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郏县红牛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019-01-06王李辉

中国牛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郏县胸围红牛

王李辉

(平顶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郏县红牛,主要产自郏县、宝丰县、鲁山县、汝州市等县市区,是中国著名黄牛品种之一。毛色有紫红色、红色、浅红色3种,其中主要是红色。体格高大,肌肉丰满,结构匀称,后躯发育良好,具有适应性强等优良特点。

1 郏县红牛杂交改良进展

1.1 夏洛来牛改良郏县红牛

杨华龙等[1]用夏洛来牛改良郏县红牛,F1公牛初生重提高34.8%,体高相对增长率4.79%,体长相对增长率3.74%,胸围相对增长率6.36%,管围相对增长率20.03%;6月龄体重提高19.39%,体高相对增长率4.03%,体长相对增长率6.22%,胸围相对增长率9.95%,管围相对增长率1.53%;12月龄体重提高17.37%,体高相对增长率2.35%,体长相对增长率2.11%,胸围相对增长率6.61%,管围相对增长率6.64%。F1母牛初生重提高32.7%,体高相对增长率5.32%,体长相对增长率4.54%,胸围相对增长率11.75%,管围相对增长率22.19%;6月龄体重提高18.98%,体高相对增长率2.24%,体长相对增长率4.91%,胸围相对增长率7.26%,管围相对增长率8.69%;12月龄体重提高13.19%,体高相对增长率4.46%,体长相对增长率3.61%,胸围相对增长率11.31%,管围相对增长率5.22%。经过90 d的育肥屠宰试验,F1公牛屠宰率提高2.96%,净肉率提高2.82%,眼肌面积提高14.4%。

1.2 南德温牛改良郏县红牛

周太彬等[2]用南德温牛改良郏县红牛,F1公牛、母牛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显著高于郏县红牛,F1公牛屠宰率59.96%,净肉率51.62%,眼肌面积为98.02 cm2。

1.3 利木赞牛改良郏县红牛

杨华龙等[3]用利木赞牛改良郏县红牛,F1公牛初生重提高30.87%,体高相对增长率4.9%,体长相对增长率4.08%,胸围相对增长率7.81%,管围相对增长率22.16%;6月龄体重提高15.33%,体高相对增长率4.28%,体长相对增长率6.58%,胸围相对增长率10.08%,管围相对增长率3.46%;12月龄体重提高17.12%,体高相对增长率2.44%,体长相对增长率2.17%,胸围相对增长率6.67%,管围相对增长率4.36%。

1.4 红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

马桂变[4]用红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以本品种选育为主,适当导入外血(1/2~1/4)的选育方向,结果表明,F1公牛初生重31.65 kg,比郏县红牛初生重提高了13.09 kg,6月龄体重提高了13.52 kg,12月龄体重提高了46.92 kg。6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分别提高了5.91 cm,5.93 cm,12.75 cm,1.37 cm,12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分别提高了2.93 cm,2.54 cm,13.21 cm,2.07 cm。F1母牛初生重29.03 kg,比郏县红牛初生重提高了10.65 kg,6月龄体重提高了20.48 kg,12月龄体重提高了6.9 kg。6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分别提高了1.73 cm,5.45 cm,15.67 cm,0.81 cm,12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分别提高了13.49 cm,3.84 cm,21.14 cm,1.78 cm。

1.5 丹麦红牛改良郏县红牛

肖玉春等[5]用丹麦红牛改良郏县红牛,为了改善肉用性能,坚持以本品种选育为主,适当导入外血(1/2~1/4)的选育方向,结果表明,F1公牛初生重比郏县红牛初生重提高了13.09 kg,6月龄体重提高了13.52 kg,12月龄体重提高了46.92 kg。F1母牛初生重比郏县红牛初生重提高了10.65 kg,6月龄体重提高了20.48 kg,12月龄体重提高了6.9 kg。6月龄和12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 郏县红牛基因研究进展

2.1 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郭义昆等[6]对郏县红牛ZAG基因进行研究,指出ZAG基因编码区4个位点中,3个位点存在SSCP多态。对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发现6个SNP多态位点。Z3位点处于平衡状态,Z1、Z4位点处于非平衡状态。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Z4位点上,AC基因型个体的体重、体斜长、胸围指标显著大于AB、AA基因型个体,Z4位点可能作为生长性状标记的位点。

毛海霞等[7]利用PCR-SSCP技术对郏县红牛IGF2基因进行研究,指出IGF2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多态性,表现为3种不同基因型AA、AB、BB。通过生长性状关联分析表明,不同的基因型个体对体重和胸围有显著影响,AB基因型个体大于AA基因型个体和BB基因型个体。表明了IGF2基因能作为生长性状选择的基因。

毛海霞等[8]利用PCR-RFLP技术对郏县红牛DGAT2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指出DGAT2基因第6内含子被酶切后表现多态性,AB基因型对选择有正相关关系。

陈付英等[9]利用PCR-SSCP技术对郏县红牛CLPG基因的SNP进行研究,发现了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B、AC。测序结果表明AC型在第150处发生突变,AB型在第419处发生突变,分析了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AA、AC基因型个体在体重、体斜长指标上优于AB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在管围指标上优于AB基因型个体。

张婧敏等[10]对郏县红牛AQP7基因内含子4的遗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AQP7基因内含子4有3个等位基因,分别为A、B、C。BC基因型是提高生长性状的有利基因型,AQP7基因可以作为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基因。

2.2 基因遗传变异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邱国宇等[11]对郏县红牛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HinfI、AluI、PstI酶切位点多态性进行研究,用PCR-RFLP技术检测基因座多态性,分析遗传变异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表明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被HinfI酶切后表现多态性,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AluI、PstI基因座未检测到多态性。BB基因型个体体斜长显著高于AB和AA基因型个体,因此BB基因型个体可以作为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基因。黄永震等[12]对郏县红牛SREBP-1c基因内含子7区域84 bp缺失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检测技术发现该区域缺失突变的多态性,该位点有2种基因型,分别为WW型和WD型。WD基因型个体在18月龄、24月龄体重、体斜长、胸围显著高于WW基因型个体,因此认为WD基因型是郏县红牛的有利基因型,SREBP-1c基因内含子7区域84 bp缺失位点可以作为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位点,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2.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陈付英等[13]通过分析郏县红牛生长性状遗传基础,筛选候选基因,提高肉用性能。通过全基因组分析,筛选出了3个SNP位点,每个SNP周围1 Mb区域内筛选相关基因,进行数据库分析,发现6月龄体高性状的候选基因C6orf106在rs210024569位点上,18月龄体高性状的候选基因LOC100337124在rs449748996位点上。

3 讨 论

3.1 不同引进品种改良郏县红牛效果分析

郏县红牛是我国著名的地方黄牛品种,为了体高肉用性能,不同时期引入了丹麦红牛、南德温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红安格斯牛进行杂交改良,随着杂交改良的推广,产肉率、胴体重等肉用性能显著体高。张花菊等[14]对郏县红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后代肉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安格斯牛与郏县红牛杂交公牛优质牛肉率高于夏洛来牛与郏县红牛杂交公牛,在牛肉品质方面,红安格斯牛与郏县红牛杂交一代公牛的肌苷酸含量最高,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含量较高。结果证明,采用红安格斯牛可以提高郏县红牛的肉用性能和优质牛肉肉块重量,夏洛来牛改良郏县红牛可以提高牛肉品质。

3.2 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的影响

ZAG基因编码区5个SNP导致5个氨基酸的突变,氨基酸的突变可能对郏县红牛的生长发育性状产生影响。Z4位点AC基因型的大部分指标较大,C基因是有利基因,可以通过人工选择增加基因型频率,Z4位点是对生长性状选择的一个重要位点。

IGF2基因第2外显子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基因位点处于非平衡状态。

DGAT2基因在甘油三酯的合成和mRNA剪接、转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发现CLPG基因有3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A没有发生碱基突变,等位基因B和等位基因C发生了碱基突变,3个等位基因中,A为优势基因,B和C的基因频率较低,表明郏县红牛的多态信息含量低,可能与保种区保种方法有关,说明品种遗传度高。

AQP7基因在牛的进化过程中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在牛的进化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赵锐峰[15-16]等分析了AQP7基因的第2和第3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发现了AQP7基因的第2和第3外显子PCR-SSCP多态,AQP7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着碱基G→C突变,导致精氨酸→苏氨酸的改变,AQP7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着碱基A→G突变,导致天冬氨酸→丝氨酸的改变。

猜你喜欢

郏县胸围红牛
郏县红牛Y 染色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
探讨假体凸度对假体隆乳患者术后胸围及罩杯的影响
三头牛和狮子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红牛垫了赔偿金
胸围革命
红牛创业能量加油站:激活未来一切创业能量
幸而今天买了胸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