弟小陶大学是学中文,起初是计划培养为文字记者。但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发现,他的文字功底一般,为此没少挨批评,他自己也很痛苦。但他有个摄影的业余爱好,不但自己参加过摄影培训,而且拍出来的作品画面构图讲究、艺术美感十足,是一个摄影师的好苗子。果然,调整了带徒弟的方向后,他如鱼得水,制作了许多延时摄影、H5动画的精品,后来在中央电视台宁夏记者站的公开招聘中被一举选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互动对话,教学相长

平等沟通,体验互动对话。融媒体时代的教学是开放式的,一些项目的实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以达到服务受众的初衷。我曾经带过几个徒弟,他们思维灵活,追求创新,在摄制纪录片方面很有想法,在创作上经常会和我产生分歧,但事实证明有时他们是对的。这也提醒了我,师徒之间在人格、技术层面是平等的,只有进行平等的沟通,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样的师徒结对子才容易做出成绩,走得长远。现在媒体深度融合提倡“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样看似模糊了师徒界限,实则培养了徒弟“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让师徒在一种和谐互动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换位思考,力求教学相长。朋友圈有句流行语说得很到位:“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万水千山,而是心与心的距离”。父母子女之间相处尚且需要换位思考,何况师徒。因此,对于今天的媒体人而言,架好师徒之间的这座“连心桥”非常重要。

能做到平等沟通、互动对话,“连心桥”至少已架设好一半了。如果能更进一步,师徒间常常换位思考,做到教学相长,那就可以上升为一段佳话。“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徒之间不用在意谁高谁低,而是能够做到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这一点对于媒体融合阶段非常重要。能成为师傅,至少是经历了多年的新闻实践,具备了一定的业务水平,是在一些领域能扛起大旗的人。但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媒体的融合变革,新媒体带来的衍生领域、催生业态纷纷而至,师傅们还没有来得及研习透彻,徒弟们却使用得风生水起。比如抖音刚出来时,我还在琢磨这类产品能否和电视台的播出格式相融时,徒弟小绿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得不亦乐乎。据好几个徒弟讲,原来他们怕我不了解新事物,把这些年轻人喜欢的新技术作品过早的毙掉,所以没跟我交流。自此以后,我时常和徒弟们互换角色,互学互助,既可以通过和年轻人思想碰撞,把老的经验融合在新的技术里,紧扣时代脉搏,让“师徒制”这颗老树开出融合发展的新花;徒弟们又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方式,结合师傅的优质内容,实现新老人才知识层面的无缝对接。师傅不断提升自我,徒弟才能水涨船高。为师者不仅要磨炼高超技艺,更要掌握把自己的技艺、品格传授给徒弟的科学方法,换位思考、教学相长,这种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做法,不失为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人才梯队建设的有益探索。

三、制度保障,久久为功

前面讲的都是“师带徒”个人层面的事,说实话,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个“良心活”,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结合制度层面的培训更具有长期性、规划性、针对性。

科学设计,做好制度保障。带了这么多年徒弟,辛劳、欣慰兼而有之,但时代每天都在变化,笔者更多是感觉到力不从心。2002年我成立过一个师徒结对工作室,带领3位优秀的资深媒体人做义务教学辅导,并在宁夏理工学院新闻采编班做推广。原本以为这样的好事会门庭若市,可现实是,大家一方面在抱怨实战业务培训太少,一方面又不来参加培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带有师傅个人的随意性,课程之间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没有和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挂钩,一些年轻人会产生“鞭打快牛累死牛”的担忧。他们看重未来发展前景,更注重自身价值体现,他们的思维是互联网式的,既善变又实际。因此想走好新媒体下的师徒路,科学设计和制度保障缺一不可。

在科学设计培训教程方面,中央级媒体搭配的培训课程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同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着把“师徒制”与本地成功企业的培训制度融合起来。在阿里巴巴石嘴山商城,企业的互联网思维让我们受益匪浅。企业非常注重产品供给侧服务,注重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式体验,企业员工从前台到高管,每季、每年都必须参加科学设计的业务培训,同时要分期进行培训后业绩、价值观的双重考核。“行不行,用案例说话”,企业走在高端、前沿的培训模式和规章制度,带给我们的不光是科学合理的设计,全面可行的制度,还有思想深处的冲击和实战教学理念的革新。为此,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教学方案和考核激励制度,报市委宣传部、人社局备案,将每周五下午固定为培训日,“请进来、走出去”,安排好全年的培训计划,成立了多个“师徒工作室”,并及时兑现帮扶项目经费和奖励,搅活了“好师傅带好徒弟”的一池春水,让师傅解除了顾虑,徒弟看到了希望。

创新模式,尚需久久为功。实话讲,不管如何科学设计,如何制定制度,我们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把徒弟培养成精英。“只有汗水到位,才能出类拔萃”。在单位和制度层面上,尤其不能太过功利,而应该固化为一种可持续的制度,不断地创新培养模式,久久为功,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融媒体人才。

5年前,由我领办的“张宇强工作室”被推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最近又被推荐为“自治区级文化名家工作室”。在这期间工作室也经历过低谷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不够,黏合度不强。找到原因后,我和工作室的几个负责老师大胆引入了师徒组合竞争机制。比如工作室的五组师徒组合,每组师徒四人,四人之下又有四人作为梯队,梯队之后还有四人作为后备,以此让同组之内、各组之间开展有序竞争,激发“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动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与之相应的师徒分配选拔制度,借助互联网+师徒制,把中央媒体、南方发达省区媒体以及中广联、中国记协的培训学习资源,大量地分享到我们的工作室群,在互联网资源的支撑下,足不出户,就可以经常听到著名媒体人、业界先锋的经验分享。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还会分期分批派优秀学员到现场当面聆听、请教,并尽可能的加微信好友拜师学艺。胡正荣、任学安、陈晓卿、梁碧波等等业界大咖,都成为了我们互联网和新媒体群里的“师傅”。实践证明,这种学习和培训是低成本高效果的。用业界老师的话讲,“新媒体时代,一切似乎没有了界限,谁会去阻止一个勤学习、爱思考的人呢”?

当然,创新了培训模式,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还不能说万事俱备,久久为功仍是不二法门。可以说,长期以来“好师傅带好徒弟”的育人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师徒文化,这种文化承载的其实是更为厚重的工匠底蕴,没有方方面面的久久为功是不现实的。

猜你喜欢

师徒徒弟师傅
收了一个小徒弟
唐僧师徒再就业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Mark Twain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两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