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病源候论》中解散病解救方法疏述*

2019-01-0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21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冷食寒食冷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朱思行 徐 燕 陈丽云 严世芸1△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专著,其中卷六的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是记载寒食散病最全面的历史资料,也是我国系统论述药源性疾病的最早文献[1]。寒食散的缘起说法各异,相传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有候氏黑散和紫石英方二方。寒食散因服散后,宜寒饮、寒食、冷洗,以寒解热,故名,又称五石散,概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五种矿石组成,而其具体药物数量与组成也多有争论[2]。不过上述问题并非本文探讨之重点,故简而述之,晓以读者。最早记载始服此药者,当属三国时何晏,其服石后“心加开朗,体力转强”(见《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散候》引皇甫谧论),于是众人纷纷效仿,服石之风由此盛行,即使是何晏死后,仍是服者弥繁。但服石者的急功近利和不思后患往往引起身体反应,甚至危及生命。鉴于此,《诸病源候论》专列一卷,指出服石应持慎重态度,并需掌握正确的将息法度,以戒后人。从中不难看出著者巢氏的良苦用心,也说明了当时服石的盛行以及服石对社会和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3]。究其原本,寒食散最早被用于治疗疾病,且有其适应症,但服石后将息失宜以及盲目滥用却会造成危害。

解散病,就是指服食寒食散而洗、食不时,失节度者,则会出现如头痛腰痛、眩冒、腹胀下利、发热寒战、二便失调、寐寤不得等各种不适症状,病变涉及脏腑内外和精神情志,可谓无所不发,无奇不有。之所以发病的症状不一,乃是因为各人体质不同,所犯的病情也不同。《病源》指出:“寒食药得节度者,一月转解,或二十日解。堪温不堪寒,即以解之候也。”因此,通过解救寒食散发动为病,使患者能够温食、温衣、温卧的方法称为解救方法。以下皆引《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散候》中原文以具体论述解散病的解救方法及将息禁忌原则。

解散病之解救方法

1.汤药清、吐、下

服石后,因“犯温积久,寝处失节,食热作癖内实,使热与药并行,寒热交争”,故需采用下法以救急。根据病情症状的轻重缓急,又分为可下之、急下之。如病“苦头眩目疼,不用食”,是由“食及烦热,心膈有癖故也,可下之”。如病“头痛欲裂”,或“两目欲脱”,或“恶食如臭物”,或“食下便出”者,皆较前危急,故原文提出急下之或速下之。

其中,因“犯温,久积腹中,干粪不去”之“大行难,腹中牢固如蛇盘”者,用消酥蜜膏适寒温调服而润下,“不下,更服即瘥”;因“热食及啖诸含热物饼黍之属”而致“小便稠数”者,以“冷水洗少腹,服栀子汤即瘥”,据《外台秘要》载栀子汤由栀子仁、黄芩、芒硝、甘草组成;因“食少,谷气不足,药在胃脘中”所致“口伤舌强烂燥,不得食”者,“急作栀子豉汤”;因“食少,热在内”而致的“夜不得眠”者,当服栀子汤,并“数进冷食”,《外台》载此栀子汤之组成为栀子仁、大黄、黄芩;或“饮酒不解,食不复下,乍寒乍热,不洗便热,洗复寒,甚者数十日,轻者数日,昼夜不得寐,愁忧恚怒,自惊跳悸恐,恍惚忘误者”,急饮三黄汤下之,《千金翼方》载其组成为大黄、芒硝、黄芩、黄连、甘草。上述方药组成如栀子、黄芩、黄连及大黄、芒硝等,皆不离清热、利下之法。

另有因服“温药与疾争结”而“心中乱”者,“法当大吐下,若不吐下当死,若吐吐不绝,冷饮自了然瘥”。同时,不仅强调了下法“若不下,万救终不瘥也”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当候所宜下之”的辨证论治精神。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因“久失节度”而致的“大便稠数”者,即为“将死候也,如此难治矣”,“可与汤下之,傥十得一生耳,不与汤必死”,并强调“下已致死,令不恨也”,说明了服石的严重危害和对此症状救治的不堪和无奈。

2.饮热酒

饮热酒可令“酒气两得行,气自通”,又可“两行于四肢,周身悉温”,使“寒解气通”,“为性命之本”。如遇“气断绝,不知人,时蹶,口不得开,病者不自知”者,需旁人以热酒救之,“不得下者,当断齿,以酒灌咽中,咽中塞逆,酒入腹中还出者,但与勿止也,出复内之,如此或半日,酒下则气苏”,并告诫“酒不下者,便杀人也”。又有“心痛如刺”因“当食而不食,当洗而不洗,寒热相结,气不通,结在心中,口噤不得息”者,“当校口,但与热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气两得行,气自通,得噫,因以冷水浇淹手巾,著所苦处,温复易之,自解”。书中还提出因久冷食,也即是过服冷食而“口中不知味“者,“可作白酒麋,益酥油(指连同酒糟混和在一起之白酒加上酥油),热食一两顿”,如“闷者,冷食还冷饮”。另外,如暍人(即中暑之人),“以冷救之愈剧”,因“心下更寒,气结成冰,得冷愈剧,今药热聚心,乃更寒战,亦如暍人之类也,速与热酒,寒解气通,酒气两行于四肢,周体悉温”,然后以冷水洗之即愈。

3.冷浴、冷食、冷饮、冷熨

因“席厚下热”而“阴囊臭烂”者,“坐冷水中即瘥”。由于“久坐下温”而致“脚疼欲折”者;或因犯温而“失气不可禁止”、“遗粪不自觉”者,以冷水洗即愈。因“饮食居处温”而“瞑无所见”者,“脱衣自洗,但冷饮食,须臾自明了”。又因“衣厚体温”而致“腰痛欲弊”,也就是腰痛欲顿扑者,以“冷洗浴,冷石熨”治之。因“久坐下温”而致“腰疼欲折”者,“宜常令床上冷水洗也”。由卧温或食温而致“咳逆,咽中伤,清血出”者,以“饮冷水、冷石熨咽外”可愈。因“饥而不食,药气熏膈”而“胸胁气逆,干呕”者,“但冷食、冷饮、冷洗即瘥”。或因“久坐温处及骑马鞍而热入膀胱者,淋不得小便者,以冷食、冷熨、冷水洗小腹,一日即止”。

此外,在冷浴、冷食、冷饮、冷熨的治疗基础上,又有其他的注意事项及细节。如“衣裳犯热”而“眩冒欲蹶”,因热邪犯上,故“宜淋头,冷洗之”。或因“著履温故”而“脚趾间生疮者”,“脱履著屐,以冷水洗足即愈”。“著衣温”而“鼻中作毈鸡子臭者,脱衣冷洗即瘥”。“温衣近火”致“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者,“但脱衣,冷水洗,当风,以冷石熨咽颡五六遍自瘥”。或“目痛如刺”者,因“热气冲肝,上奔两眼故也”,应“勤冷食,清旦以小便洗,不过三日即瘥”,私以为小便能清热耳。有“两腋下烂作疮”者,由于“臂胁相亲”之故,“以悬手离胁,冷熨之即瘥”。或“臂脚偏急,苦痛者”,“由久坐卧席温下热,不自转移,气入肺胃脾骨故也,勤以手巾淹冷水迫之,温则易之,如此不过两日即瘥”。或因“犯热不时救”而“齿肿唇烂,齿牙摇痛,颊车噤”者,宜“当风张口,使冷气入咽,漱寒水即瘥”。这些注意事项的说明和对细节的重视,突出了病发的复杂性,强调了个体化治疗,而非仅予以冷浴、冷食、冷饮的粗暴治疗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原文中还隐含了诊治的鉴别诊断。如因“行止食饮犯热”而“下利如寒中”,或“有滞癖”,即下利或痢疾者,“皆犯热所为,人多疑冷病,慎勿疑也,速脱衣、冷食饮、冷洗也”。又如或“身皮楚痛,转移不在一处,如风”,因“犯热所为,非得风也,冷洗冷石熨之即瘥”。

由上观之,冷浴、冷食、冷饮、冷熨之法无外乎内从食、饮,外从洗、熨,各随其症而出,但总不离乎“冷”的解救方法。

4.起行、自劳

“关节强直,不可屈伸”者,可通过“任力自温,便冷洗即瘥”。“任力自温者,令行动出力,从劳则发温也,非厚衣近火之温也”,任力是用力之义。起行、自劳即是通过适当的运动,任力自温,使四肢调柔,血脉通畅,从而使停止之药气和不散越之络结,不能沉滞于血中,导之而出则愈,其原因是“久停息,不自烦劳,药气停止,络结不散越,沉滞于血中故也”。有因“自劳出力过度,房室不节,气迸奔耳”而致的“耳鸣如风声,汁出”者,宜“勤好饮食,稍稍步行,数食节情即止”。如“极不能行,使人扶曳行之”,“使支节柔调乃止”。

5.数法并行

上述方法既可单行,又可合而并行,以“强饮热酒以和其脉,强冷食、冷饮以定其脏,强起行以调其关节。酒行食充,关节以调”,则瑟然病除。如因“久停息,久不饮酒,药气沉在皮肤之内,血脉不通”而导致“周体患肿,不能自转徙”者,采取“饮酒冷洗,自劳行即瘥”。因“寝处久不自移徙,暴热偏并,聚在一处”之“手足偏痛,诸节欲解、身体发痈疮硬结”或“硬结核痛,甚者,发如痈”者,“觉便以冷水洗、冷石熨”,“洗之无限,要瘥为期”,其“微者,食顷散也,剧者,数日水不绝乃瘥”。对于不瘥者,“取磨刀石,火烧令热赤,以石投苦酒中,石入苦酒皆破裂,因捣以汁,和涂痈上”,或“取粪中大蛴螬,捣令热,以涂痈上,两者皆不过三即瘥,尤良”。又有“药发则屏卧,不以语人”,因“热气盛,食少,谷不充,邪干正性故也,饮热酒、冷食、自劳便佳”。而因“食热卧温作癖,久不下,五脏隔闭,血脉不周通”致“肌皮坚如木石枯,不可得屈伸”者,“但下之,冷食、饮酒、自劳行即瘥”。又有“服药之后,宜烦劳,若羸着床不能行者,扶起行之,常当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诸病》中数法并行的治疗方法甚多,皆从汤药、饮酒、冷食冷浴及起行自劳四处着力,在此不一一举例,总之,其法之旨在于不使药与正气停并故也。

将息失宜之禁忌及原则

事宁违意,勿听从之 饮酒、冷洗以及起行、自劳是以解救而言,“极不能行者,使人扶曳行之,事宁违意,勿听从之,使支节柔调乃止,勿令过差,过则使极,更为失度”。

勿忍病 因“脱著之间无适”致“脱衣便寒,著衣便热”,宜“小寒自可着,小温便脱,洗之即慧矣。慎勿忍,使病发也。洗可得了然瘥,忍之则病成矣”。强调了病发切记勿忍。又因“卧太厚又入温被中,衣温不脱衣”之故而“百节痠疼”者,“虽冬寒,常当披头受风,以冷石熨,衣带不得紧也,若犯此痠闷者,但如冷水浴,勿忍病而畏浴也。”

轻重缓急 “于诸痛之内,心痛最急,救之若赴汤火”,故“予热酒,任本性多少,冷水浇淹手巾,著所苦处,温复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如此,“乃可济耳”。又上述提及因“久失节度”致“大便稠数”者,“将死候也,如此难治矣,与汤下之”。提示寒食散发以心痛和大便稠数最为紧要,宜急救之。

以冷为度 因“久藉持卧温,不自转移”,即久倚卧温而导致的“偏臂脚急痛”,为“热气入肌附骨”之故,“勤以布冷水淹之,温复易之”即可,说明淹之布须以冷为度。书中尚举河东裴季彦服药失度,“但饮冷水,以水洗之”,用水过度而致寒甚,“命绝于水中”,犹如“以十石焦炭而用二百石水沃之,则炭灭矣”,得出“寒足杀人”之违错。提出解救应以冷为度,但不能下之过猛,否则丛生他变。

伤寒温疟,常药治之 有因犯热所致的伤寒或温瘧,可由“常药治之,无咎也,但不当饮热药耳”。因“伤寒药皆除热,疟药皆除癖,不与寒食相仿,故可服也”。

慎灸 有人灸之不久便死,有人则不死,因为药气轻重的关系而有死有生。“虽灸之得生,生非已疾之法,终当作祸,宜慎之。”认为灸法不是解散病的常规解救方法,虽有得生者,但仍须谨慎对待。

总之,从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甚至直到明代,寒食散一直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存在,从一开始为治病之方药而后为壮阳,甚至畸变为延年求仙之“捷径”,解散病也随之流行。值得庆幸的是,如今这一特殊的服石之风早已不再,兹整理之目的不仅在于重视和强调服石之危害性[4],更能使读者对祖国历史上特殊治疗药物寒食散和解散病,尤其是解散病解救方法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猜你喜欢

冷食寒食冷饮
关于某餐饮单位拍黄瓜被罚5 000元引发的思考
夏天为何不能用吃冷饮、冷食的方式消暑?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冬季适当吃冷食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喝冷饮
花了多少钱?
为什么多吃冷饮有碍健康
冷饮为什么不能多喝
ТРИ ШЕДЕВР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