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传播新技术 做好网络新宣传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评论、网络专题作品述评

2019-01-09王君玲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受众

□ 文/王君玲 徐 璐

内容提要 作者分析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类获奖作品,认为作品在内容上秉持正确价值导向、聚焦国计民生重大议题,并以网络新媒体的新兴技术和手段呈现和传播,既提升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效果,也契合了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信息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16件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类作品获奖。总体来看,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类获奖作品在内容上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聚焦国计民生重大议题,技术综合运用衔接自然、切入角度新鲜贴切、报道内容内涵丰富、版面设计鲜明美观,既提升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效果,也契合了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信息需求。

一、选题着眼大局,坚持正确导向

从宏观环境上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网民规模持续扩大,提升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力和宣传影响力成为新闻事业在新环境下的工作重心。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必须肩负社会责任、坚守价值导向、提升新闻传播力。重要性和显著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作品的选题要注意新闻事件中的大事、要事,把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作为选题首要标准之一。而在信息爆炸、网络空间舆论复杂的局面下,新闻作品选题更是关乎主流媒体能否在网络空间有效发声并产生影响的第一道关口。作为网络空间中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网络评论和网络专题这两类作品,需要在报道布局中凸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点工作,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握正确导向,作出正确引领。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对我国国计民生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专题获奖作品《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展示了学习、践行十九大精神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不仅有专家深度解读原创文章和党的十九大代表真实心声,还通过名家解读、指尖点读、视说、图解等多样化的板块形式,将十九大的内容和精神较为全面地展示出来,使十九大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十九大的精神传入千家万户。网络专题三等奖作品《56个民族儿女寄语十九大》通过“亲切的关怀记心上”“心里的话儿对党说”“我们都出彩,祖国更精彩”等6个专题共57集微视频,以普通人的普通话语,集中表达了56个民族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展现了各民族和谐共处、互融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样的作品不仅将十九大和民族团结等重大议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还以一种更亲切、更年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 《初心》之梁家河篇截屏。

还有网络专题获奖作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详细阐释。这种阐释充分依托互联网新技术的传播特点,小切口、大主题、新技术三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传播效果。微视频的传播契合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点,并且因为较快的节奏和生动的画面而深受年轻人喜爱。网络专题一等奖作品系列微视频《初心》就是这样一组优秀作品。从梁家河篇、正定篇、宁德篇三个部分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历史渊源。该作品用独家挖掘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讲述贴近史实、感染观众,用符合网络传播规律和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方式展示了我国领导人艰苦奋斗、施政为民的“初心”。网络专题三等奖作品《喜讯捎给总书记——回访习近平看望慰问过的家庭》则记录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看望慰问过的19个普通家庭在五年中的变化和成就,既鲜活又务实地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普通家庭走向小康、实现中国梦的真实路径,与《初心》有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网络专题作品还有三等奖作品《人民的名义》,该作品用系列连环画的形式描画了基层党员、党组织的感人故事。

脱贫攻坚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具体举措。“精准扶贫”自开展以来,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重要影响。“下庄似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走得头又昏。”修建通村硬化公路,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网络专题一等奖作品《绝壁上的“天路”》发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四周年的关键节点,从历程、影像、信念、故事、点评、回响六个专题,讲述了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从1997年到2004年修好机耕道、2015年修好碎石路、2017年修好硬化路的艰苦卓绝的修路历程。扶贫先扶智,该专题描绘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等不靠、内生动力;咬定精准、战天斗地;同舟共济、众志成城;锲而不舍、无惧无畏”的“下庄精神”,为社会大众展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脱贫之路。

“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的,因此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就不再是事关这一个村庄的“小事”,而成为扶贫攻坚工作的旗帜与标杆。网络专题二等奖获奖作品《十八洞的19张笑脸》以“笑脸”作为形象符号,表达了脱贫之后村民收获的喜悦。该作品从19张笑脸映射19个脱贫故事,实际上强调了教育救助、社会帮扶、产业脱贫、就业创业等多种扶贫途径,具有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意义。还有网络评论三等奖作品《“一口水也没喝上”的扶贫问题出在哪儿?》,也同样关注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活泼、形象的网络化表达,批评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作风。

二、紧抓社会热点,聚焦网络舆情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是新闻舆论反哺社会的典型代表。有人看、有人读、有人用,才有传播效果,新闻作品才能体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这就要求新闻作品能够符合新型内容生产的标准、满足民众对信息的新需求。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舆情的发展更迅速、更多变、更碎片化。网络评论作品要适应网络传播中病毒式扩散、个性化阅读的特点,把握复杂多元的传播环境,及时“激浊扬清”,积极传播正能量。具体表现在第一时间跟进有价值的新兴议题,短时间内发表抓住矛盾痛点的高质量作品,以“接地气”“草根化”的话语体系贴近广大民众。

在舆论和宣传周期被压缩的新环境下,网络评论更需要敏感捕捉社会热点,并及时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作品传递出去。网络评论一等奖作品《极恶!拿慰安妇头像做表情包,良心何在!》面对网络上出现的个别网友无底线消费慰安妇形象的现象,半天之内即撰写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网络评论。作者一开始便指出“把自己使用表情包的快乐建立在慰安妇的痛苦之上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极恶”的鲜明观点,重点强调了事件本质是底线问题:“总有一些底线不可触碰,总有一些事情不该冒犯”。通过批评这种“对他人苦难毫无共情、对社会伦理缺乏认知”的表现,警醒大众“公开的恶行每次招摇过市,都是在动摇社会共有的道德基础”。该作品文风犀利、自成一格,对表情包现象的综合解读和层层递进的评论结构,都彰显了作者对于网络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日常积累。而只有体察网络舆情特点,解构网络现象背后的深刻机制,才能使网络评论剑指要害,真正使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 决。

网络评论二等奖作品《于欢案直播,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舆论民意的需求和依法治国的进步角度,高屋建瓴,进一步阐明坚持依法办案、坚持司法独立与回应社会舆论呼声之间的平衡。对于“于欢案”这类舆情复杂、敏感的法律案件,作者提供了思考法律与舆论相互影响、法律与民生相辅相成的关键问题的切入角度,既是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有力注脚,又在客观地看待热点问题方面做了有力的舆论引导。

三、善用新型技术,注重多样表达

信息爆炸时代的网络传播中,受众转变为用户,不但其信息接触和接受的主动性增强,而且用户也能够随时参与到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而成为传播者。传播者和用户的关系趋于平等,而且传受双方的界限也趋于模糊,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由上而下垂直传播,而是置于互联网这同一平台的互动传播。同时由于接触网络传播的门槛低,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新社群广泛形成,这就要求主流媒体传播者在生产制作新闻作品时,要考虑到受众特点和使用习惯。新闻作品的多元表达,既体现在表达内容适合各类人群、价值取向多元共生,也体现在作品呈现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多样化。相对于传统媒体作品较为明确的目标受众,大多数网络作品更贴近广泛的受众人群。而要做到真正贴近受众,需要作品的通俗化、具象化和多样 化。

网络专题《绝壁上的“天路”》利用村民朴实而深刻的话语、崎岖险厄的绝壁影像等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素材,重点刻画了下庄人为村庄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不惜付出生命代价、一代代人凿壁修路的感人奋斗故事。该专题作品在保有新闻专业性的基础上使受众更接近原始素材,作品传达效果更深入人心。同时, H5、深度报道、视频、高清图片、VR全景、原声再现、手绘漫画等全媒体形式适应了网络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为不同群体、不同喜好的受众提供了特色鲜明、易于传播的内容;而多角度地描绘人与自然的融合与抗争,既客观全面地展现新闻事实,也使得受众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寻求相应信息。

网络专题三等奖作品《系列创意微视频〈我们的自信〉》通过《人间正道》《真理永恒》《天下归心》《中华之魂》系列微视频,用生动的场景、磅礴的气势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道路自信篇——《人间正道》中,微视频将实地拍摄与特效技术相融合“一镜到底”,以受众的第一视角“走过”中国共产党96年来的每一个重要地点: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长征的雪山草地走向新中国的成立,从“小平小道”走向深圳的崛起,从香港澳门回归走向一带一路……视频内容精美、意蕴深刻、现场感强,带给受众对历史事实更真实、具体的感受,拉近了受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这个宏大议题的距离,使原本宏大、抽象的主题变得真实可见、触手可及、感同身 受。

网络传播语境下,贴近不同受众的应有之义还体现在互动中提升传播效果。网络专题二等奖作品《高考四十年,有努力就有远方》通过原创短视频、海报、H5小游戏、手绘长图等作品讲述高考恢复40年以来高考学子的人生故事,阐释一代代中国青年的梦想、坚守和挑战,最终达到勉励青年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正确导向。在H5小游戏《这是一份神秘的高考试卷》中,受众在自主选择考试省份、年份和类别后作答生成特殊试卷,作答过程中H5逼真还原了“距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的语音等高考记忆中的典型意象。手绘长图《一图看尽高考四十年》则回顾了四十年来关于高考的重要政策规定,展现了高考制度、本科教育、大学生就业的时代变化。这些个性化作品以互动性、趣味性的特点和纪念青春的共情心理,激发了受众的广泛参与和传播。

网络评论和网络专题是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是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传播的新领域。好的网络评论和网络专题作品,必须将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与认知新媒体、善用新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