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放历程的初步回顾与探索

2019-01-08白美清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粮食

文/ 白美清

我有幸参加了新中国70 年来整个粮食工作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世瞩目的历史进程。现在虽已达垂暮之年,但仍然十分关心和热爱粮食工作,现就这段改革开放历史作一些初步的回顾和探讨,以供参考。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粮食改革的起步与展开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集中全力搞好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之际,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解决农业、粮食问题的新部署。

(一)在农业、粮食生产方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的指导方针,在20 世纪80 年代,先后发出了5 个中央一号文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包产到户等经验,并推广四川广汉向阳乡撤社建乡的经验,经人大通过在全国取消人民公社体制,让农民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并长期不变,从而使广大农村出现了“八方归农”“合力支农”的新气象。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热情高涨,掀起了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施肥料、推广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杂交新品种,形成了农业和粮食增产的新高潮。与此同时,国务院又决定实施开发东北三省和黄淮海两大主产区为重点的区域开发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粮食生产的发展。到1984 年,全国粮食产量从1978 年的3 亿吨增长到4 亿吨,以后连上新台阶,2010 年突破5.5 亿吨,2012 年超过6 亿吨,到2018 年达到6.6 亿吨的水平。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 年的粮食总产3 亿吨相比,增产1 倍多。结束了中国粮食食不果腹的历史,稳定了全国大局。

(二)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坚决取消实行三十年之久的统购统销、计划经济框架下的粮食流通旧体制,与此同时要把中国粮食流通改革与国际粮食市场化、现代化对接,吸收世界粮食业先进经验,并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粮情的实际结合,建设起一整套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粮食安全保障新体系,以取代统购统销时运行的粮食安全旧体系。因此,从这一高起点出发,要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有长远战略,系统设计,不搞形象工程,不搞低标准。新的体系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配套进行、高效运转、逐步完善。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吃饭工程,要管得住、管得好。因此,这项改革系统工程,指导思想明确,起点高、要求严。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个显著特点是:粮食是一个大行业,改革从起步开始,就要把国内市场化改革同国际粮食市场化、现代化相衔接,把对内深化改革与对外扩大开放同步紧密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形成大改革、大开放、大创新、大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粮食安全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

当时,粮食系统的干部在统购统销的长期束缚下,在“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长期影响下,求稳怕乱,思想不够解放,行动不太积极,左顾左盼,怕再翻烧饼。正是在这关键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粮改,要把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使粮食的国内市场化和国际市场化相衔接。粮食系统各级干部因此思想上受到极大的启发,工作上积极性、创造性高涨,全行业行动起来,对外积极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几年内每年进口粮食1300 万吨至1500 万吨的计划,对内积极开放议价粮市场,恢复粮食集市贸易。这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使粮食生产越来越好。到1984 年,粮食生产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 年的3 亿吨上升到4 亿吨,粮食获得大丰收,库存日益增加,日子越来越好过。此后,中央1985 年1 号文件宣布,从当年起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改为合同定购。到1993 年2 月15 日,国务院发布文件宣布“积极稳步放开价格和经营”。同年3 月正式宣布取消凭粮本粮票供应粮食的办法,改为市场调节,实行了30 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至此结束,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开了重要一步。

二、把握机遇,展开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配套建设

从1978 年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到20 世纪初这一阶段,全国粮食系统抓住机遇,利用改革开放之机,认真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了高效适用的防风险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点的维护全民粮食安全的经济实体,发展成为国之重器。

——建立起符合粮食流通规律的粮食物流运转市场体系。我们彻底改组了“统购统销时期”按行政区域组织调拨、供应的办法,建立了以国家粮食期货交易所、国家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各级粮食现货交易市场、多种类型的集市贸易为支柱,超市、零售商店、商贩为基础的全国的市场体系。从期货到现货、从批发到零售、从企业经营到经纪人经营,应有尽有。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总量平衡,适量储备,掌握批发,放开零售”,多渠道、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益搞活粮食流通。当时上市的郑交所、大商所、上交所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由粮食部门发起创建的,现在已进入世界几大交易所的行列。经过无数次探索创新,粮食人用行动谱写出动人的创业史,目前我们实施的“放心粮油”和“中国好粮油”全产业链已覆盖整个城乡。

——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储备体系。1990 年10 月,国务院批准,我国建立了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企业储备、农民储备)为基础的三级储备体系。同时相继建立粮食安全的省长负责制和地方首长负责制作保证,成为国家对粮食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不仅规模大,数量居世界首位;而且在生态保粮、轮换更新、建立智能粮库等方面均有创造,正在向生态保粮、与互联网联系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并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引进世界银行贷款改善我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1993 年至2003 年)。这是我国粮食系统利用外资建设的第一个大项目,也是世行成立以来世界上贷款资助粮食上的最大项目,总投资达82 亿元(其中世行贷款4.9 亿美金,当时折合人民币40.67 亿元)。更重要的是,世行集中了一批优秀专家,帮助设计、规划建设中国的粮食物流体系。包括从仓库到全国的四大散粮流通走廊、沿海沿江的骨干码头,以及人才培育、信息开发等一系列粮食流通的硬件、软件,为中国粮食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打下了宝贵的基础,使其提升到崭新的水平。这些成果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利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增发国债之机,大规模建设国家储备库(1998 年至2003 年)。经国务院批准,分三次累计投入343亿元资金,共安排建设仓库1100多个,新增仓容1000 多亿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仓容最多、采用现代化技术最广泛的一次粮食流通体系的宏伟建设,它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工程相配合,为我国粮食物流设施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此后,国家又支持粮食系统继续进行仓库建设填平补齐、升级换代等工作,到2018 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 年增长31.9%,这在世界上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粮食安全和企业发展上,采取全过程产业链的组合方式,从收购、交换、储存、消费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使粮食安全的责任贯穿到各个环节,环环扣紧;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联合,形成大粮库、大企业、大集团。总体上看,粮食安全做到每个环节有人管,落实在个人、班组、企业、全员行动保安全、促联合,起到良好作用,确保粮食的安全性。

——在粮食经营上采取放开搞活的措施。在企业流动、资金流转、人才流通等方面,采取开放、开明的政策,打开国门,请进来,走出去,互利互惠,包容性增长。倡导粮食流通多渠道、少环节、降成本、增效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把市场做大、做活,效益做好。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凭实绩说话,凭本事赚钱。既不搞“国进民退”,也不搞“民进国退”。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粮食产业化体系,现在入统的粮食企业已达2.3万户,2018 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 万亿元,涌现出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在市场风浪中成长壮大。既有中国跨国公司走出去,也有跨国公司走进来,世界500 强企业中,已有不少中国大企业;世界的A、B、C、D 等跨国粮食公司也都进入了中国市场。中国的粮食大市场,是面向世界、各自发挥所长,造福于当地、贡献于世界的。

三、立足于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掌握中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中国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成为新时代国际经济改革的开创者之一。比有的国家早一点,也比有的国家晚一点。比如,当时在亚洲有“四小龙”的腾飞,还有欧洲、美洲、拉美一些国家走得快一些。1984 年前后中国经济经三年调整,迈入“六五”计划建设之时,我国的改革者们从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进而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当时议论的主题是中国必须参加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大改革、大开放、大创新,走振兴中国经济之路。为此,国务院抓紧成立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工作小组,积极展开工作。经过15年漫长而艰巨的谈判, 2001 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WTO)第143个成员。加入世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全面参加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时期。

从我国的总体形势看,入世最大的成果是带来经济的腾飞和总体国力的增强,这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加入世贸后,进入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大改革、大开放、大创新的浪潮之中。我们抓住了这个战略机遇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本世纪中的经济腾飞,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卧薪尝胆、奋力拼搏的结果。

从我国粮食行业看,入世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腾飞。目前我国已成为粮食进出口总额居世界首位的贸易大国。粮食进口逐年上升。从2001 年起,粮食进口由1950.4 万吨(其中:谷物344.3 万吨,大豆1393.9 万吨),到2017 年上升到13061.5 万吨(其中谷物2559 万吨,大豆9552.6 万吨)。而同期粮食出口由2001 年的991.2 万吨,减少到2017 年的288 万吨。这样,中国粮食净进口已超亿吨。目前中国人口已达近14 亿人,这样一个粮食消费水平,在世界上也属相当高的。每年要上亿吨的进口来补充、调剂,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可变因素。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世界粮食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要时刻记住: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粮情,就是人多地少、粮食资源不足,这是我国的短板。我国人均只有一亩地,水资源也缺乏,是大国中人均占有量最少的国家。我们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今后在我国粮食改革中,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并可能向偏紧方向发展。国内再增产相当难,增加进口也有风险。目前“三农”已成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而粮食生产更是难点与短板。涉及粮田、粮种、粮农、粮企、粮技等的许多重大课题,都有待落实,有待破解。需要我们发扬改革开放初期那股干劲、那种精神、那样作风,下苦功夫、真功夫、硬功夫,攻坚克难。这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考验。

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历代都是第一位的大难题。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我们的结论是: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资源性、战略性、公共性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和永恒主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学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等指示,是今后粮食工作的指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重视,千方百计地贯彻执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确保全民的粮食安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多次灾害和突发事件等的严峻考验,如1991年淮河水灾、1993 年粮价波动、1998 年的长江洪水、2003“非典”的袭击、亚洲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2008 年世界粮食危机等,但我国粮食供应始终 “稳坐钓鱼台”,从未发生大的问题。实践证明粮食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堪称是粮食工作的黄金时期。

我和一些“老粮食”交谈,大家认为:当前粮食工作总体是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但近期还有两个问题需加以重视和解决:一是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问题;二是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对外发展的新局面的协调问题。建议国家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协调,把工作做得更好。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后,中国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入新的征程,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世界发展的新科技、新经验同中国国情粮情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我们的战略目标。

四、中国粮食人:心中永远装着亿万百姓的饭碗,行动时刻捍卫国家的粮食安全

心中永远装着亿万百姓的饭碗,行动时刻捍卫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是中国粮食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粮食系统优良传统的集中表现,是粮食行业的软实力精髓所在,是我们粮食行业的立业之本、传家之宝。

回顾改革中的艰难岁月,大家经历了不少险滩恶浪,承担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但中国粮食人都能舍身忘己,团结一心,坚决克服。我几十年来印象最深、铭记在心、感动肺腑的一件事,就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全行业改革重组,下岗分流。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按行政区划组织粮食购销,每个乡镇都设站设点,专门负责购销,直接到户。城市每万人设一个粮店,平价供应。那时全国粮食行业垂直管理,经费财政包干,吃大锅饭、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突出。全国粮食系统号称四百多万大军。当时,国务院领导下决心把粮食行业列入重点整改行业之一。在2002 年统计,下岗分流、另谋职业者有220 万人以上,有的一家几口均在分流另谋职业之列。改革重组之后,形成今天购销市场化的网络布局,全系统只留下100 多万人。这是全国粮食系统经历大改革中的阵痛。全系统下岗职工以大局为重,有的另谋职业,有的开始新的创业,历经艰辛渡过这次难关。作为老粮食,当时我深受感动而掉泪。

从总体上讲,中国粮食队伍是一支好队伍,受党的多年哺育,是能够担当重任的。全国已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单位,进入世界500 强的大公司行列,产生了许多先进模范、跨国大公司、大企业家等。行业中涌现出自称为“粮食迷”“粮痴”的工作者,埋头苦干,事事为老百姓的饭碗着想,抢险救灾冲锋在前,堪称粮食行业的模范。

当前粮食工作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各类矛盾交错,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发挥粮食系统的优良传统,并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增强企业软实力,抓队伍,聚人心。聚人心,首先要净化人的灵魂,净化行业和企业之风。要以“天下粮食是一家”“天下粮食为大家”的精神,武装粮食人的思想。粮食行业上上下下,要恪守“遵法、厚德、尚智、为民”的行业精神,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就会出名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屹立于东方的百年老店、跨国公司。中国的粮食行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又是常青产业、朝阳产业,是实体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是大有希望、大有活力、大有用武之地的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粮食生产、消费的世界大国的广阔天地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领军企业、领军人才和先进个人、先进单位,为粮食事业开辟出新天地,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十八连丰!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白俄罗斯收获750万吨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