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台手机的突围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实战心得

2019-01-09谌贻照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突围失联灾情

□ 文/谌贻照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更需要增强在一线采访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有如此,才能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打硬仗、打胜仗。

广西日报融媒体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增的媒体融合奖项融媒体短视频项目一等奖。笔者就是“‘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现场短视频那位记者。

从纸媒的消息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到融媒体短视频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年过半百的笔者,在实战中实现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突破,深切体会到,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更需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在一线采访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有如此,才能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打硬仗、打胜仗。

一、融媒体时代,需要传统媒体人保持走基层的矫健脚力

《突围》的整个采访历程,就是对一位传统媒体老记者脚力的一次考验和淬炼。

2017年8月12日清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突发特大洪水。笔者看到了山里苗族群众在微信朋友圈发的视频,立刻从柳州驱车8个多小时,翻山越岭赶到灾区现场,发现灾情比想象的更加严重。当晚19:30,笔者发回当地干部群众抢险自救的图文后,乡里电力和通讯中断,从此与外界失去联系。

8月13日凌晨4时开始,杆洞乡爆发第二次山洪,比前一天更猛烈的洪水再次荡涤杆洞,全乡电力、交通、通信全部中断,杆洞变成与外界失联的孤岛。

大雨滂沱中,所带的专业摄影器材根本无法使用。情急之下,笔者只能用一台有防水功能的手机在抢险一线紧急采访:拍摄了暴雨和山洪袭击杆洞街的惊险场面,记录了乡党委政府再次火速启动抗洪抢险预案组织群众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的画面,抢拍了乡干部组织人员对被困在河边旅社里的15名游客实施紧急救援的感人场 景。

上午11时,笔者跟着乡政府调来的挖掘机,一步步往山外掘进,争取第一时间,把灾情传递给外界。但是,直到晚上20时,一行人才走到距乡政府6公里的一处路口。

14日清晨7:30,笔者在三名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再次往外突围,冒险越过40处大大小小的塌方,躲过多处高山滚石的危险,趟过湍急的山间洪流和泥泞,艰难跋涉两个多小时,在9:45分,终于见到前来接应的国家防总领导和市县的救援人员。

没有休息,笔者在极度困顿中,在山另一边的滚贝乡政府赶紧整理突围时沿途所有拍摄采访的视频和图片,迅速发给正在焦急等待的广西日报新媒体部团队。

在我失联的数十小时里,新媒体团队形成高效运作的融媒体报道机制:在广西云客户端、广西日报法人微博开设《关注广西暴雨洪水灾情——照哥一线直击报道》专题直播。

接到我成功突围发回的视频画面后,新媒体团队迅速对天气、民政、救援等各种素材梳理整合,推送出《柳州融水突围记》,把失联30多个小时的杆洞灾情和现场新闻传递给外 界。

走基层的脚力,是党报驻站记者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也是传统媒体人的强项。传统媒体记者始终走在路上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接地气、知民心,因此也练就了自己走基层的矫健脚力。笔者作为把走基层作为常态的“泥脚记者”,多年来,足迹已经踏遍驻地苗山侗寨的山山水水,每次柳州发生重大灾情和突发事件,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发回第一手的现场报道。这次能快人一步赶赴灾区现场,其实是出自职业本能的“本色呈 现”。

二、在新媒体前沿绽放传统媒体人知民情的修为

对地方的情况一知半解,用碎片化的认知去 “解读”现象,靠浮光掠影的网络采访和没有现场求证的信息去推送某一事件,少数新媒体就是以如此低成本和不严谨的采编作风,将新闻要素缺失的报道变成误导视听的谣言,甚至把“网红”变成“网 黑”。

党媒的新媒体,必须保持自己对新闻事实和民情民意的敏锐洞察和清晰判断,这就是“四力”中的“眼力”和“脑力”。

□ 下图为2017年8月12日,本文作者在杆洞灾区采访。 (陈伟/摄)

□ 上图为2017年8月14日清晨,本文作者(前)在当地干部护送下,从灾区往山外突围,穿越40个塌方,把灾区紧急情况传递给外界。(龙涛/手机拍摄)

发现新闻本真的眼力,其实都是记者经过无数次现场历练才能淬炼出来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基于记者的观察和生活积累、也依靠记者自身的修为和人文积累。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记者的修为。

笔者常年在融水大苗山里采访,熟知山里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能说侗语,能听懂当地的苗语。2017年8月13日清晨杆洞乡再次暴发山洪时,很多人还在睡梦中,笔者听到村里有人用苗语高喊“洪水来了!”立刻起床直奔现场采访。

当天晚上第一次突围失败后,笔者在灾区村民家中辗转采访,经过察言观色和座谈发现:受灾群众跟外面失联后,焦虑的心态正在弥漫和扩散。笔者曾在1996年柳州特大洪灾中几天几夜冲在一线做抗洪报道,荣获柳州市抗洪救灾先进个人,深知在灾难降临时,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外界的驰援,对稳定民心、提振灾区干部群众抗灾和重建家园士气极其重 要。

基于现场的观察了解和判断,笔者决定次日一早再次突围。终于成功将灾区的重大灾情传递给已在山外正在打通险隘往山里突进的国家防总和市县领导,同时建议尽快派救援突击队员运送食品和药物进入灾区,往山外运送伤员,稳定受灾群众情绪。

在新闻现场把握好采访报道的主题,履行好专业责任和对百姓的担当,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有清晰的脑力。有了这样的脑力,在突发事件前,才不会走错方向,挖错素材。

在《失联》的报道中,因灾情恶化一度“失联”数十小时的笔者,在题材的把握上始终坚持两个基点:1.不渲染、不误报灾情,做实现场采访和事实数据的求证;2.记录当地乡干部组织营救、自救的珍贵视频画面,回应社会关注焦点和可能出现的谣传,呈现基层党员干部把人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勇敢跑在灾情第一线,有组织、有纪律、有担当、有作为的优良品格。

有担当有情怀的报道,总能激发满满的正能量。从报道效果看,《突围》一经发布便引发强烈反响,及时搭建起灾区与外界沟通桥梁,提升救援士气,覆盖微信、客户端和微博等平台数百万网友;成为新华网等央媒及柳州日报等地方媒体对暴雨灾情的权威信息来源,获大量转载;图文音视融媒体融合报道获业界好评。

三、轻装上阵现场制作乃融媒体决胜之道

《柳州融水突围记》的获奖,我们有三点心得——

1. 新闻类短视频应具备的“新、短、快、实、美”五大特征在该报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限制,视频中画面甚至都不能保证基本的平稳,但不妨碍它成为我们对新闻现场的真实记录、生动表 达。

2. 该报道的视频,仅我一个人、一台手机拍摄和现场制作。用实战证明了融媒体报道的低成本、小制作同样可以实现好效果。

3. 接到突发新闻的线索,前方记者必须争分夺秒赶赴新闻现场,运用全媒体手段,进行图文和视频采访;及时启动前方记者与后方新媒体团队的联动应急采编机制,抢占融媒体的新闻制高点和首发先机。

其实这三点,在情况突变的突发现场,可以归结为一点:轻装上阵现场制作乃融媒体决胜之道

笔者这次一线采访传回的视频和图片,全部都是用手机拍摄和现场制作的。这也是新闻媒体向外传播失联灾区最全面最有现场感的新闻,充分体现了融媒体时代,移动传播最快捷最及时成本最低的传播优势。

融媒体时代的记者,笔力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在文字上善于表达、生动表达,用事实和真感情传播正能量,更需要熟悉运用全媒体手段及时记录传播新闻。

笔者一直以学习的心态提炼自己的笔头表达功夫。在基层采写的消息《融安干部角色转变受欢迎》曾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笔者同时也是合格的摄影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大量见报。在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过程中,笔者一直以小学生的好奇心去学习新媒体表达技能,能熟练使用手机拍摄图片视频并现场编辑制作,娴熟运用H5、微信公众号传 播新闻。个人公众号《山水柳州》因唯美的图文推送、轻松活泼的个性表达和正能量放送,拥有总量可观的粉丝,曾获得柳州市宣传部的表彰和奖励。

这次在融水杆洞灾区,笔者无论是在大雨滂沱的洪灾现场,还是在突破穿越塌方突围的途中,全部使用手机拍摄视频和图片,并在朋友的帮助下自己出镜、自己现场播报、现场编辑视频配文,形成在有信号的前提下可供及时传播的移动传播成品。正因为如此,后方新媒体部编辑才能够快速制作融媒体新闻作品,及时向外界传播。

在手机拍摄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轻装上阵现场制作和现场传播,已成融媒体的决胜之道。这次采访中,笔者带去的相机和纸笔因为雨势太大,没有掏出来使用过——其实,用手机全程做图文和视频记录,早已成为笔者作为老媒体人的新习惯。

往外突围时,笔者把车辆和行装全部留在苗族老乡家,只背着一个苗族大婶在我突围前的深夜专门缝补好的轻便小包,带着两台手机(其中一台在翻越大花孖路段的大塌方时掉入泥泞中死机)和两块专门为此次采访充满电的大容量充电宝历尽艰险出山的。实战证明,这一次在山里面采访和突围,没有这两块充电宝,就没办法记录采访和现场编辑制作采访素材

猜你喜欢

突围失联灾情
火星突然失联,成了“孤独星球”
找回和失联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堵车“突围”记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手机“失联”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上微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