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研究*

2019-01-08张新蕾

农业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素质

◎张新蕾

继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后,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农业农村农民走上了时代的新台阶。2018年作为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战略安排。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这对于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各项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价值分析

(一)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党的十八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使得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提升农民科技素养,能够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节奏,能够改变当前农民对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现状。同时,也是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续五年发布了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建设的重要部署。五年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了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五年以来的重大成就和丰富工作经验表明,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能够带动农业问题、农村问题以及农民自身问题的解决,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任何“三农”政策的实施和任务完成都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农民的科技素养,只有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村教育,提高就业技能,才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广西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吸收能力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实现了很大的提升,在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变革背景下,虽然我国逐年增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财政资金投入,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但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都处在一个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尤其是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落后的状况更加明显。即便每年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但是仍未改变当前农村小农经济的主导状态。落后的小农经济让农民具备了小农思维,因此缺乏了主动获取科技的主动性以及接受新鲜事物教育的主动性,无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对技术吸收的能力偏弱。

(二)缺乏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拉大,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这都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氛围。加上农村特殊的区域环境的限制,如交通落后,有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村,更是与外界隔绝,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过于单一并且获取的市场信息有效性过低,市场反应速度慢,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与农产品的供需发展趋势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误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民创收的效果。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影响。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传统政策的影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这种格局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全国超过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但只有将近20%的学校设在农村,这种长期以来农村弱势教育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农村文化普及、农村职业教育以及农村科技推广制度等所获得的国家财政及其政策支持相比城市来说存在质的差距。整体上形成了师资匮乏、经费短缺的现状,在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教育体系呈现的问题更加严重,影响了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

(四)农村教育体系与农民素养问题。农民自身素养不高是制约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内在因素,由于农村小农经济的环境以及农村教育体系的长期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在接受基本义务教育后,大约90%的数量进入社会,没有接受更层次的教育培养,仍然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养普遍偏低。同时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纳入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导致了农民掌握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素养不能够直接用来指导生产和开展经营。即便是对农民进行科技素养的宣传教育,但是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使得对于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和应用较差。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广西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农村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农民科技素质提升条件。在全面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背景下,要根据各省各地自身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实力,科学规划,改变当前农村单一落后的教育格局。首先,把普及农村学生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各地文化教育规划中,在稳步推进原则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的完成普及高中教育的工作任务;其次,推进农村多元化教育相结合的制度改革。公民教育平等性并不是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是具备选择教育的平等性,因此,结合各地农村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求,适时的把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纳入教育改革体系中来;最后,把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及更高阶段的教育结合起来,改变农村对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完善农村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后的选择性教育机制。

(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支撑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在落实振兴乡村战略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设中,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对社会的引导作用,为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科技氛围。首先,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多形式多渠道的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其次,鼓励有能力有发展有志向的社会人员到乡村和乡村企业挂职、兼职以及自主创业,在农民培训和再教育方面要尽快建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制度,努力提高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

(三)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激发社会力量,提高农民主动性。第一,创新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方式,拓展农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激发农民学习、运用、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农民转变闭塞的小农意识和小户思维,做好农民小户与大市场衔接的机制建设,在农民获取市场信息以及对接农业超市、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持。第二,汇聚全社会力量,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培训的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县市级别的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的服务能力,统筹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农村的合作机制,建立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和创新人才的农村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薄弱地区科普帮扶,统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脱贫是前提。在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做好各省科普帮贫的统筹规划,在统一安排领导下,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脱贫的标准,也不搞数字脱贫的形象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集中的支持和更加精细的工作,增强贫困农村农民科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感,切实提高贫困农户的发展能力,激发贫困农村农民内生动力,切实把科普扶智运用到扶贫工作中去,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持续扩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把科学种植引入贫困地区。同时加快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的建设步伐,促进产业发展和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龙头产业带头作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农村经营主体大部分以小规模散户为主,单打单干,无法集结优势力量。龙头企业在地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政府应该加大供给侧调整和财政供给力度,把有效的技术通过农龙企业来进行发放,集结小农户,提供多方面培训,让统产,统收,统销的理念切实惠及农户,通过龙头企业作用,带领农民举办技能大赛,让农民有意识的自觉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结合当地环境,发展美丽乡村,培育美丽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结语: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取决于农民自身科技素养的高低,没有农民素养的提高就会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各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要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及其相关的政策部署,加快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效率和质量。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素质
结构性土非线性压缩特征本构模型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