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的经验与体会

2019-01-06李续业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空心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

李续业

【摘   要】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其强大的集聚功能吸引大量的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镇,农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有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但其带来的农业人口流失、农业产业萎缩等也给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困局与挑战,继而影响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面对空心化带来的城镇化发展瓶颈,应该转变城镇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发展的综合和进行城乡治理制度创新,并以此为纽带,在夯实农村现实发展能力、克服农村空心化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与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最终实现城乡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空心化;城乡一体化

[Abstract] As the objective trend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in the ascendant at present. Its powerful agglomeration function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roduction factors to flow into cities and towns, and rural areas appear hollowing out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hollowing out of rural areas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the loss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the shrink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brought by hollowing out of rural areas also bring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which then affects the benig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Should face the hollowing out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bottleneck, changing 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governa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as the link, in founding the reality development capacity, to overcome the rural hollowing out at the same time,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chieve the virtuous circle of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hollowing out;urban-rural integration

城鎮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城镇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带来的农村空心化一方面在促进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城镇化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不良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城乡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如何看待由于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积极与负面影响继而寻求有效破解路径促进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这看似二难的选择,却是今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绕过的现实问题,亟需重视与解决。

1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的统一与悖论

1.1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生产力的演进规律证明城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提高与发展的结果。建国后我国经济恢复缓慢,以及城乡二元政策等原因,城镇化率在低位徘徊。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 1978年至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2%达到了30.48%[1]。这其中虽然有人为的抑制因素导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缓慢,但总体上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国力的提升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镇化获得了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36.22%,到201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8.52%[1],年均提高约1.31%,高出同时期的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3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会超过70%。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1.2  城镇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农村空心化

城镇化本质上是一个农业向非农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及传统农村社会向城市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进程。作为生产力的承载中心,城镇需要聚集大量的资本、技术与人力支撑日益庞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如此强大的生产要素吸纳与聚集功能当然离不开对农村生产要素的需求与吸引。因而,城镇化带来农村人口流失甚至农村产业的空心化是不可避免的结局,这一点包括东西方已经实现城镇化或正在经历城镇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概莫能外。如当前美国、日本与西欧等发达国家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普遍低于2%。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也表明,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农业产值在整个产值中的比重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见,作为工业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聚集中心,人们以城镇作为栖息地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因为在城镇化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因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2]。

1.3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发展与悖论

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亦发生重大变化。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36.22%,相应的城镇人口45906万人,到2017年这一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8.52%[和81347万人,在此期间我国新增人口12265万人,这意味着同时期我国城镇增加的人口(35441万人)是新增人口的2.89倍[1],城镇化趋势非常明显。同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快速提升,2010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转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不合理资源配置等原因,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总体水平提高与城市的繁荣却付出了农村衰败的代价。我国在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同时,还出现了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及文化空心化等现象。在这些空心化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的经济功能、组织功能和亲情纽带及文化传承等出现了削弱甚至断裂的倾向,农村破败凋敝的现象与城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2  农村空心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困局及对城乡关系影响

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大量的人口、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到了城镇,这是否意味着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获得足够资源,并以城镇化建设为龙头突破了城乡割裂的藩篱,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现实却是由于农村空心化的推波助澜,使得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深陷“城乡二元”的烙印,并由此演变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困局与挑战。

2.1  空心化打乱资源配置空间,城镇化布局及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城镇化是城乡要素资源配置的过程与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周期里,有限的资源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里合理配置,才能保证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有效统一和城乡关系的协调运转。如果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条件过于悬殊,趋利避害的本能驱动人口大量逃离乡村,带动各类资源主要集中于所谓富裕和有发展机会的城市,导致小城市、县、乡由于市场狭小、人口稀少与产业萎缩而失去了发展机会,陷入破败境地。另一方面,资源过度集中的大城市也不堪重负。如此,资源在城市间的不合理与低效配置,城市的布局、规划必将被打乱,最终破坏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同时,农村人口的外流与田地弃耕,农村空余土地的增加,也为政府沿袭依靠出售土地获取城市建设资金,弥补产业萎缩财政收入下降的传统城市化扩张模式提供了条件。这其实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它在造成土地城镇化高于人口城镇化、大量浪费土地资源的同时,还极易引发因拆迁、社会保障等问题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

2.2  城市二元结构与城乡二元结构叠加,城镇化社会成本增加

作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和转移有效支撑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公平发展机会的农村,出现了不是以产业正常更替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的有序流动,而是以“逃离”的方式离开,导致了不正常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原来“城乡二元”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人口和资源向城市的流动进一步凸显,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与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打工者无法举家外迁带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教育、养老等社会难题。这些难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来极有可能增加这些人融入城市生活的成本,延续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又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体制的诸多屏障,往往处在城市生活的最低层,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城市二元结构与城乡二元结构所具有的社会矛盾一旦叠加,不仅激化城乡的对立与冲突,也将给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隐患与社会成本。这种由收入差距、福利差距等真切体现出来的城乡差距,它带来的焦虑甚至心理失衡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城镇化后续动力不足,城市文明有待拓展与提升

城市与农村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一个普遍趋势是随着城镇化在广度与深度的展开,农村也相应得到发展与提升。对此,习主席曾一针见血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3]农村是城镇化的原始推动力,这一条件不会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如果任由农村空心化现象持续,产业停滞、文化凋敝、环境破败的农村显然无法支撑这一重任,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潜力也要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我国西部落后地区,一些县市的经济基础本来就较为薄弱,没有发达的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支撑。如果再丢失农业这一根本产业,不仅工业消费品,包括农产品都是依靠外地提供的话,这不仅大大推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成本,加剧落后地区人们加速向大城镇流动的步伐,从而进一步推高我国城镇化的各项成本。

另外,农业文明的没落也会对城市文明的建设带来侵袭与冲击。这主要是由于过度的农村空心化破坏了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破坏了植根于其中的农业文明的土壤。同时,大量青壮年的流出,乡土文化无人传承,文化衰败进一步导致农业文明的没落。“呆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实质上体现了新时期城乡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对立”,这是一种不认可乡村文明、又无法融入城市文明带来的焦灼不安的心理状态。这要求我们对以往的城市化模式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当中更是需要审慎科学地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3  困局与悖论的出路:城乡一体化发展

根据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超出50%时,城镇化会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了56.1%,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的城镇化会有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农村“空心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延续,“空心化”对城乡关系的不利影响也将持续存在。因而,必须寻找切实有效的对策,使乡村与城镇在可能约束条件下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3.1  转变城镇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发展的综合质量

作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城镇化在城乡矛盾当中居于主要方面。乡村的繁荣或衰微与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城市采取掠夺式的建设模式,城市扩张的冲动也往往使农村资源成为被夺取的对象。如果城市的扩张和繁荣与社会进步的趋势相分离,城镇化的结果是繁华与贫民窟的对立,是人们之间冷漠的人际关系,甚至彼此之间互相歧视与仇恨的话,这样的城镇化与城市文明是值得反思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城镇必须在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及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时,同时把乡村发展放在同一格局中,全盘谋划,互相支撑。这样的城镇化才能最终实现量与质的统一与提升,最终实现城乡和谐、共同发展的目标。

3.2  城乡治理制度创新,为城乡融合發展提供科学化、制度化环境

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在城乡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力量来促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显然不太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城乡治理制度创新,提高、盘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价值,才能改变农村资源浪费或者单方向流动的不合理格局。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宅基地空置及田地撂荒等现象的大量出现,并不是农民没有成本意识,而是国家缺乏宅基地和土地流转的科学管理机制,导致土地增值的空间十分有限,宁愿空置、浪费。因此,国家必须在制度和政策等层面上梳理好城镇与农村的资源流动机制,打通城市和农村的生产要素流通渠道,推动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土地等要素的有效流动。如此,才能破解城乡建设当中顾此失彼、此消彼长的困局,实现协调持续的良性发展之路。

3.3  夯实农村现实发展能力,实现乡村振兴与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城镇化往往与工业化、经济结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相伴而行,但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意味着农业被边缘化。习近平说过,“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4]当前,在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农村与农业的建设。

第一,建设生态乡村,使农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来支撑城镇化进程。城市居民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生活理念的改变,向往田园风光的意愿在增强,城市人口向农村回流的趋势也在逐步显现。而空心化带来的大量土地撂荒,也为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中,我国农村的功能定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农村尤其是城镇周边的乡村,其功能应该是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统一并向后者转变,在提升农村经济功能的同时使农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资源优势。

第二,重振乡村文明。我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孕育了绵长的农业文明,这是我国社会得以稳定和历经种种冲击而不倒的重要因素。工业文明纵然带来了富足的物质文明,但也带来了唯利是图、人情冷漠及人与自然对立等负面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我们应避免西方工业文明中那些负面因素对城镇化文明的侵袭与瓦解。这需要我们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夯实农业文明的培育土壤外,还必须扬弃传统文化,以及挖掘、创新各种民俗,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等来丰富与传承农业文明,以此有效缓冲和克服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亲情关系可以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等进行有效的纠正。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逐渐完善。唯有如此,才能吸引社会精英和年青人留在农村,也才能吸引人们把资金、目光投向农村,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新华网:www.news.cn 2013年 7月22日.

[4] 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01版.

猜你喜欢

空心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