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校际交流留学生工作

2019-01-07李薇董碧静

赢未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留学生

李薇 董碧静

摘 要:留学生工作是国家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校际交流留学生又是近10年一支特殊的留学生队伍,很多高校对这部分学生群体的认识度不高, 而且现有的管理办法和机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部分的工作需求,因此我们基于过去15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交流生的管理作一个简单的剖析,也对日常管理的工作重点作一些提炼。

关键词:校际交流;留学生;学生管理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文化传播渠道认识了中国, 渴望了解中国,这其中不乏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通过文化交流的途径来到了中国的高校短期交流和学习,由此出现了“校际交流生”这个新兴的名词。 “校际交流生”是来华留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是自行向中国高校提交留学生申请且完成整个学位学习的留学生, 而是指“高校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协议,选派本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参与学习与生活,认可相关学分”的一种特定的留学生群体。他们的到来, 对于各个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极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因此, 笔者从多年校际交流项目管理的经验着手,针对校际交流留学生的管理现状,探讨更有效的管理方案与策略。

一 校际交流留学生的管理现状

校际交流项目基于高校之间协议框架, 目前大部分输出和输入的合作高校均来自于发达国家, 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主要合作院校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芬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这与国际化交流的初衷是分不开的, 我们希望通过与世界顶尖高校的交流和学习,带动自身的学科发展。但是因为合作院校的层次较高, 在接收外方交流学生的并管理其在华学习过程这方面,就自然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语言障碍

英语是几乎所有校际交流项目的通用语言,所以即便是母语非英语国家高校派送过来的交流生, 英语能力也普遍较高。但是中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英语能力则是参差不齐,专业教师能够开设全英语课程的人才非常稀缺,管理人员则大部分也不能用英语进行流利的口语对话,甚至完全听不懂。对于新入学的交流学生来说, 与管理人员的日常事务性沟通障碍就会造成他们对新环境的担忧和困扰,本来满腔热血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渴望也可能会被浇灭, 更严重的是无法使校际交流项目继续执行下去。

(二)文化冲突

校际交流生虽然大多来自发达国家, 但是由于涉及的国家较多, 欧洲学生与美国学生, 亚洲学生与欧洲学生之间都有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其中最大的冲击莫过于来自他们母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意大利西班牙学生热情奔放,但也有点自由散漫,时间观念淡薄;德国奥地利瑞士学生对于规章制度比较较真,一板一眼,不容有误;美加学生高傲自信,对管理服务的要求很高。多重的文化冲突给一线的交流生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留学生是高校中极小部分的学生群体, 校际交流生则是更小众的群里,最容易被忽视。 中国高校的管理构架并不是以留学生为服务目标搭建的,但是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经远远跟不上学校国际化的步伐,亟待改进。以校际交流留学生为例, 他们往往来华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 他们的学籍管理,学位要求,学分互换原则等等这一系列涉及到的问题,在现有的管理体系内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而针对中国学生的普遍性规定又无法完全涵盖外国学生的诸多特殊情况。这种管理机制的缺口导致一旦碰到交流生的问题, 各个行政职能部门要么互相推诿踢皮球, 要么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如何处理,因為根本无章可循。

(四)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差异

中国的高校比较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家校连动的管理体系。但是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文化是以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为主流, 体现个人价值,这时 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 难免会给外国学生造成说教、灌输的印象,可能会出现对管理人员不配合、甚至排斥的情绪。因此,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式地向欧美学生传递学校对他们的关注, 向他们正面地传播中国的发展, 纠正来自于西方媒体的误读,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

二 校际交流留学生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一)打造全英文授课平台,提供教学保障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 创建了一个涵盖本科至研究生的英文课程平台,英文课程数量达到了78门, 并且每年还有不断地更新和添加。 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时间的浸润, 在最困难的初建阶段,因为师资力量的薄弱,较多采用的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课程,并且组成了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合的模式,扫清了语言的障碍。此外, 在英语课程平台推进的过程中, 也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双管齐下的模式, 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英语授课能力,同时短期引进的国际师资可以成为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担当。前期初创完成后, 就要进入稳步拓展期,要打造突出学科优势的精品英语课程,打响品牌。这一系列的过程在笔者工作的单位,前后至少经历了15年, 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也为各个校际交流项目的拓展和校际交流留学生的接收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教学保障。

(二)成立专门管理队伍, 提供人员保障

因为校际交流生这个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短期内很难达到像对待全日制中文授课留学生那样无限接近趋同化管理的模式。加上他们是依附在校际交流协议框架下的派送学生, 牵涉到很多与外方院校沟通协调的工作, 现阶段来看,组成专门的管理队伍是较为有效的办法。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这个专门针对校际交流留学生的管理队伍组成人员大多有留学海外的经历,或者是国内顶尖高校英语语言专业的毕业生,她们了解欧美文化,熟悉欧美国家语言,与校际交流留学生心心相惜。这个校际交流生管理团队基本上承包了从校际交流项目拓展、协议签署,到学生录取报道,以及入学后的各类教务管理工作直至离校。 此外, 她们还负责校际交流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心理疏导和突发事件的处理。 这个管理团队也得到了所有外方合作院校的一致好评, 从2005年的两个项目每年不超过10个交流学生起步, 到如今50多个交流项目每年近200人次的交流生接收量,与团队全体老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三)注重文化传播, 提供管理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还指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除了常规的文化传播渠道, 也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所在院校的地域特色,在日常课程设置和日常管理中融入相应的元素,开展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涉及到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专业, 又处在上海这个城市, 于是每学期都会开展一些类似于城市徒步这样的活动。 一方面,户外类徒步活动在欧美国家非常盛行,比较容易受到交流生的欢迎;另一方面,通過城市徒步的活动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很多上海的近现代建筑,了解上海城市发展的轨迹,直面一些优秀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产的保护案例,探索这个城市的人文情怀和风土人情。此外,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发展关注,提高学生来华学习的渴望,竖立留学中国的品牌, 培养高质量国际化的校友,为进一步招揽全球优秀学子创造条件。

(四)制定管理办法, 完善机制保障

各高校必须从态度上首先重视留学生工作, 各级外事主管部门作为校际交流项目的拓展、协议审核部门必须担负起牵头协调的重任。 针对校际交流留学生的特殊情况必须出台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这些规章制度可以是单独发文, 也可以在现有的其他管理办法中添加对外国学生的补充条款。 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地趋同化管理, 但是现在各高校还未进入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办学的状态, 独立制定一方面可以解决现阶段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推进高校对外交流的速度,而不是淤陷于一些现实困难而导致止步不前;另一方面,独立条款的制订也是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以便未来找到适合本校发展的道路,为今后趋同化管理办法的出台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事实上, 从欧美高校近20年的发展来看, 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趋同化管理的理想模式, 唯一的不同只存在于招生口径,一旦被高校录取, 所有的人都进入同一个系统, 不管是选课管理, 宿舍申请,奖助学金评定,答辩学位等都是公平竞争、趋同管理。

任重而道远, 我们面前的道路还很长,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日益强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正在努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进。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如何响应国家的战略部署, 在学术交流、科研交流、师生交流层面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刘龙浩 《校际交流学生满意度反馈与分析——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考试周刊,2017年81期,第192页。

[2]李振宇、黄一如,《同济建筑国际化教学》。时代建筑,2014年6月

[3]李翔宁,《应对国际挑战,创建全英文建筑规划景观课程平台》,时代建筑,2010年7月

[4]何正英,《趋同管理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问题及对策》,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总第581期,2018年7月

[5]左芳.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好家长, 2015(37):256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