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风筝的人》成长主题的动态性格发展

2019-01-07钱珏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同一性成长小说追风筝的人

钱珏

摘    要: 动态性格发展是成长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以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为视角,对胡赛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动态性格发展进行研究,发现阿米尔的童年、少年和成年的性格发展是一个逐渐摆脱人性弱点、克服内心恐惧、挑战恐怖势力威胁、最终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 阿米尔    成长小说    动态性格发展    同一性

2003年出版的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此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主人公阿米尔(Amir)是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小说讲述了阿米尔在阿富汗的童年往事和成年以后对儿时在阿富汗犯下的过错进行自我救赎的成长故事。故事的时间跨度约有三十年,从阿富汗君主制的结束直至塔利班政权瓦解。

作家胡赛尼注重对阿米尔的心理刻画,充分探索了阿米尔从儿时到成年曲折的心路历程和动态性格发展变化。阿米尔在经历了儿时的嫉妒、少年时的背叛和成年时的顿悟后,终于鼓起勇气回到阿富汗,踏上了自我救赎的成长之旅。在三十多年的人生中,阿米尔历经了多次动态性格发展和严重的同一性危机。幸运的是,阿米尔在朋友拉辛汗(Rahim)的正面引导下,在妻子索拉雅(Soraya)的不断鼓励下,以好友哈桑(Hassan)为镜,正视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在追寻之旅中经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考验,终于获得了自我同一性。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故事,其童年、少年和成年的性格发展是一个逐渐摆脱人性弱点、克服内心恐惧、挑战极权主义威胁、最终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动态过程。

1.童年时期的阿米尔:自卑、胆怯、冷漠、嫉妒

埃里克森认为童年期的主要矛盾冲突是勤奋与自卑的冲突。由于童年时期的阿米尔未能成功地解决这一危机,自然产生了自卑感,对成为对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了信心。这种自卑注定了他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消极的同一性。阿米尔在童年时期表现出来的自卑、胆怯、冷漠、嫉妒的性格特征跟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

童年时期的孩子“深刻、专一地认同自己的父母。对他而言,父母大多数时候显得强大、美丽”(Erikson,115)。在阿米尔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高大、正直、勇敢。因而,他非常希望成为像父亲那样的男子汉。不幸的是,父亲只给阿米尔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却没有给予他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足够关爱和帮助。阿米尔的母亲死于难产,父亲怪罪于他。阿米尔曾因为自己的出生夺走了父亲深爱的妻子的生命而感到愧疚,也因为自己身体羸弱,不能像父亲小时候那样热爱运动而在父亲面前自惭形秽,更因为自己没能成为父亲期望的男子汉而感到胆怯、自卑。

阿米尔从小体质欠佳,不善运动,但爱好写作。可是,按照父亲的标准,生个喜欢写作的儿子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在父亲的眼里,真正的男孩应该像父亲小时候那样从事各种体育运动,受欺负时勇敢反击,别人有困难时主动伸手帮助。然而,没有运动天赋的阿米尔一直试图通过写作天赋赢得父亲的赞赏和关注。当阿米尔将写好的故事拿给父亲看时,父亲只是点点头,看着自己的儿子,却没有表现出任何阅读兴趣。“也许我在那儿站了不到一分钟,但时至今日,那依旧是我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分钟”(胡赛尼,18)。在冷漠的父亲面前,阿米尔没有勇气向他表露内心的想法和希望,微妙地说明了他性格中胆怯、自卑的一面。

父亲带阿米尔观看一年一度的比武大赛时,一个选手从马背上摔落下来后悲惨地死去了。阿米尔看完这一幕,一路上哭着回家。父亲在旁开车,沉默不语,对阿米尔这一懦弱表现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种表情让阿米尔失望,他无法得到父亲的关爱和同情。生活在母爱、父爱双双缺失的家庭中的阿米尔自然对其他人缺少同情和怜悯之心,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并在对待哈桑的态度和行为上得到极好验证。

哈桑是阿米尔的仆人,也是阿米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他照顾着阿米尔的日常生活,也是他最忠实、可靠的伙伴。同时,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也是父亲对哈桑青睐有加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哈桑还拥有许多童年阿米尔不具备的优点:正义、爱心和勇气。当阿米尔被别的孩子欺负的时候,哈桑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他;当阿米尔沮丧苦恼时,哈桑总在身边鼓励他、陪伴他;当比他们高大的阿塞夫(Assef)取笑阿米尔时,哈桑能够将恐惧隐藏在平静的声音中,壮起胆来用一块石头指着阿塞夫的眼睛保护阿米尔不受伤害。

虽然阿米尔也能感受到哈桑的各种优点,而且表面上阿米爾和哈桑是很好的伙伴,但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他一直没有将哈桑视为真正的朋友。他将哈桑的忠诚看作一个仆人对主人应尽的职责。更可怕的是,他对哈桑充满了嫉妒,嫉妒他能像一个男子汉那样赢得父亲的喜爱,嫉妒父亲对他有意无意的庇护,嫉妒他的勇敢和正义。在两个儿子面前,父亲更喜欢哈桑,也许是因为哈桑身上有父亲正直、勇敢的影子。与此同时,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缩小、排斥阿米尔的存在和优点。童年时期的阿米尔还不知道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当他感受到父亲对仆人的爱超过对自己儿子的爱时,他不能理解原因,所以阿米尔对哈桑的嫉妒再次升级,并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在自卑、胆怯、冷漠和嫉妒的笼罩下,长期生活在父母关爱缺失的环境中,终日郁郁寡欢。

2.青少年时期的阿米尔:自私、懦弱、逃避、背叛

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的冲突是青少年时期最大的矛盾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化解,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无归属感、为人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埃里克森认为“在社会丛林中的个体要是缺少同一性,就没有活着的感觉”(Erikson,130)。阿米尔在青少年期未能成功解决这一危机,经历了同一性混乱和同一性危机,表现出了自私、懦弱、逃避和背叛的性格特征。

“阿米尔生性懦弱,缺少阳刚之气,期望能通过赢得风筝大赛,得到父亲的宠爱”(尚必武,刘爱萍, 6)。1975年的冬季风筝大赛成了阿米尔和哈桑友谊的转折点,也是阿米尔动态性格转变的转折点。“我不知道其他家伙斗风筝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在人前吹嘘吧。但于我而言,这是唯一的机会,让我可以成为一个被瞩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胡赛尼,36)。哈桑在追风筝的过程中拒绝了阿塞夫的交易,下定决心保护这只风筝,哪怕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代价。这时,藏在小巷尽头的阿米尔听到了哈桑和阿塞夫的谈话。自私、懦弱的阿米尔一方面惧怕阿塞夫的报复,另一方面极度渴望通过风筝赢得爸爸的爱,于是,他在墙后躲着、犹豫着。眼看着哈桑被阿塞夫凌辱,阿米尔最终还是选择了牺牲哈桑。“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胡赛尼,44)。自私、懦弱、逃避的性格导致阿米尔对忠诚的哈桑的无情背叛。这一背叛使他直接经历了长期的同一性混乱。

随后的日子里,阿米尔每天经受着负罪感的折磨。他不敢面对哈桑,害怕听到哈桑的声音。和阿米尔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桑善良、宽容的本性。尽管遭受了肉体的凌辱和精神的创伤,哈桑一直试图挽回他和阿米尔的友情。阿米尔不但不接受哈桑的真情实意,为了平复自己的负罪感,甚至希望哈桑永远离开这个家,永远不要再见到他。阿米尔利用父亲对盗窃的强烈仇恨,设计诬陷哈桑偷盗手表。善良的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不受父亲的责罚,毫不犹豫地撒谎承认自己偷窃。哈桑的父亲阿里(Ali)知道自己儿子经历的痛苦后,带着哈桑离开了这个给他们带来太多不幸的家。

阿米尔的自私、懦弱、逃避和背叛葬送了他和哈桑的友谊。然而,哈桑的离去不仅没有让阿米尔紧张的情绪得到缓和,反而加剧了他的负罪感。“阿米尔对哈桑的过激行为折射出了其对自身身份的不确定”(李争,张秀丽,231)。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受到道德的鞭笞和良知的拷问,陷入同一性危机中。

3.成年后的阿米尔:迷惘、宽容、勇敢、善良

根据埃里克森的阶段论,成年期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成年后的阿米尔在亲密和孤独的冲突中经历了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个体体验到同一性危机,积极对自己的职业和理想加以探索的认同状态),经历了从懦弱、逃避和迷惘到宽容、勇敢和善良的跨越,战胜了同一性危机,最终获得了自我同一性。

“嫉妒、欺骗、背叛和诬陷成了阿米尔成长的梦魇。多年来他背负着沉重的罪孽苦不堪言。阿米尔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自救未果。转眼他已18岁,到了长大成人的季节。然而,心灵的災难延缓了他的成长”(张国龙,陈晖,28)。为了躲避战争,十八岁的阿米尔随父亲背井离乡,移民到了美国。美国生活使阿米尔为将来救赎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不仅开始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还开始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在拉辛汗的引导下,在索拉雅的鼓励下,顺利度过心理社会的延缓偿付期。

阿米尔和父亲的逃亡之路并不一帆风顺。逃往美国的路上阿米尔不仅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折磨。然而,经历过纷乱战争和生离死别的阿米尔比从前更加坚强地面对逆境。在父亲的引导下,通过回忆和平年代的幸福时光,阿米尔最终在逃亡路上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然而到了美国之后,双重文化冲击使他在美国的生活充满迷惘和困惑,令他感到不知所措。“这种长期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处境,使阿米尔具有一种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同时,民族身份在他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余刚,48)。

在美国,虽然阿米尔有了工作,娶了妻子,可是他的内心并没有感到安宁,埋在他灵魂深处对哈桑的负罪感依旧时刻折磨着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妻子索拉雅没有对阿米尔隐瞒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而是向阿米尔承认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次阿米尔用宽容、大度的心态接受了索拉雅过去的污点。但另一方面,阿米尔对于自己是否应该像索拉雅一样正视过去犯下的错误这一问题陷入了无尽迷惘中。

时光流转,三十八岁的阿米尔接到了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的电话。拉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和他的妻子为了保护他父亲的故居被塔利班打死,在喀布尔只留下一个名叫索拉博(Sohrab)的男孩。除此之外,拉辛汗还将哈桑的身世告诉了阿米尔。知道真相后的阿米尔一度迷失了方向,感到更加彷徨和迷惘。幸运的是,热心、善良的拉辛汗给阿米尔指明了一条通向自我救赎、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最终,为了赎罪,为了获得自我同一性,阿米尔勇敢地做出了一个决定:踏上阔别多年的故乡,不惜一切代价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是阿米尔为战胜同一性危机,获得自我同一性做出的重要抉择,也是其人生旅途中的又一重要转折点。

去喀布尔营救索拉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这次意义非凡的救赎之旅和成长考验中阿米尔再次遭遇了童年时凌辱哈桑的阿塞夫。此时的阿塞夫已是当地恐怖分子的成员。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一直经受着阿塞夫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因此,阿米尔首先必须战胜的是以阿塞夫为代表的恐怖势力的威胁。这一次,阿米尔选择勇敢面对,而不是像少年时自私、懦弱地逃避阿塞夫的暴行。当阿米尔的肋骨被凶残的阿塞夫打断,躺在地上鲜血直流时,阿米尔却越笑越痛快。虽然肉体上经受了无比的疼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在精神层面上,他是一个胜利者,因为此时的他可以为了弱者和正义挺身而出,弥补自己曾经因为懦弱、自私犯下的错误。同时,在与阿塞夫格斗的过程中,阿米尔深刻体会到了美好的人性,成功摆脱了同一性危机,寻找到了久违的自我同一性。

从阿塞夫手中拯救出索拉博后,遍体鳞伤的阿米尔将过去的一切告诉了妻子索拉雅。在索拉雅的支持下,阿米尔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和他们一起生活。阿米尔用他的善良和关爱感化着受塔利班折磨、厌倦生活的索拉博。2002年的3月,为了温暖索拉博孤独、痛苦的幼小心灵,年近四十的阿米尔在27年后再一次在公园里放起了风筝。当阿米尔的黄风筝割断另一只绿风筝的线时,索拉博的微笑驱散了阿米尔心中的阴霾。为了索拉博,他奋力地追起了风筝,真正实现了伟大的自我救赎。“那囚禁了他长达26年的心魔,随着自闭的索拉博脸上露出笑容而烟消云散。历经漫长的成长之旅,人界中年的阿米尔终于‘长大成人”(张国龙,陈晖,29)。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其成长主题在于主人公阿米尔通过战胜人性中的诸多阴暗面,完成从胆怯到勇敢、从冷漠到善良,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小说中反映的人性的温度和厚度。阿米尔在不平凡的成长道路上经历了童年时期的自卑、胆怯、冷漠和嫉妒,少年时期的自私、懦弱、逃避和背叛,成年后的迷惘、宽容、勇敢、善良等一系列动态性格的发展。

除此之外,阿米尔在人生不同阶段一直没有放弃追寻父亲的认同和自我同一性。在艰难曲折的追寻之路上,阿米尔终于在引路人拉辛汗的引导下,实现了终极顿悟,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在伙伴索拉雅的支持和鼓励下,接受了血肉和灵魂的双重考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了人生各个阶段的种种矛盾冲突和磨难后,成年后的阿米尔虽然在身体上受到了伤害,但在精神上获得了救赎和平静,追回了美好、善良的人性,完成了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摆脱了同一性危机。在经历了这场漫长的成长之殇后,阿米尔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成功地获得自我同一性。

参考文献:

[1]Erikson, Erik H..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M]. New York: Norton, 1968.

[2]Marcus, Mordecai.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J]. 1960(2):221-228.

[3]Shaffer, David R. 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李争,張秀丽.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找寻——读《追风筝的人》[J].学术界,2013(2):229-236.

[6]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尚必武,刘爱萍.托起“灿烂千阳”的“追风筝的人”——阿富汗裔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动态,2007(5):6-8.

[8]余刚.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J].电影评介,2009(5):47-48.

[9]Zhang Guolong, Chen Hui. Growing Betrayal, Redemption and Others—On the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Growing-up in the Kite Runner[J]. China Book Review,2009:27-31.

[10]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27-31.

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追风筝的人》成长主题之动态性格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XJXM2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同一性成长小说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麦金太尔对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浅探《安恩与奶牛》的孤独性与同一性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