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研究*

2019-01-08◎张

农业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消费

◎张 伟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面临巨大的调整,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模式是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各种原始的粗放型、野蛮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被淘汰,这也是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就目前而言,同样面临着整体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极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群体的消费能力,努力扩大农民群体的消费内在需求,成为当前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

一、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基本消费的关系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逐步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制经济发展中的壁垒。城乡一体化、城乡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实施逐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建设规模和标准的差异逐渐减小。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带动农民消费和农村经济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共生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的,主要应用于生物界,探究不同种属物质之间的关系[1]。随着相关研究成果的增多,共生理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现代社会中,共生主要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探索不同事物之间是否具有共生关系,要考虑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四个基本要素。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之间,拥有相同的政策制度环境、相同的经济环境和相同的作用主体,因而二者存在共生关系。基于共生理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对于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的转变,科学认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投保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同时,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必然会导致农村居民用于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经济支出增加,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

社会保障机制是国家对于社会资源与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项重要手段,国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缩小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地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我国的农村市场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总量依然巨大。但从当前的广大农村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来看,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农村消费的原动力无法启动,受历史因素和客观因素等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造成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居民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历史因素、政策因素,也有农村居民自身的因素。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出发,发挥农村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的联动效应,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引导,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基本消费的影响分析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居民医疗方面的支出和未来的养老负担,增强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总体消费能力。总体来看,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方面,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对当前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已经产生的深刻转变。当前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已经从原有的生活消费向体验消费转变,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对于电子产品、汽车等生活体验性产品的消费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当前不断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为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耐用品方面的消费提供了保障,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指向明显向层次比较高的体验型产品转移。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思想产生积极作用,当期消费观念逐渐向超前消费转变,特别是对于耐用性消费品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这也是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消费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方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方面的消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力度的加大,使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未来的收入充满信心,为自身消费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方面的消费。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的消费向现代电子产品、现代通讯设备以及现代交通工具消费[2]。二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在未来养老方面的困扰,降低了农村居民晚年生活保障的风险性,全面提升农民的消费信心,有效增强农民群体的消费倾向,从而促进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养老保险制度为老人发放的养老金,增强了他们的消费信心;而农村保障机制带来的政府补助为年轻人带来了预期的收入,也全面提升的他们的消费能力。

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基本消费中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有所提升,但从总体上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应进一步分析当前社会保障和农民基本消费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第一,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相关立法的保障。按照法治化建设国家的总体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上应该也是一种法律保障,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来维持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在法律框架下正常运行。但在现行的法律之中,缺少专门的涉及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且在社会保障条例中对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规定较少。立法保障的不足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权利的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参照依据和切实的保障。

第二,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缺口较大,且项目单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这也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体量较大的重要原因。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是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着农村社会保障的程度和范围。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各地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农村社会保障也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相对于地方经济基础较好的省份,资金充裕社保资金保证足额拨付到位,而对于经济基础较弱的省份,经常出现资金拨付的断层,并形成历史的欠账,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我国在社会保障项目上,还明显存在的城乡的产异化,城市居民所享受的保障项目远远多于农村居民,农村的社会保障重点体现在医疗、养老以及低收入和社会救助上,特别是低收入保障,因地方经济的差异,保障基数偏低,与现有的消费指数不匹配,可谓杯水车薪。

第三,农村居民收入放缓影响了收入预期和消费能力。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较,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明显放缓,直接影响了收入的预期和消费能力。一是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广大农村居民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必能很快适应农业产业调整的步伐,现有的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水平整体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农产品收入和打工收入,人均纯收入低且不稳定。同时现有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流通还面临诸多的困境,农民自身低于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农村居民在收入分配格局中处于末端劣势。虽然我国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但是从整体的效果来看,我国城乡之间固有的二元制经济结构还客观存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现有整体的产业分配格局仍然在向城市倾斜,农村依靠农业发展的总体局面并没有改变,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第三产业发展,失去了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四,国民经济资源的二次分配影响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的主要表现是国家税收收入的重新匹配,重点体现为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匹配上。我国在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匹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长期以来这种分配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一是农村基层财政的财税匮乏。农村基层财政作为当地社会保障资金的主体,承担着当地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但财税能力的薄弱无法为当地提供必要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这种供给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和福利的改善,其最终结果是农民的消费结构和能力受到影响。二是国家宏观供给的缺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覆盖面广,覆盖人口众多,是农村社会保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上,还有很多地方力度较弱,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让广大农村居民感到消费预期的压力大增,降低消费、增加储蓄成为农村居民的首选。

第五,消费市场环境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我国的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消费市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监管机制不健全的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我国的农村市场主要还是以集市贸易和小城镇为中心,管理相对松散、市场监管不到位心现象较为严重,也成为逃避市场监管的重灾区。虽然农村整体的消费市场体量较大,但消费质量并不高,而农村居民消费习惯又很难改变,因此农村消费市场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综合治理,积极打造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和商品流通的新型农村消费市场,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此外,农村市场的基础实施较差。虽然近几年广大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城市建设相比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的基础保障。一些基础应用设施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产品的使用,包括通讯、电力、交通、基础生活设施等方面,否则就是农村居民消费产品的限制和浪费。

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联动策略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的关系,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大力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日基本消费水平的同时,要始终突出以下核心:全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极大降低农村居民在医疗方面的开销和老年生活保障压力,从而有力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

(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明确政府主体责任,为二者联动提供保障

首先,按照建设法制化国家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立法。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的规定,考虑当前农村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农村社会保障的需求,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制定适应当前乃至今后农村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专门立法,并始终保证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整性。其次,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和实施。要严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发挥政府是社会保障的主体作用,动态调整农村社会保障在财政分配中的结构和比重,持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撑力度,保证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落实到位。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积极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融资渠道,使社会上更多的资金进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政府部门还要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监管,建立必要的管理和运营机构,强化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监管的格局,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

(二)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考虑到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农村社会保障对于其基础消费有较大影响,为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应包括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结合各地发展的差异,制定符合农民实际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做到应保尽保,只有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才能逐步提高其基本消费能力。在医疗保障方面,很多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力度,减少农民的医疗消费支出。在养老保险方面,农村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应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

丰富的资金来源和科学的资金管理是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除了政府主导和财政出资外,还应吸收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门要通过税费的减免,来扩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其次,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拨付和地方财政匹配的方式,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程监管,保证各项资金的安全到位、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应有作用。

(三)全方位整治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各种不利因素

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向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融合,鼓励农村居民开展农村农业经济组织的合作,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达到合理的消费预期,刺激农村消费。要严格整顿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依法依规开展综合治理,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要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总之,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描绘了美好的愿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加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真落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对于推进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升级有重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消费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新消费ABC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