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气化学说探讨

2019-01-07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灵枢素问五脏

孙朝润

(安康市中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中医学对气化的论述源于《黄帝内经》,特别是《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等七篇对人体气化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1]。后经历代医家的创新发挥,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气化学说,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兹就中医学气化学说作以初步探讨,就正于同行。

1 气化的概念

何谓气化?《辞海》曰:“气化生万物,万物之始皆气化。”《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概括而言,气化就是气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变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黄帝内经》认为:脏腑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生化、转化,三焦通调水道的功能都是气化的作用[2]。气化寓涵了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吸收、代谢等生命活动,因此,气化是人体生命力的体现,故有“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之说。

2 气化运动形式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表明升降出入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指出人体内清浊之气“出上窍”“出下窍”等气的运动正是气化运动形式的体现。《灵枢·本脏》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明确指出脏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脏藏精腑泻浊,即脏藏腑泻。烟建华教授言:“藏泻相成,升降相因。”[3]以上论述均表明:升、降、出、入、藏、泻是气化的主要运动形式。[4]

3 气化的生理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认为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遍布于机体内外。《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出入之通利也。”人体内外有无数的细微通道、孔窍,纵横交错,网络内外,遍布全身,气血、津液通过这些通道升降出入运行,输布全身。由此可知,气化全面维持着人体视、

3.1 五脏气化

《素问·五脏别论篇》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五脏的功能是藏精和生化。在精气生化中,五脏虽各有主司,有各自的功能,但其气化运动都是以升降出入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心肺居上,其气主降,其性主藏,主司气血生化运行;肝肾居下,其气主升,其职藏精,乙癸同源,水火既济;脾胃居中,脾气升,胃气降、主泻,中州之位,升降枢纽。因此,升降出入、藏泻是五脏气化的体现。

3.1.1 心的气化

《素问·痿论篇》曰:“心主身之血脉。”王冰言:“肝藏血,心行之。”心主司全身血液循环运行。血脉始于心,心的搏动及脉管的舒张收缩推动、调控血液从心出入有序,循环全身,周流不息。心气降,肾气升,心肾相济。心火下降,肾水上承,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阴阳平衡,健康无恙。心推动、调控血液一出一入、一升一降及心肾互济的运动就是心主血、行血的功能活动,也是心的气化体现。

3.1.2 肝的气化

王冰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藏血……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说明肝具有贮存、调节血液的作用。肝主疏泄,在肝的调控下血液在脏腑中有入有出、有升有降的运行。肝疏泄调达,则气机调畅,清气上输,浊气下降,水液代谢通利。肝之疏泄使肝脾调和,肝胃和谐,脾胃健运,消化正常。这里肝的调控、气机调畅、肝脾调和、肝胃和谐、水液代谢都是肝的气化作用。

3.1.3 脾的气化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的功能在于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输布于全身,再通过肺的宣降把水液下输膀胱。脾主运化也泛指消化吸收作用,脾的消化吸收过程寓有“入”“出”的运动。《医宗心读》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所谓“洒陈”“和调”都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脾气之升、水谷之化、精微输布、“洒陈”“和调”都是脾之气化的体现。

3.1.4 肺的气化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的功能正常,则一呼一吸,一出一入,一升一降,气道畅利,呼吸均匀。呼则浊气排出,吸则清气吸入;升则推动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降则水液下输膀胱。上述肺的呼吸、升降、出入等运动形式就是肺的气化表现。

3.1.5 肾的气化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肾藏精,主水,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精化为气。”肾藏阴精,经肾阳蒸化而成气。王冰注释《黄帝内经》言:“气化则精生。”指出气化使精化生为气,气化生为精,精气互生,生化不息。

《血证论》曰:“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气降,肾气升,肺肾司气,升降相因,出入和谐,呼吸均匀。《素问·逆调论篇》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司二便。肾阳蒸化肾阴,清者上升,滋养脏腑;浊者下降而走水道。王冰注《黄帝内经》言:“肾气化则二便通。”肾之气化,升降有序,出入协调,则二便通利。综上所述,肾精气化生、气之升降、肾阳温化、清升浊降、调控二便的功能活动都是肾的气化作用。

3.2 六腑气化

《素问·五脏别论篇》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灵枢·经水》曰:“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六腑又称为“传化之腑”,其功能主要是受纳水谷、磨化谷食、泌别清浊、渗津排尿、传导糟粕。因此,六腑的功能活动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其“降”“通”和磨化谷食、分清别浊的全过程就是六腑的气化表现。

3.2.1 小肠的气化

《灵枢·本输》曰:“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5]《难经·三十五难》曰:“小肠者,心之府。”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小肠络心,经脉相联,脏腑相合,脏藏腑泻,藏泻相因,功能互补。小肠所纳谷食借心火腐熟而化精微,“清阳出上窍”滋养全身,“浊阴出下窍”排泄体外。小肠受谷、心火腐熟、化生精微、清升浊降的过程即是小肠气化的体现。

3.2.2 大肠的气化

《灵枢·本输》曰:“肺和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难经·三十五难》曰:“大肠者,肺之府。”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大肠络肺,经脉相通,脏腑一体,脏藏腑泻,相反相成。大肠所受之物在自身“传导”和肺宣发、肃降的共同作用下,其精微上输脏腑,其糟粕下行排泄。大肠的传导排泄、推陈出新就是大肠的气化。

3.2.3 胆的气化

《灵枢·本输》曰:“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难经·三十五难》曰:“胆者,肝之府。”张景岳言:“胆附于肝,互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胆与肝互为表里,经脉相联,互为一体。胆气降,肝气升,升降相因,相互为用,共同发挥助消化、主谋略、畅情志的作用。胆的贮存、输送胆汁及肝的疏泄等功能活动都是胆的气化体现。

3.2.4 胃的气化

《灵枢·本输》曰:“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难经·三十五难》曰:“胃者,脾之府。”胃与脾互为表里,胃经络脾,脾胃一体,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胃纳五谷,脾主运化,脾升胃降,升降相济,出入和谐。脾升上输精微布散全身,胃降下输水谷于小肠消化吸收。脾胃同居中焦是气化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当然胃的气化作用也在其中。

3.2.5 膀胱的气化

《灵枢·本输》曰:“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难经·三十五难》曰:“膀胱者,肾之府。”膀胱与肾互为表里,肾与膀胱经脉互络,脏腑一体,功能互济。肾阳温煦,蒸化膀胱津液,气化为尿,排泄体外。肾阳之温化促膀胱之气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过程,即膀胱的气化。

3.2.6 三焦气化

《灵枢·本输》曰:“三焦者,中渎之腑也。”《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是水谷的通道、气化活动的始终,其主要功能是主纳饮食、腐熟水谷、分清别浊、主司排泄。这里上入下出、升清降浊、消磨谷食及主司、调控一身水液代谢的功能活动就是三焦的气化。

3.3 精、气、血、津、液的气化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气,化生精,气生形。”表明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转化、代谢都必须通过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肺的宣降、肾的气化等升清降浊的过程,使水谷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精化气,气化精,精气互生,气血互化,津液转化,生化不息。[6]王节斋曰:“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再次论述了精、气、血、津、液的生化,进一步说明了精、气、血、津、液相互化生的气化过程。

4 气化的病理

《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无论外邪袭表还是情志内伤,或饮食失调,或劳逸失度,都会影响机体气化,造成气化失调、气机失常的病证。

4.1 气 盛

气旺有余,亢盛于上。《灵枢·四時气》曰:“气盛则厥逆。”《黄帝内经》言:“亢则害。”升降失常、其气上亢、升之有过、降之不及等,都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而发病。如:心火亢盛,则心烦意躁、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口苦咽干;肝气横逆,则胸胁胀满、呃逆嗳气;肺气不降,则咳嗽、气喘等。

4.2 气 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气虚者,肺虚也。”肺主气,主宣发、肃降。若肺虚,则气化无力,其宣通、输布、推动力下降,导致呼吸不利、呼多吸少、气短、全身无力。若肺气虚,宣降失司,则出现咳喘、动则喘甚、咳嗽无力。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下降,出现身困乏力、疲倦、气短,甚则伴有脱肛、子宫脱垂等。

4.3 气 滞

气化无力或失调导致气在机体局部发生闭塞不畅,气化失司,气机阻滞,引起痰湿内阻、瘀血凝滞、饮食内停、寒邪凝聚及情志抑郁等病证。临床表现常因气滞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多见局部疼痛、胀满等。

4.4 气 逆

《素问·举痛论篇》曰:“怒则气逆。”《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气逆者,足寒也。”气上逆而不顺是气升之太过、降之不及或横行逆乱,或情志所伤、升降失常导致气机异常而发病。气逆为病,影响多脏。气之升降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如:肺主宣发、肃降,以降为顺,若失宣降,则出现咳嗽、气喘、胸闷不舒;胃纳水谷,以降为和,若功能失调,胃失和降,则出现嗳气、呃逆、呕恶、胃脘胀满;肝主疏泄,喜调达,若怒气伤肝,升发过甚,逆而上冲,则出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

4.5 气 胀

《灵枢·胀论》曰:“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仁斋直指·胀论》曰:“七情郁结,气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体肿大,四肢瘦削,是为气胀。”气胀多为脾虚肝郁所致,常发生于胃肠系统。气机阻滞,气化失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腑失传化,导致恶心呕吐、胃脘胀满、腹痛、便秘等病症。

4.6 气 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丹溪心法·六郁》曰:“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肺主气、宣发、肃降。若肺失宣降、气机阻塞、郁结不畅,或情志不舒、宣通不利,可导致气促上逆、咳嗽气喘、郁而痞闷、胸胁胀满、噫气腹胀等症。

4.7 气 闭

气闭多因气机阻滞,导致二便闭秘不行,甚则厥逆。若气闭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出现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若气闭不宣,肺失肃降,大肠失于传导,出现便秘;若气化不行,气机壅阻,痰浊闭窍,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肢厥、呼吸急迫、喉中痰鸣等。

4.8 气 陷

气陷是气虚证的发展和加重,多因中气不足或元气亏损、升举无力而发生,主要是以气的升清功能低下和气升举乏力为主要特征。临床多见头晕心悸、气短少言、疲困身倦、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腰部坠胀、胃体下垂,甚则脱肛、子宫下垂等一派气息下沉的衰弱症状。

4.9 气 脱

《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张景岳言:“气虚卒倒者,必形气索然,色泽白,身微冷,脉微结,为气脱之症。”气脱即元气虚脱之症,常见大汗不止、四肢厥逆、脉细微弱、频临衰竭、几至休克的重危病症。

4.10 气 厥

气厥乃厥证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气厥多因强烈精神刺激,或气逆郁结,导致气机逆乱,阴阳之气紊乱失序而发为厥。临床常见肢体逆冷、神志昏蒙、卒然扑倒、不省人事等重危病症。

5 气化治则

气化失常,气机失调,可引起多种以气为主的病症,如气虚、气逆、气滞、气郁等。《素问·疏五过论篇》曰:“治病之道,气内为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疏气令调……可使气和。”气化异常致病以气机失调为主要病机,其治疗应遵“疏气令调……可使气和”之训,以理气、行气、通气、补气等为主要治疗法则。治疗时应细辨气机不调引起的诸多病证,因证施治。《灵枢·本神》曰:“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如:气虚,当“虚则补之”,治以补中益气;气滞,治以理气疏通;气逆,治以降气镇逆;气胀,治以疏肝和胃或消胀理气;气陷,治以益气升举;气闭,治以理气通利;气郁,治以行气解郁;气脱,治以回阳益气、固本救脱;气厥,因张景岳有“气虚气实,皆能致厥”之说,故气虚而厥者治以大补元气、固本救逆,气实而厥者治以调理气机、豁痰开窍。概而言之,气化的治疗总则应以“气”为本,以“理”为法,因证施治。

6 小 结

气化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藏、泻,这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化维持了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保障了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吸收、代谢等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气化理论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确定治疗法则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研究气化学说,对认识、探讨人体生命科学的奥秘,丰富、发展中医学基础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灵枢素问五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漫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