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小额贷款运行模式创新思考

2019-01-08刘宝磊

农业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额贷款借贷管控

◎刘宝磊

一、传统金融扶贫困境分析

从1986年开始,我国就开始进行扶贫工作,发放一些贴息贷款来进行扶贫,到2018年,我国国务院对扶贫贴息等体质进行改革,在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扶贫小额贷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扶贫小额贷款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存在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扶贫的理念由原来的普遍惠及式的福利转变到有针对性的目标瞄准。且根据大量调查发现,很多扶贫工作所瞄准的目标存在很大的误差,最贫困的人们没有收益,而受益的往往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政府和一些并补贫穷的人们,出现一种非贫困人员占据扶贫资金的现象。在扶贫实践中,很多贫困人员被排除在外,使一些地区的扶贫工作目标出现严重错误,从而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贫富差距。

从政府方面来看,扶贫的识别方法和机制不够完善。我国的扶贫工作的识别对象没有细化,只是针对某一区域进行。相应的识别方法也不合理,即针对抽样调查的贫困数逐级向下,识别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从而导致部分地区的贫困户存在弄虚作假的状况,一些人攀关系、利用人情等抢占扶贫资金,使扶贫资金不能真正实现其作用。

以贫困户的角度来看,由于存在一些信用缺失的问题,使贷款环境进一步恶化。很多贫困人员甚至基层干部对扶贫小额贷款的理解不正确,认为这种贷款是对贫困人员对救助所以无需偿还,致使部分贫困人员只想等待扶贫资金的救助而借完贷款不进行偿还。在一些非常贫困且条件恶劣的地区更是无法收回贷款,造成扶贫资金成本损失,也没用真正达到扶贫的效果,相关数据表明,在1987年到1990年,扶贫贷款发放了近13亿,而收回的却只有2亿左右,直到2014年,相关数据显示其中不良贷款的比率高达近40%。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目标是盈利和安全的商业准则,这与金融扶贫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借贷人与相关企业之间存在一些信息差异,导致一些道德的风险,一些贫困人员的违约的风险几率也会因生产的自然环境以及借贷人的自身安全风险而提高。所以一些借贷机构在面对这些贫困人员和非贫困人员时,更愿意将贷款借贷给偿还能力更强的非贫困人员,而且扶贫的资金数额不高,扶贫激励不足等多方面因素,致使扶贫资金的没有实现其真正的意义。

而是贷款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的问题。我国的扶贫体系贷款在2008年开始进行体制改革,通过一些银行或者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来发放小额贷款进行一些扶贫工作。根据孟加拉小组贷款的经验,通过一些当前社会上存在广泛的社会资本以及实施一定的措施来监督扶贫小额贷款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一些由于信息不正确所导致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减免。然而像一些贫困农户的收入还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如果发生一些像旱涝、蝗虫灾害等自然灾害时,他们的收入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借贷小额贷款的问题,甚至会导致他们无法偿还贷款,这些风险也致使他们不敢轻易进入贷款市场。同样,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也使一些进入机构不敢轻易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将贷款利率提高或者提高一些贷款的条件,从而使小额贷款的扶贫意义全无。

所以说,要真正做到进入扶贫,首先要将贫困户精确且准确的识别出来,进行扶持的目标对象要具有一定的偿还能力,且需要资金救助的人员,这些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贷款来得到发展,收入得到增加,最终脱离贫困。其次,对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并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使传统扶贫工作中存在约束和低效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小额贷款扶贫运行模式分析

传统经济学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容易出现发展困境,导致发展的恶性循环。事实上,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的极度匮乏。我国经济问题的本质上是贫困地区大量的经济需求与资金匮乏的矛盾。传统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并不足以解决该矛盾。贫困人口急需银行贷款,但是其缺乏银行贷款所需的各种条件,例如信用记录、抵押物产、风险承受能力等。与银行正规贷款相比,小额贷款风险更高,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因此,贫困地区小额贷款继续一套有效的运行模式。

1.小额贷款现状与模式分析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小额贷款均呈向上发展趋势。分析小额贷款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推动小额贷款的健康发展。在研究其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需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总结出适合地区的相应发展理论,但是全球范围内的小额贷款产业总体发展方式、运营模式等表现出相同的特性。

全球小额贷款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村银行模式、个人贷款模式、小额组合贷款模式、混合型小额贷款模式。村银行模式指小额贷款以村落为单位的放贷模式。小额组合贷款模式是以组合形式进行资金放贷,组合成员有互相担保的职责。混合型模式则包含了上述三种贷款模式。

2.小额贷款风险管控分析

若想要实现小额贷款产业的高效率运行,这就要求小额贷款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借贷的同时要进行风险评估,实现风险与资金的有效管控。国际上有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实现小额贷款风险有效管控可以大大降低贷款的资金风险,许多研究人员也一直在进行小额贷款的相关研究。

国内小额扶贫贷款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政府主导小额扶贫贷款,第二阶段为政府引导市场发展的小额扶贫贷款,第三阶段即政府、市场相互依存共同主导的小额扶贫贷款。1996年我国正式开始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在当时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唯一放贷机构,贷款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支持。自2000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的小额扶贫贷款利率统一为3%,中央财政根据此利率确定扶贫贷款利息实现全面补贴,由正规金融机构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实现小额贷款业务。贷款资金以小额贷款和联保的方式进行发放。

三、创新扶贫小额贷款运行模式的思考

1.信贷创新系统理论的现行框架分析

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国家、政府、市场作为扶贫的主要力量,三者在扶贫任务中的优劣势都很明显。资金覆盖以及可持续性上,政府具有其他二者完全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其运用不够灵活。资源分配上,市场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是政府远远不及的,但是由于市场的盈利行为使得扶贫并不精准,为保障扶贫的高效率,市场需要政府与国家的介入干预。国家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扮演着自由人的角色,但是其对于扶贫形式认识不精准,导致其方法欠佳,需要政府的引导才能发挥其作用。三大扶贫主要力量需要相互支持补足,扬长避到,才能提升整个国家的扶贫效率。

2.精准扶贫机制协同管理扶贫资金

我国早已建立了精准扶贫的工作计划,旨在能使扶贫工作落实到更有需要的贫困户。通过改革扶贫资金的管理规则、完善扶贫金融支持机制可以有效保障扶贫资源不被浪费或挪作他用。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以保障社会各界可以参与监督扶贫工作。各项改革任务的有效完成是对小额贷款扶贫的重要保证。

3.扶贫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协同管控

针对农村贫困人口,我国构建了一系列风险管控规则:第一是贷前的贫困户信用评级规则,有效保障了资金安全。第二是金融服务与产业组织的有机结合以保障贷款过程中的资金安全。第三为资金设置保险规则、风险补偿等监督机制。各项风险管控规则不可分离管控,需要互相协作完成,实现风险管控。扶贫对象、精准扶贫策略、风险管理规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共同协作可有效完成扶贫任务,同时也保障了资金的安全。这样也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扶贫积极性,这也大大增加了扶贫资源,也确保了信贷资金可以更加有效的供给更有需要的贫困人口。最终帮助贫困人口脱离困境,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加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合作

早先,中共中央扶贫办联合中国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保障扶贫精准性。通过精准识别、精准贷款以及精准监管三大精准策略实现最大的扶贫力量,最大限度的满足贫困农户的贷款需要。通过案例分析不难发现,市场在金融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如果以市场为核心进行扶贫,可以有效的提高贷款效率与贷款精准度,大大增强扶贫效果,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市场力量进行扶贫,容易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市场失灵”的现象,所以需要政府与国家积极引导市场完成扶贫任务。建立精准扶贫与风险管理策略以减少资金风险势在必行。

四、结束语

小额贷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需要各类风险管控策略以降低贷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提高小额贷款中的资金效率。小额贷款在扶贫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借贷公司在借贷过程中需要保证公司的管理方法与借贷规则有效实施,减少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造成资金流失。定期分析小额贷款事业的发展前景,加强国际化视野,及时改变经营策略,避免资金风险。

猜你喜欢

小额贷款借贷管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民间借贷纠纷频发 诚信为本依法融资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加强小额贷款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探讨
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