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会生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2019-01-07樊小闯

中医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挑刺刘老经筋

樊小闯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刘会生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医疗工作60余年。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近,绝大多数为一侧病变,双侧者甚少。临床多由感受风邪而引发,一般症状为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刘老在采用针灸治疗偏瘫、面瘫、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独具特色,且疗效显著。笔者很荣幸能跟师学习,在此将老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介绍如下,以期与同道共同学习。

1 明辨补泻手法

刘老认为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大致分为以下2个阶段。第一阶段:因虚致实,以实为主。面瘫多由起居不慎、情志不调、饮食失节等因素诱发,患者正气不足,经络气血亏虚,风寒、风热或风痰邪气入侵面部经络,导致面部气血痹阻不通,痰瘀阻络而发病,正如《金匮要略》载:“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济生方》载:“痰涎壅塞,口眼斜。”[1]此时外邪中肤,病位表浅,如果能祛风通络、开其瘀闭,则面部气血会很快恢复,疾病会很快好转。因此,第一阶段的治疗强调以祛邪开痹为主。一方面腧穴的选择应该有祛邪作用,比如局部取穴以利邪气外出;另一方面针刺手法要用泻法,进针要轻浅,行针时要重提轻插,出针时要徐徐出针不闭针孔。第二阶段:由实致虚,以虚为主。此阶段多因失治误治而致,由于面部经络气血痹阻,不能荣养经筋和皮部,导致面部皮肤肌肉纵缓不收。经脉痹阻日久,气血衰败,故疾病迁延不愈,难以好转。第二阶段的治疗应以补益正气为主。一方面应配合补益性质的腧穴;另一方面针刺手法要用补法,进针要快,要静留针以侯气,行针时要重插轻提,出针时要快速出针,急闭针孔,防止经气外泄。

总的来说,面瘫发病是虚实夹杂的,不同时期虚实偏重有所不同,但气血不通这个病机贯穿疾病全程。所以临床上不管是偏实还是偏虚,刘老常配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通经络、调气血,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2 注重飞针得气

刘老从事针灸临床60余年,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飞针进针法。飞针属于《黄帝内经》“半刺”“毛刺”范畴。《灵枢·官针》[2]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可见半刺、毛刺主要治疗皮肤浅表部位的疾病。而飞针就是综合了两者的共同点,不断发展进化而来的,所以飞针拥有半刺和毛刺的治疗优势。面瘫的病位在于面部皮肉之间,所以用飞针治疗面瘫古人早有提及。

关于飞针操作方法,在古代也早有记载。《医学入门》[3]云:“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针。”刘老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右手拇指、食指持拿针柄,中指稍抵针身上部,进针时前臂用力带动手腕做掌屈动作,把力量凝聚到食指和拇指上,掌屈的同时拇指和食指相对搓动针柄,并张开两指,做飞鸟展翅状,进针时通过手指力量的控制把握进针深度。

刘老操作时凝神聚气于针身,进针一气呵成,进针时医者多能体察到针下有沉紧感,患者也会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正如《标幽赋》所形容的“轻滑慢而未来,沉紧涩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 可见采用飞针进针法不仅能因进针快速而减轻痛感,还能更好地激发经气,达到通调气血、祛邪外出的功用。但飞针进针对医者指力要求较高,指力不及会出现针刺不进皮肤或者进针不得气的情况。刘老平时严格要求学生练习指力,并指出只有指力够了才能更好地控制针具,才能更容易针刺得气,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 近部动态取穴

刘老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多选取病变局部或邻近穴位以通调气血,这是腧穴近治作用的体现。刘老认为:周围性面瘫病位多在面颊局部,病性多虚实夹杂。通过针刺病变局部,可以益气扶正,驱除风邪,使郁闭的气血恢复畅通。刘老局部取穴多与面神经分支的生理解剖位置相对应,如:面神经颞支病变,多取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等穴;颧支病变,取迎香、四白、颧髎、下关等穴;颊支和下颌缘支病变,取颊车、承浆、地仓等穴。虽然刘老治疗周围性面瘫多选取面颊局部穴位,但临床取穴还精于辨证。《灵枢·经筋》[4]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可见周围性面瘫致病的邪气有寒热之分。刘老临床强调治疗周围性面瘫不仅要从面颊局部入手,还要发挥中医学的优势,要有整体观念,要四诊合参,明辨机体目前的功能状态。刘老指出:面瘫有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等几个证型。辨证属风寒袭络者,加合谷、风池等穴以祛风散寒;风热袭络者,加外关、曲池等穴以祛风散热;风痰阻络者,加风池、丰隆等穴以祛风化痰;气虚血瘀者,加气海、血海等穴以行气化瘀;气阴两虚者,加气海、太溪等穴以益气滋阴。

刘老针刺治疗时多通过患者面部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次患者就诊时都要嘱其做抬额、蹙眉、耸鼻、鼓腮等动作,通过查看患者相应的面部指征,以此判断患者病情轻重,明确病情进展和预后。如果经治疗患者额纹恢复不明显的,可在额部穴位上加上电针;鼻唇沟较浅的,可选用迎香、四白透刺;口角歪斜明显的,可选用地仓透上下唇;人中沟变浅的,可加水沟;颏唇沟变浅的,可加承浆;面部肌肉无力麻木的,可加地仓透颊车、下关;耳后疼痛的,可加翳风等穴。

4 运用透挑刺法

4.1 透刺法

《灵枢·经筋》[5]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刘老指出:面瘫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筋,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所以眼睑不能闭合当责之于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的失调,口角歪斜当责之于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经筋功能的失调。要去除这些症状就要恢复经筋的功能,经筋功能失调采用透刺疗法,这个也是在历代刺法中早有记载的。早在《黄帝内经》里就记载有分刺、恢刺、浮刺、合谷刺等刺法,具体就是把针刺横向平刺或斜刺到筋肉层,治疗病位在筋肉层的病变,这就是所谓的透刺疗法。透刺一般是从一穴透向多穴或者一经透向多经,而在面部筋肉局部进行透刺,不仅可以精简用穴扩大针刺的治疗范围,更能增强刺激量,使针感容易扩散、传导,起到分别刺两穴或两经所不能起的作用[6]。此外,头面部某些穴位皮肉浅薄难以深刺,采用透刺疗法也符合头面部的生理解剖特点。刘老透刺穴位的选择为:不能抬额,用阳白透鱼腰0.5寸;不能蹙眉,用攒竹透丝竹空0.5~0.8寸、丝竹空透攒竹穴0.5~0.8寸;鼻唇沟变浅,用四白透地仓1.5~2寸、下关透颧髎1~1.2寸;口角歪斜,用地仓透颊车2~2.5寸、地仓透上下唇0.8~1寸。

4.2 挑刺法

刘老治疗时还善于采用挑刺患侧内颊黏膜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把患者一侧面颊内部口腔里的黏膜咬合线(即牙齿在一侧内颊黏膜上遗留的咬合印记)平均分为4等份,中间3个等分点即是挑刺治疗的基本部位,除此之外,在3个挑刺点上1 cm或下1 cm处各有3个点,总共9个点,这就是治疗的施术部位。操作时嘱患者张口,一手提捏患侧面颊外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持消毒后的三棱针在内颊咬合线上挑刺3个等分点(在同一水平线上的3个点),急性期以微出血为度,恢复期以出血为度,隔天挑治1次,下次操作可选取3个等分点上方1 cm或下方1 cm处的3个挑刺点,3排挑刺点轮流操作[7]。脾开窍于口,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挑刺疗法不仅可以通调阳明经气,使气行则血行,还可以补益正气,起到纠偏扶正、畅通面部气血的作用,并且挑刺法刺激时间较长,能不断刺激面颊局部,具有针刺不具有的优势。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7岁,2018年1月2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部向左侧歪斜10 d。刻诊:抬额见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喝水漏水,鼓腮漏气,人中沟变浅,颏唇沟变浅,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数。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面瘫,证属风痰上扰。治宜祛风化痰,疏通经络。给予针刺治疗,方法:取穴右侧攒竹透丝竹空、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攒竹、太阳(双侧)、给予四白透地仓、地仓透颊车、夹地仓透上下唇、下关、迎香、承浆、水沟、颧髎、合谷、太冲、足三里、丰隆,针刺;然后在阳白和丝竹空、下关和颧髎上加电针,调至肌肉跳动患者又能承受为度,通电20 min;取针完毕在患侧面部、额头及翳风穴进行闪罐治疗,以局部温热红润为度,并行内颊黏膜挑刺法。连续治疗7 d。2018年1月9日二诊:出现额纹,眼睛闭合好转但仍闭合不紧,口角偏斜大为好转,人中沟、颏唇沟正常,鼻唇沟稍有增深,现主要感觉右侧面部肌肉无力,吃饭右侧口角有残留。继续前法针刺,减去水沟、承浆,把电针加在四白和颧髎、颊车和下关,并嘱患者用患侧嚼口香糖,余治疗不变。继续针刺7 d,患者诸症消失,痊愈。

按 患者为中年女性,平素饮食不节致使脾虚湿盛、痰浊内生,又外受风邪侵袭,风邪夹痰上扰,痹阻于面部经络,致使其面部气血不通,发为此病。患者目前已发病10 d,但是症状还无明显好转,说明病程已经处于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阶段。其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数,可见其痰湿内蕴之征;面部肌肉功能障碍说明其经络气血痹阻不通。选穴以局部为主,因为其痰湿内蕴,加上足三里、丰隆,针刺手法以补法为主。二诊时患者诸症好转,说明针刺起效,但是还遗留眼睛闭合不紧、口角轻度左偏、右侧面肌无力,故基本治疗不变,电针四白和颧髎、颊车和下关,嘱患者嚼口香糖锻炼患侧面肌的功能。

6 小 结

笔者归纳刘老总结的周围性面瘫发病中虚实病机的变化:发病之初先是以实为主;虚实夹杂的这一阶段病情处于进展期,面部症状可能会加重;等到面部症状都显露出来以后就属于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病变阶段。这一经验能指导临床取穴和补泻手法的使用。刘老注重针刺得气,把其独特的飞针进针法与针刺得气完美结合在一起。刘老强调:不管临床用什么针刺手法、怎么进针,针刺取效的关键在于针刺得气,气至方能有效;临床治病,穴位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和患者的沟通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样才能缩短病程,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博学勤悟,与时代接轨,掌握更多治病的新方法、新思路,并将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猜你喜欢

挑刺刘老经筋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一次只爬两层楼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古稀爷爷爱护蝉
挑刺儿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