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文霞教授治疗慢性食管炎经验*

2019-01-06王世雷王思颖栗梦晓

中医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太子参食管炎舌质

王世雷,王思颖,栗梦晓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赵文霞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系统疾病分会副会长,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赵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师古而不泥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慢性食管炎是消化科常见病, 典型和常见的症状是烧灼感和咽喉不适,不典型的症状有胸痛、胸闷、咽干等。赵文霞教授认为慢性食管炎可归为中医学“梅核气”“胸痹”范畴,临床治疗该病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用经方灵活化裁,运用四逆散、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合方加减治疗慢性食管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赵教授治疗慢性食管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

赵教授认为:慢性食管炎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胃,气虚肝郁是其主要病机;病位在食管,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1]赵教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指出:气滞湿阻在慢性食管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肝气郁则脾气郁,脾气郁则湿气郁。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患者或因久病体虚、或因饮食自倍伤其脾胃之气,脾气伤则痰湿内生,土气自郁,不能荣达肝木,导致木气亦郁;胃本下行,胃气伤,则失于合降,气逆于上。

2 经验方

赵教授临证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用经方灵活化裁,运用四逆散、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合方加减治疗慢性食管炎。药物组成:醋北柴胡10 g,白芍15 g,赤芍15 g,生甘草10 g,旋覆花10 g,代赭石20 g,太子参12 g,生姜3片,大枣5枚,麦冬15 g,清半夏9 g。方中醋北柴胡、白芍滋肝体,助肝用,与赤芍合用可清热活血,达到调达肝气的目的;旋覆花、清半夏、生姜、代赭石顺降胃气;生甘草、太子参、大枣、麦冬滋阴健脾。

3 辨治经验

3.1 补虚重在脾胃

赵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慢性食管炎发生的基础。《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故益脾胃是治疗慢性食管炎的基本治法之一。赵教授认为慢性食管炎一般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多脾胃同病,既有脾虚之证,又有胃虚之证,因脾胃同在中焦、关系密切,故治疗应脾胃同调。赵教授补脾喜用太子参、生甘草,因在慢性食管炎的疾病过程中局部辨证常变为热证,故用太子参、生甘草补气而不助火。《伤寒论》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及其提取物有明显的抗溃疡及祛痰作用。因此,赵教授临床常用生者,发挥其促进食管黏膜修复的作用。《金匮要略》曰:“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临床中,赵教授常以半夏、麦冬合用。胃喜柔润,非润不降。半夏性温,力能下达,为和胃除满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麦冬味甘,性凉,气微香,津液浓厚……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3]麦冬得半夏则无助湿生痰之弊,半夏得麦冬则无燥伤胃阴之弊。

3.2 调气重在顺应脏腑特性

肝喜条达,恶抑郁。赵教授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常情志不遂,而肝以阴血为本,若肝之阴血不足,则肝之疏泄不行,肝气易亢而成害。赵教授临床常在养肝血的基础上调理肝气,喜用白芍养肝柔肝,醋柴胡、醋郁金疏理肝气;调气重在恢复脾胃的升降之能,常用太子参、大枣补脾,代赭石、旋覆花、清半夏和胃以顺应脾胃的升降之性。

3.3 临床注重舌诊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舌胎统志》序中言:“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赵教授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四诊合参,尤重舌诊。舌质淡、边齿痕明显者,选用生白术、茯苓,加强健脾祛湿的作用;舌质红、舌尖红者,加用胡黄连、栀子,清热;舌苔厚腻者,加用砂仁、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舌苔剥脱者,加用西洋参、南沙参、石斛,益气养阴;舌质暗红或舌下络脉增粗者,加用丹参、牡丹皮,凉血活血。

3.4 巧用引经药及专药

《温病条辨》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赵教授在治疗慢性食管炎时喜加蝉蜕、僵蚕,因此两药质轻气浮,可引他药直达病所。《本草求真》云:“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故痰多者,加用桔梗,可收化痰利咽之效。此外,赵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加木蝴蝶20 g,因其能有效缓解咽干、咽喉不利之症状。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35岁,2018年8月25日初诊。主诉:胸骨后憋闷伴烧灼感3年,加重1周。患者3年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胸骨后憋闷、烧灼感,饮食量多时明显,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后烧灼感减轻,但病情经常反复,需要经常服用西药;1周前因生气烧灼感明显加重,时伴有疼痛,当地某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西药后,烧灼感、疼痛明显减轻,但憋闷感无明显缓解。现症:胸骨后憋闷、烧灼感,疼痛不显,时有嗳气,饭后明显,饮食量可,睡眠差,梦多,易心烦、脾气急躁,大便成形、质黏滞、1次/d,小便黄,舌质暗红,苔白腻,舌下络脉增粗,脉弦细数。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胃镜检查示:①慢性食管炎;②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①慢性食管炎;②慢性胃炎。中医诊断:食管瘅,辨证为气虚肝郁、气滞湿阻。治宜疏肝健脾,行气化湿。方予四逆散、旋覆代赭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处方:醋北柴胡10 g,白芍15 g,赤芍15 g,丹参15 g,生甘草10 g,旋覆花10 g(包煎),代赭石20 g(包煎),太子参15 g,生姜3片,麦冬15 g,清半夏9 g,茯苓15 g,木蝴蝶20 g,白僵蚕15 g。7剂。1剂/d,水煎,分2次温服。9月3日二诊:烧灼感、胸骨后痞胀明显减轻。上方加生麦芽20 g、生白术15 g,继服1个月,诸症消失,停药无复发。

按 本例患者胸骨后憋闷、有烧灼感,结合心电图、胃镜等西医检查,慢性食管炎的诊断是明确的。长期服用西药虽可缓解部分症状,但远期效果不佳,且此类药物易抑制胃酸分泌,日久必损伤脾胃功能。患者服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明显,说明中医药在慢性食管炎的治疗中是有优势的。方中柴胡禀少阳之气,条达肝气,为疏肝理气之要药;白芍味酸,性寒,补肝兼能柔肝;太子参、茯苓健脾补气;因患者舌质暗红、舌下络脉增粗、久病入络,故加赤芍、丹参凉血活血;旋覆花、代赭石、清半夏、生姜复胃气下行之常态;木蝴蝶、白僵蚕、甘草为局部用药,可有效缓解食管不适。二诊时,患者憋闷、烧灼症状明显好转,提示肝气渐疏,故加生白术、生麦芽以增强健脾和胃之效。患者服药1个月后诸症消失,且停药后未再复发,也佐证了调理脾胃是治疗慢性食管炎的治本之法。

5 小 结

赵教授治疗慢性食管炎始终着眼于恢复脏腑之功能,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经方,随症加减。以健脾和胃,复其升降之职;以条达肝气,复其疏泄之能;以凉血化瘀,防其久病入络。由于本病容易复发,且治疗时间较长,故赵教授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提醒患者:治疗切勿“稍安即弃”,要一鼓作气;戒烟酒,忌辛辣、油腻饮食,勿过饱,时刻保持心情舒畅。如此面面俱到,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太子参食管炎舌质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闽产太子参主产区连续式清洗机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太子参愈伤组织与植株再生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