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雏凤凌空》的研学与传承

2019-01-06陈晨

戏剧之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身韵声腔研学

陈晨

【摘 要】京剧《雏凤凌空》取材于明代嘉靖年间熊大木所撰的《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佟志贤、杨毓珉、苏俗在《杨家将》传统剧目《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改编,丰富情节,添加《夜弈》《演阵》《荐将》《探谷》《火攻》等场次,保留了传奇喜剧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同时,升华了爱国主义思想,彰显新生力量富有的生命力,体现小人物有大智慧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主题。本文通过研学并传承京剧《雏凤凌空》,深入梳理剧情渊源,由重塑的声腔与念白、别样的身韵之美为题,系统展开对于《雏凤凌空》研学体悟的阐述。再藉由对剧目结构的辩证考量、身体力行的教学探索两个方面展开关于《雏凤凌空》的思考性传承。

【关键词】声腔;念白;身韵;研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04-03

一、《雏凤凌空》的由来

“明末清初李玉《昊天塔》传奇第二十三出,写奸臣谢金吾(丑扮)强拆天波府时,一个‘烧火阿婆上,打丑下。”有人认为,这就是后来戏曲中杨排风的原型。其实“杨排风”之名及其事迹,最早出现在清中叶的《昭代箫韶》第四本,杨六郎被辽兵围困在见龙谷,孟良返汴京求救兵,佘太君命杨排风与众家将出征。孟良不服,与杨排风比武,被杨排风用棍打倒在地。再晚些时候的皮黄本《铁骑阵》里,杨排风成了佘太君的贴身丫鬟。民间的木版年画,杨排风收执龙头拐杖站立于佘太君身旁,印证了杨排风的身份。

京剧《雏凤凌空》取材于明代嘉靖年间熊大木所撰的《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佟志贤、杨毓珉、苏俗在杨家将传统剧目“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改编,丰富情节,添加“夜弈”“演阵”“荐将”“探谷”“火攻”等场次,保留了传奇喜剧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同时,升华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彰显新生力量富有的生命力,体现小人物有大智慧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主题。

《雏凤凌空》剧情如下。宋、辽交战,杨八姐与九妹中敌诱兵之计,被困双龙谷。杨延昭命孟良往汴京搬兵。杨府烧火使女杨排风武艺过人且具有胆识,佘太君惜才器重,向朝廷举荐。兵部尚书王若钦举荐其婿谢廷芳,宋王命二人金殿比武,以定取舍。杨排风将谢击败,遂与寇准来到三关,三关上将焦赞不服,与之比武,也被击败。杨排风与老马夫探谷,擒获辽将,得悉辽邦驸马韩昌定下互援之计,杨延昭将计就计,大破辽兵,班师回朝。“这出新编剧目的名字最初叫《凌雪新枝》,后由马少波同志建议改为《雏凤凌空》,得到大家的赞成。”《雏凤凌空》取自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表达推陈出新的美好愿景。

二、《雏凤凌空》的研学体悟

(一)重塑的声腔与念白。在这里用了“重塑”二字,意在体现独特、跨越和别致,即独特的板腔,跨越行当与流派的念白,兼具别致的艺术处理。如“演阵”中的一段【四平调】:“秋风飒飒惊夜梦,金鸡三唱天将明。整云鬓束衣裙,忙离内院到园中。”由此处转入四分之三拍,“习武演阵需发奋,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那时节我定要禀太君请圣命,跃马边关破敌兵,做一个巾帼英雄。”四分之三拍大多用于圆舞曲形式,通观京剧音乐史,这是大胆创举,在突破板腔的节奏中寻找和谐,在旋律的方寸间恰当地抑扬顿挫,是种特别的体验。作为整出剧目的核心唱段,即使短促,仍要体现圆满,老师对演唱中“行气”的要求很高,气为声之本,是达到字正腔圆的根基。如该段声腔中的“天将明”最高音区达到高音“6”,“天”字启齿打开,字根清晰,丹田站气后不可松懈,而后用舌尖收音在上膛,再接唱“将”字,三个字为三个台阶,每个字之间气息皆要连贯才能达到饱满,不可懈怠草率,细微之处,仍有类似基础问题照见自身研学的不足,十分受益。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雏凤凌空》唱腔并不繁多,却很精炼,“夜弈”一场唱【南梆子】:“更鼓起燕归巢促织声紧,庭院中花弄影月色如银。手捧着莲子羹把客厅来进,却为何静悄悄寂无人声。” 剧中的“促织声紧”形容夜深蛐鸣,借取杜甫诗作:“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原作曲李德山先生擅用张派声腔,整段【南梆子】设计流畅而华丽,李玉芙老师教授我时,提出将“更鼓起”三个字套用梅兰芳先生在《三娘教子》的【南梆子】里“王春娥”三字的声腔及处理,呈现更加挺拔明亮、更贴合角色出场时的欢快情绪,我如是处理。声腔是角色的语言,帮助角色彰显个性并抒发情感。梅兰芳先生说:“角色在戏里换调创腔,让观众耳音为之一新,只要不是无原则的编造,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耍花腔,掌握腔调里的情感,那是好的。”

“千金话白四两唱”,在《雏凤凌空》中,大有“四两拨千斤”之感,着重体现在“荐将”一场中,与兵部尚书王钦若的唇枪舌剑。全剧贯用京白来体现杨排风烧火丫头的身份,为了丰富她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在这一场中熟用兵法质疑答难,侃侃陈词。在学习中,老师提出以气领字的要求,要做到掷地有声,并细致规划念白的语调和逻辑重音,如“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是为六韬,乃姜太公所著。”一句中,“文韬”坚定;“武韬”平实;“龙韬”上扬;“虎韬”下沉;“豹韬”甩升;“犬韬”扎实,层次分明。再如“上略、中略、下略,是为三略,乃当年张良在圯桥敬履之时,黄石公所授。”一句中,“上略”上扬;“中略”中平;“下略”下沉;“乃当年”字字珠玑,停顿;“张良”上扬;“在圯桥敬履之时”的“履”字甩声,“之时”顿挫;“黄石公所授”运用丹田气息扎实收尾。“破釜沉舟,誓与敌兵决存亡”平和稳健,“背水而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缓缓道来,“进军减灶,故意示弱余人,诱敌来战”铿锵递进,“唱筹量沙,以无作有,乃疑兵之计,这又有什么稀奇的呢!”拔地而起,一气呵成。京白在传统剧目中的应用,大多体现豪爽、凌厉、天真烂漫的人物形象,杨排风的京白相较《十三妹》中的何玉凤,同样爽利的性格特征,卻也有不同之处,何玉凤的绿林风范更甚于杨排风。杨排风虽是烧火丫头的卑微身份,但“自幼在杨府长大”决定了她的人物气质。比如《悦来店》中何玉凤对安骥说道:“你还敢在我面前抖机灵儿撒谎吗!”与杨排风“荐将”中这句:“这还有什么稀奇的呢!”同样是质问的口吻,但处理绝不相同,何玉凤更有江湖侠义的草莽之气,杨排风这句则是智慧性的据理力争。身份不同,环境不同,矛盾冲突不同,人物的呈现也就不尽相同。鬼谷子言:“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无论声腔念白,皆是心语的流淌,加以音符的镶嵌,在抑扬顿挫的规划应用中,需遵从人物和情感的发展轨迹,使之合乎情理,才可能声情并茂。

(二)别样的身韵之美。《雏凤凌空》中的杨排风促使推倒行当和流派的壁垒,用大功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观摩画家刘汉的画展,最后一幅是人物画作《杨排风》,粗悍,赤足,有全新的认识”。李老师在设定杨排风的身段姿态时,借鉴了魏莲芳先生教授她《刺蚌》中“是蛟螭,是鱼鳖,异状奇形”的身段处理,左云手转身,右云手转身,胸前平收双手,探右步,吸左腿同时推手翻掌,“顺风旗”亮相,整套动作优美且挺拔,用在“演阵”中“秋风飒飒惊夜梦”一句上,稍作细微调整,将“顺风旗”的上手挪到太阳穴的位置,缓缓下蹲,就生动刻画出杨排风闻鸡起舞的励志形象。

“梅兰芳先生排演《廉锦枫》时,拿到剧本后首先判断人物的年龄,然后思考该如何走路。”李老师对杨排风的第一个亮相进行了恰当处理。在【南梆子】的过门中,杨排风手捧莲子羹,圆场疾步穿过常规亮相的“九龙口”,直冲到台口,随即转身掏辫子、耍辫穗儿、扔辫子,翻腕子托腮,动作一气呵成,爽利勤快的烧火丫头形象一览无遗,又恰如三月春风,扑面而来的朝气蓬勃。在运用辫穗上,老师颇有心得,在“演阵”一场的【四平调】“整云鬓,束衣裙”时,做了平抛、转身接辫穗儿亮相的处理,贴合词意又灵动,而这是借鉴了地方戏中辫穗儿的运用。“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在实践操作中,辫穗儿常常在转身之后失控,由于平抛后悬空的时间差,很难恰到好处捕捉,气领身动,不能把控转身的气息韵律,辫穗儿就无法轻松地落回手中,细微一点的张弛,就决定一个动作的完整性,林语堂先生在《人生的盛宴》中谈到了“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气韵的问题”,可见气与韵息息相关。

穗子飘逸,佩戴可观,却难于控制,辫穗不易,剑穗(剑袍)更是如此。剑穗,是从古代的“剑缰”演变而来的,被视为美饰,也是古时身份的标志,剑穗有长短之分,短穗用于装饰,其精妙在于应用,做为剑舞的配属物,增加美感和可观性。《雏凤凌空》中运用了长剑穗集体剑舞,体现少年壮志、发奋图强的晨练情景,“重整衣装把丝绦紧,趁月光习阵法切莫消停,死、景、惊、伤、杜是绝路径,休、生、开,逃生门。”运用剑穗的吐、卷、甩、牵、引、搠、放、抖、断等技巧,结合变换六人队形来体现奇门遁甲中八门金锁的阵法,在剑舞中,不仅要体现剑穗的功法性,藉由腕子的力量带动穗子,使其飘舞,更要运用气息的张弛调配节奏,带动舞蹈的韵律,从而保持六个人的整齐划一。戏曲寻求个性,而群舞注重共性,保持整齐的要领就在气息的运行之间,提气即启,呼气即出,互相之间捕捉气息的运行节奏,就像群舞《千手观音》,依靠呼吸的韵律变化姿态,统一了气息的运行,也就掌握了群舞的韵律。

“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是体现戏曲身韵的法则,这其中也蕴藏着气息沉浮律动的玄妙,以气息的运动带领身段的韵律,激发神采,贯穿始终,才能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身韵之美。

三、《雏凤凌空》的思考性传承

《雏凤凌空》的导演阿甲精通京剧表演规律及京剧音乐的运用,其接受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导演技术训练,深谙戏曲创作的法则及节奏处理,在“荐将”一场尾声处,佘太君慷慨念道:“凌雪新枝花初绽,担忧狂风不畏寒。”寇准接念:“自有苍松来相伴,繁花似锦傲冰天。”阿甲导演在锣鼓经上做了【撤锣】变【圆场】的点睛之笔,气氛迅速生发,使整场戏于沸腾中收尾,达到更完满的舞台效果。“烹饪看火候,戏剧讲节奏”,一个剧目在结构及节奏上进行合理调配,高亢处挥洒淋漓,低回处秋风落叶,不拖沓冗长,是一出好戏应具备的精神。在研学过程中,我与老师探讨删减“演阵”中搬石头一处,为了凸显杨排风威力无穷,其高举太湖石,被佘太君赞赏。但是,“演阵”中已经充分显现了杨排风的骁勇足智,过度渲染有刻意之嫌,如此便做了删减处理。再者是斟酌删减《雏凤凌空》中“探谷”一折戏,“演阵”“荐将”“打焦赞”层层跌宕,已经将故事推向高潮,持续铺展情节会产生疲劳感,加之“探谷”人物单调,情节牵强,故事的发展空间已经达到饱和,后面的场次应加快步伐,在一场激烈的“火攻”后紧凑收官,更为引人入胜。这两处的剧本结构调整有待在今后的舞台实践中检验,以期达到更为精炼的艺术效果。

《雏凤凌空》主题励志,有积极的教化作用,兼具四功五法,打破行当和流派的局限,正适宜中专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通过研学并传承,开阔了教学思路,拓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经验。在具备一定唱念基础的条件下,使学生接触到新剧目中的声腔和板式、吐字与节奏,掌握全新的处理和韵味,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思考能力。比如“荐将”中的【西皮流水】:“说什么年幼难服众,讲什么女流难领兵,我自幼生长在天波府,这兵书战策,耳闻目染也晓三分,你罔在兵部掌大印,赫赫门阀庙堂臣,庙堂臣惯吓人,立朝班似天神,锦绣衣冠威风凛,尸位素餐博虚名,此番边关解围困,破敌兵还要靠我这卑贱之人。”这段声腔虽然貌似传统剧目中的【西皮流水】,但节奏更紧凑,力度更饱满,音域也偏高,最后的“破敌兵”还做了“嘎调”的演唱处理,在教授学生时,借此来解决咬字、换气、发声的具体问题,加上大段的京白训练开发嗓音,规范吐字,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丹田力量来塑造声音的能力。“演阵”一场中的剑穗舞,开辟了教学的新模式,首先教授声腔及运用剑穗的方法要领,而后编排队形,带领学生进行剑舞的学习,通过這样立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略气息和身韵的律动,达到和谐统一的教学目的。

“演阵”和“打焦赞”中要运用烟火棍进行舞蹈和打斗,使用棍法拓展了学生操作兵刃的能力,不同于刀枪,棍为无刃的兵器,两头持重,格斗主要靠打击,舞棍时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和耐力,从而提升观赏性。“演阵”中配合【四平调】四分之三拍持棍起舞,抡棍、劈棍、绕棍、托棍、舞花,搭配有序的步伐和调度,可以促进学生身训的协调能力。学生用棍大多存在腕子僵硬、臂膀过力的问题,舞动起来不够灵活潇洒,一是要勤加练习,二是要在练习中总结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棍一要注重功法性,即腕子的灵活度和力度;二要注重合理性,如“打焦赞”中的用棍就是要打掉焦赞的自负和鄙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斗,所以在用棍上要注意控制力度,把握分寸,要体现轻松自如的打斗趣味。1957年关肃霜先生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打焦赞》并荣膺金奖,“十八棍”打得游刃、生动、俏皮,烟火棍在手上变成了绣花针一样,身姿舒展,步伐矫健,打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教授学生时,不仅要求功法扎实,也需启迪学生运用功法展现人物。

四、结语

对《雏凤凌空》的研学传承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和审美意义。通过在研学中挖掘分析剧情渊源,系统归纳研学体悟,展开自身对声腔、念白和身韵之美的理解,阐释新剧目在呈现中创造美感的过程。在传承中辩证考量,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索,有机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对于《雏凤凌空》的研学是十分迫切的,作为一部经典剧目,却鲜少见于舞台呈现,是跨越行当的表演与繁复的功法让人却步,或是剧本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存在考量提升的空间,有待于我们积极思考、大胆调整,才能使一部经典历久弥新。

研究生在读的两年中,能够有幸得以向李玉芙老师求学问教,受益颇深,对自己多年所学的专业认知和技能又做了进一步更新和拓展,夯实了功法,提高了综合表演能力,更是以研究学习的深刻态度进行思考总结,严谨传承,希望不负老师的教诲和职业的使命,使一部经典好戏绽放出更强的生命力和魅力。

猜你喜欢

身韵声腔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研学之旅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