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保障首都70 载粮食行业登上新台阶

2019-01-08梅伟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粮油北京市粮食

文/梅伟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首都粮食流通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时期、走向改革开放的双轨制时期和跨入新世纪的深化改革时期。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首都粮食市场实现平稳运行,粮食储备充实合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粮食消费便捷丰富,粮食质量安全可靠,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谱写伟大祖国首都发展新篇章,创造首都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一、首都粮食行业历经沧桑70年,粮食流通体系发生着深刻变化

70 年来,首都粮食生产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都处于努力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中,集中打击市场投机行为,平抑粮价,稳定市场,统一和加强全国粮食管理,实施全国粮食大调运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功应对了粮食紧张局势,总体上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粮食需求。1953 年,北京市粮食产量极低,仅为12.5 万吨。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大幅增长,1979年 达 到172.8 万 吨,1993 年 达 到284.1 万吨。“八五”末期,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从注重产量增长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变。2003 年,市委、市政府明确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2014年,北京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结构、转方式,高耗能、高耗水传统农业被列入限制发展产业,粮食产量逐年降低,2018 年粮食产量降至34.1 万吨。

70 年来,首都粮食供给能力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降低,北京市粮食主销区的特征越发明显,90%以上的粮食需要从外省调入。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市年征购贸易粮从1953 年的22.4 万吨增加到1979 年的27.8 万吨,粮食还处于短缺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生产的稳步提升,粮食流通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外调入及进口粮的有效调节,粮食供给充足,2018 年粮食供给量已经达到623.9 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27 倍。

70 年来,首都粮食流通产业发着深刻变化。近几年来,依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北京市粮食产业加速升级。在北京市粮食行业政企分开前,粮食系统共有职工7.1 万人,全系统共有粮食储存点243 个,有粮油、食品和饲料加工企业145 个,277 个粮管所,1300 多家粮店,全系统共有固定资产净值20 多亿元。1999 年,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4 年、2011 年,京粮集团与9 个区县的粮油企业合并重组。2017 年,首农集团、京粮集团和二商集团正式实施联合重组。实现了企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截至2018 年底,北京市重点涉粮企业达到300 家,全年采购粮油515.7万吨、加工生产成品粮97.7 万吨,销售及转化粮油500.8 万吨,有效保障产品供给,稳定了市场价格。

首都粮食行业历经社会变革、机构变革、体制机制变革,作为为首都人民服务的重要行业,首都粮食人始终把丰富首都市民的米袋子、油瓶子放在心里,始终把保障首都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近年来,首都粮食行业在保障供应、应对非典、力保奥运、应急供给、重大活动保障等重点工作中都出色完成了任务,进一步扛稳首都粮食安全责任,端稳首都2000 余万人的饭碗。

二、首都粮食安全保障70 年,粮食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首都粮食工作始终坚持以“保供稳价”为中心,着力在储备粮管理、粮食产销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抓落实,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夯实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北京市储备粮管理体系规范运行28 年,成为保障首都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1991 年,北京市建立地方粮油储备。1999 年,建立市储备粮实物垂直管理体系,逐步把储备粮向交通方便、储存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库点集并。2004年,受“非典”期间调控市场的启示,建立了成品粮储备。目前,北京市地方粮食储备和食用油储备规模分别达到全市城乡居民6 个月和60 天的正常消费量,成品粮储备可以满足首都市民10~15 天的正常消费量,粮食宜存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北京的产销合作机制是全国第一个建立的,抓住了保障首都粮食安全的源头。与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产销合作不断深化,外埠粮源基地进一步拓展。截至2018 年末,北京市国有企业通过自建、控股合作、租赁等方式在主产区建立外埠粮源基地,一手粮源年可掌控量超过300 万吨,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北京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加快了向智能化迈进的步伐。近10 年来,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总仓容由418.6 万吨增长到580.9 万吨,有效仓容(完好仓容)415.1 万吨增长到562.5 万吨,油罐总容量14.8 万吨增长到23.5 万吨。三项指标涨幅均在35%以上。

以《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为核心的粮食应急体系,切实提高了北京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以市区二级储备为基础,174 家监测网点、26 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875个应急投放网点为支撑,切实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同时,确定市级应急加工企业26 家,其中面粉应急加工企业8 家,日处理小麦能力约11330 吨;大米应急加工企业14 家,日处理水稻能力约为8760 吨;食用油应急加工企业4 家,日精炼原油5340 吨。

三、行业服务百姓70 年,粮食流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70 年来首都市民的粮食消费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日常生活中的粮票消失了,粮食消费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购统销,1953年,居民每月人均定量为27.86 市斤,改革开放以后,粮食消费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至2016 年达到顶峰,全年粮食消费总量535.8 万吨,口粮消费量361.3 万吨。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不断优化、人口疏解等原因,北京市粮食消费呈现稳中趋降态势,至2018 年,全市粮食消费总量461.2万吨,口粮消费量 341.8 万吨。口粮消费比顶峰时期(2016 年)下降了5%。人均口粮消费由2005 年的每人每月26.8 市斤,下降到2018年的每人每月25.2 市斤。

粮食消费品质不断提升。为满足市民不断提高的粮食需求,北京市实施粮油品牌培育行动,培育了一批消费者认可度高、具备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推出一批“营养高、质量优、价值大、效益好”的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引进国内外优质“好粮油”产品,丰富首都粮油市场中高端、特色化供给。

粮食行业主食产业化有序推进。开展了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推广“生产基地+主食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模式,保护并挖掘具有首都特色的传统主食产品,鼓励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支持连锁便利店搭载主食产品,粮食便民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首都百姓粮食消费更加便捷、品种更加丰富。

粮食质量安全可靠。北京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粮食质量检验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标准,加强储备粮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了优质粮油品质测评体系和抽检不达标产品退出制度,推动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防止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强化粮食流通执法督查,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利用“12325”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打造“人防”“技防”“法防”“群防”四防一体的粮食流通监管立体框架。

猜你喜欢

粮油北京市粮食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珍惜粮食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