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新发展

2019-01-04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政

张 勇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7)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的重要途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和宝贵经验。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通过走访高校、召开座谈会、写信等方式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形成了内在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完备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是习近平新习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高等教育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定位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决定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但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不是自发养成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2]。因此,在青年时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青年的成长取决于教育,尤其是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习近平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提升“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这两项国家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重要动力。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以此推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体制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那么党如何才能实现对高校坚强有力的领导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施途径主要有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等三种基本方式。党对高校的领导也是通过这三种基本方式实现。党的政治领导主要体现为对高校提出明确的政治任务、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制定实现这些任务、目标、方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动员、组织、带领高校师生实施有目的政治行为来完成。党的思想领导主要通过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领导的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党的组织领导由高校党委、各级党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通过组织系统和组织工作,按照党的纲领和章程,根据党的组织原则,对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实现领导的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高等教育的支撑。思想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重要保证,没有坚强、有效、高质量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是不可能充分实现的,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也是不可能发挥出来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其性质和地位而言,被誉为高校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

(三)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离不开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的大学,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不是效仿哈佛、剑桥,只能是打上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2]不能把北大办成世界“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世界“第一个北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中国高水平大学的根本特征和发展方向。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缺一不可,两者均为中国高校发展的必备特征。世界一流是中外顶级大学的共性,可以用数据化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和评价。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呢?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而“保证高校要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关键在于“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3]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地,民主党派所占比例也比较大。高校是思想极为活跃的场所,各种前沿思潮崛起,各派思想争鸣也比较激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性强。不能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航地位就不可能确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就成为衡量我国高校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的标配,也是其应具备的鲜明特征。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大思政”思维,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大思政”的思维,方能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才能取得“大思政各工作环节和谐共振的综合效应”。那么什么是大思政呢?尽管一些学者在论文中提到这一概念,一些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使用这一概念,但对“大思政”概念,大家常常从该概念具备的特征和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来进行阐释,鲜有学者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更谈不上有大家共同认可的“大思政”定义。笔者在CNKI中以大思政为篇名搜索,共查找到227篇文献。最早的文献在2006年发表,但2006年、2008年、2009年均只有一篇,98%以上的文章在2010年后出现,尤以2017年最多,共计83篇。从文献发表的情况看,大思政这一主题,学界在近十年才加以注意,而尤以2017年最为关注。有文章认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5]事实上,正是2016年底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讲话,阐明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树立大思政思维,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才使学界更多地注意到大思政这一主题。

习近平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围绕学生”的思政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实现的方式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和全方位的界定,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时、空范围内扩展占位,多维的空间视野极大的开阔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习近平所阐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主体和客体覆盖了每一位在学校存在着和活动着的主体。而对于学生,我们常常重视其作为思政工作客体的角色,而忽视其思政工作主体的地位。优良的学风、校风的建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都离不开学生自治、自律,以及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教育。笔者认为,“大思政”指的是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将高校存在着和活动着的任何部门和任何主体,均作为思政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利用校内外的一切可用资源,通过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学风、校风,以及高校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氛围,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并非脱离和凌驾于其他工作之上,而是应该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中实施,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运行。思想政治工作既引领、指导,又服务、推动高校的其他业务工作。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所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指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学校各项事务性工作有机结合。凡是做人的工作,或者凡是人做的工作,人无论是作为主体或客体,都涉及到人要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但如果只是频频开会学文件、喊口号、表态度,在文山会海中发号施令,脱离具体业务工作,空洞、孤立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到因事而化,就会成为大家心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表面工作。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无痕无形地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和其他一切工作之中,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校管理规律。万事万物皆有自身的规律,且万事万物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即万事万物皆会“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高校管理工作为例,2011年11月,为了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促进高等学依法治校、科学发展,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并推动各高校章程的制定、核准和实施。各高校章程虽各有特色,但都确立了中国特色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即“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制度框架。大学章程对高校党领导下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的运行体制、机制、范围给以规制和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大学章程确定下来的合乎教育教学和高校管理规律的一系列机制、规则,既要实现与“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因事而化”,又要推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大学生朝气蓬勃,是新生事物实践者和引领者。进入后喻文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若是在学生面前以师自命、固步自封、拒绝接受新生事物,势必会与学生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语言,难以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思想政治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进步和创新,才会对大学生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信息载体,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它们,才能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加强高校政治生态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校风、学风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3]由此可见,习近平非常重视高校的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高校的环境、文化和风气,决定并反映着高校的政治生态状况。高校的政治生态是高校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通过党风、政风、校风和学风等要素体现出来。习近平2015 年3 月9 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吉林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高校政治生态好,就会有优良的党风、政风、校风和学风,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反之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止步不前甚或倒退下行。那么如何建构高校“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6]因此,高校政治生态的核心和根本在于建设优良的党风。优良的党风是建设优良的政风、校风和学风的前提和基础。抓党风建设是建构高校良好政治生态的重中之重。如何抓好高校的党风建设?首先,要盯紧决定高校政治生态的“关键少数”。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在“党性、觉悟、作风、作为”等方面做出表率。正如习近平所要求的,领导干部们要带头做到“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肃纲纪、疾恶如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7]上梁正,则中梁下梁易正。其次,高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8]近年来,高校腐败窝案串案并发,招生、基建、科研、后勤、学生管理等岗位权力寻租问题比较突出。仅中央纪委监察委网站“审查调查”栏目公布的2017年高校党纪政务处分人数就已达19人。对于违法、违规、违纪的“病树”“歪树”,要及时清理、拔除、救治。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推动权力阳光运行,强化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第三,以干部选用为价值导向,确立公平公开公正选贤与能的用人机制。“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干部任用是高校教职员工最为敏感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干部任用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9]杜绝和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劣币驱逐良币”等不正常现象,确保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在干部任用上,高校党委要严格按制度、程序操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人尽其才,才位相合、人事相宜。“风成于上,俗化于下”。 党员干部带头廉洁从政,普通党员和群众见贤思齐,仿而行之。优良的党风,促成优良的政风、校风、学风,则高校“政通人和、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呈现。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部门,是高校内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主要责任承担部门。“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要承担起“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重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功底扎实、爱岗敬业,并具备奉献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自思想政治理论课2006年方案实施以来,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多次下发文件,在思政课教学部门设置、经费、教师配置等方面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且给政策、出措施强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教改、师资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尽管经过近年来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仍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

第一,要继续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改。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3]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高校大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就需要贴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专业、民族、地域、性别等差异产生的特点,在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的选择上精心斟酌,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研究如何突出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需求和差异化的期待。习近平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其他课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其他课程教师的职责,思政课教师对此也要展开研究,为其他课程教师提供思路和建议。第二,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再加上大学生站在时代的潮头,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游刃有余地“传道、授业、解惑”,“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0],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学习深造和社会实践提供条件,为思政课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第三,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于2005年设置,同其他学科比起来还相当年轻。习近平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1]日新月异的实践亟需学者总结、提炼和研究,社会发展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呼唤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大批学养深厚的专家来推动。习近平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2]生活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们,有着时代提供的大有作为的舞台。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习近平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定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内在逻辑清晰,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必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阔步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