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遂的临床运用*

2019-01-07申俊丽孙宏新

中医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二萜炮制毒性

申俊丽,董 鑫,孙宏新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甘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属下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1]。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气逆咳喘、痰饮积聚、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等症[2];且因其逐水之力强,被医家誉为“泄水之圣药”[3]。常用剂量为0.5~1.5 g[4]。临床生甘遂多入丸、散剂用,或外用,但入汤剂一般采取炮制后运用。为进一步掌握甘遂的临床作用,提升其医疗价值,笔者结合甘遂药理、毒理、炮制,以及经典运用中配伍,对甘遂的临床运用进行探讨。

1 甘遂的药理、毒性、炮制研究

1.1 药 理

甘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二萜、三萜类化合物、甾体化合物等成分,二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四环二萜,以巨大戟烷型为结构母核的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另一类为大环二萜,以假白榄酮型为结构母核的二萜醇酯类化合物[5]。其中巨大戟二萜醇型酯类有显著的抗癌、抗病毒活性,也是其主要的刺激性和毒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6]发现:甘遂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生育、杀虫、抗氧化、抑制免疫系统等作用,但是从传统意义上主要表现为泻下作用。研究发现:甘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只有以沫冲服在胃肠道吸收才能发挥泻下作用[7];生甘遂不仅没有利尿作用,而且能够减少尿量,且醋制之后利尿作用减弱,甘遂的泻下作用主要是通过肠管刺激产生泻下[8]。

1.2 毒 性

甘遂全株皆有毒,根据毒性较大[4]。甘遂中的二萜类成分为其毒效部位,也是其毒性成分。其毒性大小顺序和各炮制品中二萜类成分的含量高低一致。曹雨诞等[7]通过试验发现:甘遂不同炮制品提取液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为甘遂生品>甘遂清炒品>甘遂醋润品>甘遂醋炙品;甘遂毒性反应主要对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内服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动增加,并有凝集、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作用[9-11]。外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和肌无力严重者,可造成肢体乏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1.3 炮 制

生甘遂药力峻烈,易伤正气,临床运用多入丸、散剂,入汤剂则需炮制。历代甘遂的炮制方法约有20余种,目前运用最多、最广的是醋制法[4]。研究发现:甘遂醋制后不仅具有减毒作用,能够降低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损伤[12-15],还可明显降低甘遂对小鼠胃肠道的氧化损伤[16];甘遂醋制后其有效成分及含量均发生变化,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杨艳青等[12]报道:甘遂醋制后利尿作用减弱,内服可治疗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外敷可治疗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利、尿潴留等。

2 经典中甘遂的临床运用

汉代医圣张仲景善用甘遂,《伤寒论》113方中用甘遂者3方,分别为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十枣汤。《金匮要略》265 方中亦有2方用之,分别为甘遂半夏汤、大黄甘遂汤。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关于控涎丹运用临床可治疗多种疾病也是经典运用的典范。

2.1 大陷胸汤

用法: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上3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均治疗水热互结结胸证。大陷胸汤中甘遂为君药,《珍珠囊》言:“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甘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且入煎剂泻下作用减缓,而在此方中不入煎剂,且生用以沫冲服,其泻水逐饮之力更强。该方中3药均为峻烈之品,意在攻邪之急,遂“得快利,止后服”。有研究[17]发现:甘遂炮制后作用减缓,毒性减低。在此处,“得快利,止后服”一方面可以减轻肝肾毒性,另一方面能减轻甘遂的胃肠毒素反应。临床大陷胸汤主治邪结心下的结胸证,其症以“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为主。苏绍永[18]认为:大陷胸汤证与急性腹膜炎表现最为相似,临床急性腹膜炎表现且中医辨证为实证的各种疾病均可运用此方。现临床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上消化道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输尿管巨大结石、急性阑尾炎合并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有确切疗效。

2.2 大陷胸丸

用法: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大陷胸丸乃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该方甘遂捣沫,且入煎剂,其利尿、泻下作用减弱。白蜜甘缓,与甘遂同煎,可使攻逐之力缓缓而行。方中杏仁、葶苈子均入肺经,治上焦胸肺之气不利。热痰结盛,非峻药不能逐饮破结,而邪居上位,又非缓剂不能搜尽上之邪,故遵“在上者,治宜缓”之意,变大陷胸汤为丸剂。汤者荡也,所以用丸不用汤者,此正如油垢黏滞,非一过之水所能荡涤也。大陷胸丸所治的结胸为水热互结于上焦所致。其症为“项亦强,如柔痉状”为主。王明武等[19]研究发现:加减大陷胸丸具有明显抑制油酸型 ARDS 大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 TNF-α、IL-8 的作用。严玮[20]临床运用大陷胸丸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肺栓塞、喘证。

2.3 十枣汤

用法:芫花(熬),甘遂,大戟。上3味药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方中甘遂捣为散剂,并入煎剂。散剂,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急病祛之,当以糜粥自养,顾护正气。甘遂善泻经隧之水,配合大戟攻逐脏腑之水湿。方中芫花、甘遂、大戟均有毒,因此在用药上因人而异,有“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一说。该方配大枣顾正护中,缓和毒性,且糜粥自养,大枣汤气泻下作用较强,用于治疗水在心下胸胁之悬饮。任远等[21]以加味十枣汤联合胸膜腔化疗治疗30例晚期恶性肿瘤胸腔积液患者,均取得确切疗效。此外王付[22]运用十枣汤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效,治疗胸腔积液21例,效果显著。

2.4 甘遂半夏汤

用法: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芍药(五枚),甘草片(如指大一枚,炙)。上4味药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在此方中选取甘遂大者3枚,与他药同煎。有研究[23]表明:方中甘遂入汤剂同煎与甘遂研末入汤剂相比,二者药效相当,且甘遂入汤剂对肾脏毒性更小,且具有良好的降低醛固酮含量的效果。方中甘遂配甘草片,违反中药十八反禁忌。然该方中采用炙甘草,而非生甘草,且炙甘草与甘遂的配比为2∶1。有研究[24]表明:甘遂与甘草片配伍,甘草片的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在甘草片量多于甘遂时,毒副作用明显。此方中两药合用,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王嘉琛等[25]研究发现:甘遂半夏汤甘遂与甘草片同用在肝肾功能方面均未显示出明显毒性,且对于保护肝肾功能方面的药效优于单用,且可能有增强药效的作用。刘宾等[26]运用该方临床治疗胸膜炎、慢性腹泻、增值性肠结核、心包积液、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肝癌。甘遂生用多有毒,因此临床上多采取炮制或外用法局部刺激,减轻毒副作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2.5 大黄甘遂汤

用法: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该方中重用甘遂,煎以取其缓消。甘遂逐水,并伍以大黄逐血破血,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顿服之”,取其“治下者,治宜急”的思路,与大陷胸丸“治上者,治矣缓,丸者缓也”相反。该方主治妇人产后的水血并结血室的下焦病变。另有以大黄甘遂汤加味治疗前列腺肥大、小便闭涩之癃闭及狂躁不安之发狂证,收效甚捷。甘遂可增强平滑肌之张力,促进膀胱肌收缩,从而达到排尿的作用。邱建烽[27]采用大黄甘遂汤治疗小儿厌食、妊娠剧吐、尿毒症呕吐。梁宝慧等[28]研究表明:甘遂散脐敷结合中药灌肠治疗肝腹水诱发的氮质血症患者,在消减腹水,改善肝肾功能,有显著差异。临床常用醋、蜂蜜调加冰片或麝香,敷神阙穴,用于恶性胸腹水的治疗。

2.6 控涎丹

用法:方中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份。为细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晒干,临卧姜汤服五至十丸。出于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控涎丹又名子龙丸、妙应丸。该方中甘遂去心,捣为沫,生用。有关甘遂去心的研究甚少,大部分采用的甘草炮制,有研究[29]表明:同生甘遂、醋制甘遂、豆腐制甘遂相比,甘遂与甘草片为固定比例时,以甘草片制甘遂毒性最小,甘草片用量增加可使毒性加大。该方中甘遂、大戟通泻大肠,因势利导,白芥子祛去皮里膜外之痰,使三焦痰涎出于水道,可使水祛痰消,三焦畅达。生姜辛温,送服丸剂,且面糊为丸,更能制甘遂、大戟之苦寒,使药物峻猛之力减缓。该方属峻药缓用,在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上破获效。国医大师朱良春用该方治疗癫疾,颈项、胁痛、腰背疼痛气脉不通等多种疾病,均获颇效,值得临床借鉴。另外,方中甘遂与白芥子配伍运用,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张氏医通》中记载三伏贴疗法,通过局部刺激疗法,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此外,一项Meta分析研究[30]表明:三伏贴治疗哮喘有效,且优于其他诸如西药、针刺等疗法,可改善 PEF、FEV1/FVC。

3 小 结

甘遂,甘者言其泻脾气而败中焦,遂者,言其行隧道而泻水,故名甘遂。本品苦寒,主降而无升,毒大而性烈,故以攻逐导下为功,使体内有形之邪从二便排出,有泻水逐饮之功,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等症[2]。东汉张仲景善用、巧用甘遂:大陷胸汤生用,并以沫冲服;在大陷胸丸中为丸剂,入煎剂,且配伍白蜜减缓毒性;十枣汤中为散剂,在剂量上且因人而异,配以大枣缓和药性,糜粥自养,顾护正气;甘遂半夏汤中,甘遂大者,且配伍十八反甘草片运用,采用炙甘草而非生甘草,可见张仲景用药之谨慎、用药之考量;控涎丹中甘遂去心使用。关于甘遂生用、取沫、去心等炮制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使甘遂发挥更大的药用价值。目前临床多采取炮制以减缓药性,减轻毒副作用。近年来,甘遂在传统主治范围“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临床治疗胰腺炎、肝癌、疟疾、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等疑难杂症上均取得较好疗效。对甘遂这味有毒中药,仍有较大开发价值。

猜你喜欢

二萜炮制毒性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益母草中的1个新二萜苷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结构改造制备抗菌和抗肿瘤的姜科二萜衍生物
我的梦想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闹羊花中二萜的提取工艺△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